首页 理论教育 韩信征赵,荥阳逆袭,井陉关口戏剧一幕

韩信征赵,荥阳逆袭,井陉关口戏剧一幕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汉书》记载,韩信希望攻灭代国、赵国、燕国和齐国,他主动向刘邦索要三万兵马。刘邦派张耳协助韩信攻打陈馀和赵王歇。在平定西魏国和代国过程中,立下卓越功勋的曹参没有继续和韩信征伐赵国,而是引精兵回到荥阳,抵抗项羽的楚军主力。在井陉关口,韩信与赵军的作战很有戏剧性。韩信打败赵军,又立下一项灭国级别的战功。

韩信征赵,荥阳逆袭,井陉关口戏剧一幕

根据《汉书》记载,韩信希望攻灭代国、赵国燕国齐国,他主动向刘邦索要三万兵马。刘邦同意,他派张耳领军北上,和韩信合兵一处,进攻陈馀的代国。

这时,张耳和陈馀的关系早已经从以前的刎颈之交变成不共戴天的死敌。刘邦派张耳协助韩信攻打陈馀和赵王歇。第一个原因是,张耳有报仇雪恨的动机,会全力进攻陈馀。第二个重要原因是,如果张耳被陈馀打跑,由于张耳在赵国和代国都有旧势力和人脉,配合作战能力强的韩信,可以做好瓦解敌军的统战工作。第三个原因是,韩信一旦征服赵地和代地,张耳借助之前的影响力,更合适主持占领赵地的政务,经营赵地,为汉军提供兵源、粮草等资源。

从这一人事安排看,刘邦启动的征伐,不是仅仅考虑打败敌人,而是把新占领地盘纳入汉国的行政管理体系。这一做法和项羽的“称霸思维”截然不同。打下西魏国后,刘邦设立河东郡、上党郡和太原郡。从此,这里成为刘邦直接统治的地盘。其中,刘邦任命在沛县时认识的江湖朋友任敖担任上党郡郡守。任敖属于刘邦信任的核心人员,且对刘邦有恩。他曾担任沛县的狱吏,在刘邦流亡到芒砀山时,暗地里照顾过被抓入监狱的刘太公和吕雉。

韩信领到刘邦的命令后,直接进攻北边的代国。他派曹参带着本部人马出击,在今太原市附近打败代国的相国夏说,并杀了夏说,平定代国。在平定西魏国和代国过程中,立下卓越功勋的曹参没有继续和韩信征伐赵国,而是引精兵回到荥阳,抵抗项羽的楚军主力。曹参是能征惯战的将领,由于项羽对荥阳的攻势猛烈,刘邦迫切需要曹参这样的人。

从急调曹参回援荥阳看,攻打西魏国和代国,刘邦确实下了很大决心,冒了很大风险。从韩信主动要求增兵攻打代国和赵国看,刘邦派韩信攻打西魏国时,可能并没有启动对项羽实施战略包围,甚至没有认真规划过韩信这支军队究竟承担怎样的战略使命。之后,韩信率军扫清黄河以北诸国,可能并不是汉国既有的战略布局。

荥阳战事吃紧,即使刘邦希望韩信占领西魏国、赵国、代国,甚至齐国,在战略上包围项羽,他也不敢过早地展开这样宏大的战略。一旦把一支精兵放到代国、赵国征伐,在荥阳,由他独立抵抗项羽亲率的楚军主力,即便兵多将广,他也无取胜把握,更何况兵力不足呢?刘邦所承担的压力可想而知。

曹参带走精锐后,韩信和张耳着手就地征召新兵,但他们并没有对这些新兵进行系统而严格的军事训练。在这种情况下,韩信率军杀向太行山中部的一个关口——井陉关,主动进攻赵国。这时,在关口外,陈馀和赵王歇带来号称二十万的赵军,严阵以待。

面对汉军的进攻,一个叫李左车的人劝谏陈馀。他的意思是,趁着韩信和张耳远道而来,井陉道又很狭窄,不方便运粮,如果陈馀派出三万人,断掉汉军粮道,不用和韩信直接作战,韩信将不战自退。可陈馀觉得赵军人多势众,希望打一场硬碰硬的对决战。《史记》记载,陈馀是一个儒者,认为打仗就要打堂堂正正之仗,认为“义兵不用诈谋奇计”“韩信和张耳所带的兵马说是数万,其实也就数千人,不足为虑”。

从史书的表述看,陈馀有点轻敌了,显得很迂腐。打仗最忌讳轻敌。一旦轻敌,或者一厢情愿地考虑问题,容易出现盲点。一旦被敌人抓住,会导致满盘皆输。陈馀犯了这个致命的错误

在井陉关口,韩信与赵军的作战很有戏剧性。《史记》记载,韩信带来一万人的军队大张旗鼓地渡过一条河,主动进攻赵军。和赵军接战后,汉军很快被打败,败退到河边,无处可退,陷入背水一战的境地。将士们只能回身和追上来的赵军拼死厮杀。

