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王豹是魏国国君后裔。根据《史记》记载,他是“魏诸公子也”。魏王豹曾依靠楚怀王资助他的数千兵马打下二十余座城池。与他的兄长魏咎和同时期其他六国诸侯王后裔相比,他的军事能力比较强,受到项羽欣赏和拉拢,为此项羽在安阳与章邯对峙时,遥封魏豹为魏王。
魏王豹和韩王信有相同之处。他们都是在同宗兄弟死后,借助其他诸侯力量,通过征战占据一块地盘,掌握一支军队。这两人同有贵胄之身,而与楚怀王、赵王歇、韩王成、魏王咎等旧六国的国君后裔不同,在布衣将相大时代来临之际,他们得来的功业主要依靠自身能力,而不是血缘。只是魏王豹和韩王信也有不同之处——魏王豹的王爵是项羽封的,韩王信是刘邦封的。
刘邦派出韩信和曹参进攻西魏国。韩信是主将,曹参是副将。《史记》明确记载,韩信独立领兵作战,是在京、索阻击楚军追击,之前并无其独立领兵作战的记载。在这个关键且艰难时刻,他为什么派韩信担任如此重要的作战任务?
第一个原因是在荥阳战场,韩信刚立下战功,使溃败中的汉军稳住阵脚。虽然楚军追击至荥阳时,已人困马乏,韩信率军与楚军对决,应该并不是恶战,但韩信在荥阳毕竟挡住了楚军追击,为失魂落魄的汉军争取到难得的喘气时间。这一闪亮表现来得及时且关键,肯定会让刘邦眼前一亮,而这次阻击战充分证明韩信拥有独立作战的能力。
第二个原因是张良推荐韩信担当大任。彭城败退,让刘邦受了很大刺激。在西逃路上,他曾经问大家:“谁能和我一起打败项羽呢?我愿意把函谷关以东地区和他们分享。”张良说,英布、彭越和韩信三人可以担当大任,应该好好地利用此三人对抗项羽。
大家知道,刘邦和张良关系很密切,堪称知己。刘邦对他几乎言听计从,信任有加,张良对刘邦的决策影响很大。刘邦为什么对张良的建言总是如此信任且接纳呢?
一是张良掌握的知识和拥有的思维,对乱世中争天下很实用。刘邦当初带着数千人,准备去投靠秦嘉、景驹时,路上遇到张良。张良和刘邦谈论《太公兵法》,这本书对如何布谋天下很有指导价值。
二是张良和刘邦心意相通。据说,张良以前拿《太公兵法》和别人说,没人听得懂,可刘邦能听懂,且觉得很受用。在认知层面,他们心有灵犀。
三是张良讲义气,有侠士风度,与刘邦拥有一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张良混迹于江湖,曾舍命营救过项伯,他是属于重情重义的侠士。刘邦也是侠士,他和张良应该拥有相似的气场。尽管张良曾经为辅佐韩王成,在关中时离开刘邦,可刘邦依然信任张良。
四是张良内心极强大,属于为理想愿意赴汤蹈火的大勇之人。为报韩国被灭之仇,在陈胜、吴广起义的九年前,张良在阳武县(今原阳县)东一个叫博浪沙的地方,雇凶刺杀秦始皇。表面上看,张良长得细皮嫩肉,白皙似妇人,文质彬彬,属文雅之士,但他做事却很果决。刘邦对张良此种品行深为欣赏。
五是张良在刘邦的阵营里没有自己的私人势力。他一直以来都是没有实权的谋臣,不会有犯上作乱的可能。哪怕张良有谋私利的动机,对刘邦也不会有实质性威胁。萧何与之形成鲜明对比。萧何深受刘邦信任,但随着他在汉集团掌握的军政、民政大权与日俱增,逐渐被刘邦猜忌。
六是张良以前提出的很多建议,事后证明大多是正确的,不断增强刘邦对张良的信任。(www.xing528.com)
在历史上,有“萧何月下追韩信”以及“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成语,“萧何成就韩信”的印象深入人心,但大家普遍忽视了张良对韩信的举荐之力。“还定三秦”基本成功时,张良从彭城潜回刘邦身边。这时候,他深切地体会到汉军在“入汉中”和“出汉中”之后的差别。张良对韩信治军能力印象深刻,认识到韩信对汉军的价值。之前张良与韩信不可能有什么过深的交往,此时,张良推荐韩信,应完全是出于公心。