这时,韩信之前派出的一支两千多人的轻骑,趁赵军倾巢而出,从隐秘小道,偷袭赵军营寨得手。这支奇兵拔掉赵军营寨上的旗帜,换上汉军旗帜。赵军发现后,以为营寨被占领,后路被断,瞬间大乱。在河边背水一战的汉军,趁机大举反攻。赵军在两面夹击下,被彻底打败。汉军追杀陈馀于泜水河畔,赵王歇则被活捉。

一些学者认为,史书中描述的这场战斗非常不靠谱。至少有两个疑点很难解释。

第一是如果那些被逼到绝境的汉军,全都投降,或者跳到河里向对岸游过去,又该如何?韩信取胜后,抓住李左车,把他当成老师,很尊敬。李左车问韩信,你为什么这么用兵呢,“置之死地而后生”,严重有悖于兵法。韩信说:“我带的兵都是没有经过训练的,让他们打仗,就像驱赶街市上的人去打仗,不把他们放到死地,这些人很容易溃散和投降。”根据《史记》记载,听完韩信的解释,大家对韩信都很佩服。但韩信其实冒了很大风险,犯兵家之大忌,把作战当成赌博,不像军神所为。在彭城之战时,刘邦的数十万大军被项羽的骑兵赶入谷水、泗水和睢水,也没见到哪支军队因无路可逃,反身和项羽的楚军拼命。所以,这样的说法其实很难让人信服。之后,历代王朝,学习韩信“置之死地而后生”战法的人,很少再有取胜战例。在真实战场上,其实没有多少人敢如此而为。

第二是韩信派出两千多轻骑,偷袭赵国营寨,人数并不多,怎么能迅速攻下赵军营寨呢?按常理,即使赵军倾全力进攻韩信,至少也会在营寨里,放上几千上万人守护吧?当时,赵王歇应该坐镇营寨,守卫数量应该不会少于两千人。如果赵军营寨有守卫,韩信派出的两千人马,万一偷营受阻,且久攻不下,在河边和赵军对阵的汉军,等不到赵军溃败很可能就被彻底消灭。韩信派出的两支军队,必须紧密配合,对出击、撤退和反击的时间都要把握得相当精准,否则,必定功亏一篑。当时,没有现代化通信工具,信息沟通很难避免失误。韩信如此用兵,确实像赌博,显得很不真实。

基于以上两点,让大家不由得怀疑《史记》对这场战役记载的真实性。(www.xing528.com)

《汉书》采纳《史记》对这一战役的记载。虽然有人怀疑,但没有其他证据,来表明这场战斗还有其他过程。目前,只能以此为蓝本,分析韩信为什么能赢下这场战役。

韩信打败赵军,又立下一项灭国级别的战功。不过,仔细分析后,可以发现,韩信的对手陈馀的作战能力并不算高,战胜他并非难事。陈馀是一个文士,不是将领,攻打同样是文士的张耳,可能绰绰有余,但与韩信对战,取胜毫无可能。一个人是不是有本事,除了经常取得成功,还要看他面对的挑战有多大。比如,如果韩信能打败项羽,才能真正证明韩信的武力高强。从陈馀之前所取得的战果看,他并不是那时候的一流战将。韩信把他打败,并不能完全证明韩信的武功。

此外,韩信能取得井陉口之战的胜利,张耳可能居功至伟。从《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可以发现一个隐秘的线索,祝阿侯高邑和深泽侯赵将夜参与平定赵国的战役,并因功封侯。有关高邑军功的记载是“破井陉”。赵将夜的军功是,在韩信攻打赵国时,他投降汉军,并随韩信平定赵国、齐国和楚国。学者周骋认为,从赵将夜的立功事迹看,赵将夜以前可能是张耳的部属,和张耳私交不错,因而投降汉军,他的投降动机和原因类似于申阳。作为汉军内应,赵将夜或许帮助汉军偷袭赵军大营,并散播赵军已败的流言,使战斗力本不强的赵军瞬间崩溃

张耳早年模仿信陵君,招徕门客,名气极大,以至刘邦也曾投入其门下。他讲义气,个人魅力十足,很善于拉拢人。在井陉口之战中,他再次发挥出卓越的统战能力。由此推测,在井陉口爆发的真实战事,可能并没有《史记》记载得那么传奇。

之后,韩信继续在赵地攻略,此时,张耳的作用得以充分显现。很多赵国将领纷纷投降汉军。根据《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记载,除了深泽侯赵将夜,还有磨侯程黑,宋子侯许瘛,繁侯强瞻,以及刘邦的旧相识雍齿,很可能都是在赵地投靠韩信所率领的这支汉军,加入刘邦阵营的。

汉军平定赵地,韩信立下大功,但刘邦依然没对其做任何封赏,这一点很奇怪,确实有失公平。大概因为在平定赵国时,战事并不激烈,具体到军功,就没有那么多了。当然,因为史料的欠缺,对这一结论只能推测,而推测的前提是建立在刘邦能够公平对待每一位立下战功的将领。这个前提应该是存在的。毕竟韩信作为独立领军的将领,如果有功不赏,很危险。而韩信也曾指出,刘邦身上一个最大优点就是不小气,对立功的人出手大方,不像那个吝啬封赏的项羽。