第三个原因是韩信在汉军推行秦朝军法,取得显著成效。虽然刘邦在彭城大败,但这并不能说明汉军之前建制整军是失败的。诸侯联军在彭城被打败,主要原因是刘邦在战略上出现重大失误,没有做到知己知彼,与汉军的作战能力关系应该不是很大。而汉军在撤退过程中,展露出良好的作战能力和业绩,恰恰充分证明此时的汉军绝不是乌合之众,而是能打得起胜仗,也能打得起败仗的强悍之师。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韩信。
在汉二年(公元前205年)八月,韩信率军离开荥阳,开始讨伐魏王豹。他的进军方向不是直接北渡黄河,穿越南太行,进入西魏国,而是回到关中,从黄河以西东渡黄河,开启灭魏战争。
选择走这条行军路线很合理。如果直接通过河内郡(今焦作市),穿越太行山南麓,要通过太行八陉中的三陉(轵关陉、太行陉、白陉)。这三陉在高山峡谷之中,从这里进攻西魏国,既不便于行军,后方补给更困难。如果从关中直接东渡黄河,后方是关中,能够直接得到关中的物资和兵员支援。
史书没有记载,韩信是否直接从荥阳把一部分兵力带走,但可以推测,他很可能从荥阳只带走一部分军队,而主要兵马来自关中。毕竟荥阳战事吃紧,抽不出多余兵力。根据《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记载,一个叫侯襄的人,担任上郡郡守。他从上郡率兵参加攻打西魏国的战役,因战功卓著,被封为棘丘侯。上郡和河东地区仅隔一条黄河,郡治在高奴(今延安一带)。这一历史细节表明,韩信伐西魏国,其军队中很大一部分力量来自关中。
根据《史记》记载,出征前,刘邦封韩信为左丞相,当时汉国丞相是萧何。之前他那个大将军职衔,也没人提了。和他一同出战的是曹参,他是汉军中最出色的将领,能征惯战,几无败绩。曹参是“代理”左丞相,级别略低于韩信。
韩信从关中出发,从黄河以西的临晋出发,东渡黄河。对岸是一个很著名的渡口,叫蒲坂(今在山西永济市境内)。魏王豹在这里驻扎大量的兵马,封堵汉军。
为突入西魏国,韩信再次使出类似“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战术。在临晋,汉军做出东渡黄河强攻西魏国的态势,吸引魏军主力。同时,他派出一支奇兵,在黄河上游的夏阳(一说在今陕西韩城境内,一说在陕西合阳县东王乡的夏阳川口,夏阳川口黄河流速相对较缓,可能是韩信用兵之处),用大量的木盆或者木罐之类的东西,把士兵渡过黄河,从安邑(今运城市)突袭入魏境。
韩信亲率汉军,攻击魏国北侧,副将曹参很可能对蒲坂渡口发起强攻。曹参的作战很凌厉,在韩信的协助下,打过黄河。渡过黄河后,汉军进攻安邑(今运城市),俘虏魏将王襄。在春秋战国时期,安邑曾是魏国的都城。之后,曹参一路追赶魏王豹,在武垣(今肃宁县城东南)俘虏魏王豹,并一鼓作气攻下魏国都城平阳(今临汾市)。《史记》记载,“得魏王母妻子”,曹参抓住薄姬。薄姬成为刘邦的“战利品”,被刘邦宠幸后,生下刘恒,后刘恒继承皇位,史称“汉孝文帝”。曹参因“尽定魏地,凡五十二城”“赐食邑平阳”,从此,曹参被封“平阳侯”。平阳作为西魏国的国都,繁华和富裕程度应属上乘。曹参因战功得到丰厚赏赐。
按说韩信是伐魏的主将,平定魏国之后,却没有得到任何封赏。也许考虑到,韩信作为主帅,并没有亲自攻下某一座城或者杀了多少敌军,没办法按军功给他封赏。但另一个原因也许是,刘邦在故意贬低韩信,韩信不是丰沛地区走出来的将领,不属于刘邦的核心团队人员。
攻灭西魏国,是韩信独立作战后打的第一次胜仗,且取得灭国级别的胜利。为此,韩信得到刘邦进一步认可,并赋予其重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