赵地战事结束,韩信主动为张耳请封,请求刘邦封张耳为赵王,理由是利用其在赵地的影响力,“以镇抚其国”。刘邦同意这一请求。刘邦之所以同意,除韩信给出的理由外,更主要的原因是,汉军平定赵国,以攻心为主,攻城为辅助,张耳发挥出极重要的作用,立下不可磨灭的军功。而韩信为张耳请封,以及所给出的理由,看似高风亮节,有大局观,但实际上可能另有深意。韩信之后平定齐国,向刘邦索要“假齐王”的封号,也如法炮制地给出相同理由。此时为张耳请封应是日后为自己请封埋下伏笔。

根据《史记》记载,韩信打败赵国后,李左车向韩信献计,让他携平定魏国、代国和赵国的威名,派出使者,招降燕国的臧荼。臧荼是一个苟安于乱世的人,被韩信一吓唬,马上表示愿意加入刘邦阵营。燕国由此暂时被收编。但根据《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记载,一个叫召欧的人,在他的战功里,有“以骑将定燕、赵”。这个人在沛县时加入刘邦的军队,但之前没有记录他任何功劳,之后也没有任何功劳,主要的甚至唯一能拿出手的功劳是,率领骑兵平定燕国和赵国。因此,平定燕国可能并不是史书记载的那样简单,应该还是发生了一些并不激烈的战事。

按说,韩信、张耳攻灭赵国时,刘邦在荥阳自顾不暇,不会给韩信、张耳援助。但通过一个将领的作战事迹,却发现这么理解有偏差。这个将领叫靳歙,在刘邦打南阳时,加入刘邦阵营。在《史记》有他的传记。汉朝初立时,他被封为信武侯,食邑五千三百户,而大家耳熟能详的将领樊哙,其食邑不过五千户,比靳歙少三百户,可见靳歙的战功不同凡响,是一个作战能力极强的将领。

根据《史记》记载,靳歙曾在邯郸、朝歌、安阳、邺城一带和赵国将领作战,亲自抓住过一个守城的官员、两个“司马”、四个列侯和两个骑兵将领,斩郡守一人和军营主帅一人,俘虏两千四百人。但记载他作战时,都指出他是跟“从”某人作战,比如,说他“从攻安阳以东”“从攻下邯郸”。我们无法判定他究竟是跟随谁打赵国的这些地方。

有一种说法是他跟着吕泽打的,因为吕后后来把持朝纲多年,引起刘氏诸侯王和功臣们不满,吕氏被灭之后,汉朝史官有意抹杀吕氏家族的功劳,因此,没有记载靳歙和谁一同作战。当然,也有可能作为一支独立的作战军队,是和韩信的军队一起进攻赵军在这一带的残余军队,从场面上看,战斗还是比较激烈的。还有另一个说法,按照《史记》记载人物行为的习惯,如果记载某人“从”作战或者做其他什么事,一般暗指是跟随刘邦。因此,一个推断是,靳歙“从”刘邦,在赵地南部,攻打赵国。此时,韩信在北部攻打赵国。赵国在南北两个方向被汉军夹击,导致瞬间崩溃,赵国被汉军全力攻灭。这也许是赵国被攻灭的真实场景。

项羽当然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赵国被刘邦纳入汉国而不管不顾。毕竟,刘邦一旦占据赵地,战略优势瞬间大增,荥阳战场北部和楚军后方粮道,将直接面临汉军的攻击。根据《史记》记载,项羽看到赵国被韩信平定,派出一支奇兵渡过黄河,进入赵国,和韩信作战。因为是奇兵,作战可能以骚扰、偷袭为主,导致韩信和张耳领兵在赵国南部,和楚军作战数月。大概这支楚军主要配合赵军残余作战,当赵军残余被汉军逐一歼灭,赵地已失,这支楚军逐渐势单力孤,继续作战,不会取得任何战果,之后主动撤军。

在汉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韩信、张耳开始进攻赵国,之后在赵地和楚军作战,巩固已占领地盘。九个月后,即汉三年(公元前204年)六月(汉时每年岁首是十月),刘邦在成皋被项羽围困,侥幸逃出来。他和夏侯婴北渡黄河,以汉使者的身份进入在修武(今修武县)的韩信、张耳大营,突然夺了两人兵权,带走韩信、张耳的军队,准备重返荥阳前线,继续与项羽拼杀。其间,他封韩信为相国,命令他在赵地,重新招募、训练军队,攻打齐国。

之前,韩信是左丞相,地位低于萧何,现在在官职上已与萧何相当。在汉初,刘邦经常封领兵大将为相国或者丞相之类的官职,赋予这些将领在外征战时的军政大权,这是汉朝用人的一个惯例。从这点看,尽管韩信并没有在平定赵国过程中得到物质封赏,但在职位上却得到升迁,也算是对韩信战功的一种奖赏和认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