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项羽如何回彭城救援?争议与解析

项羽如何回彭城救援?争议与解析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历史上项羽究竟如何回彭城救援,却存在很大争议。从史书记载的来看,一些学者猜测,很可能项羽亲自率领这支军队,而刘邦大军尚未全部进入彭城,或者说,一部分军队在彭城以外时,他在凌晨趁着联军熟睡之际,从萧县突袭刘邦在彭城以外军队。第二是彭城周边地区处在汉军势力的控制之下。而彭越控制的地区正位于彭城西北方向。

项羽如何回彭城救援?争议与解析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听说刘邦攻下彭城,只能放弃对城阳的围攻,亲自率领三万精兵南下,回援彭城,同时,“即令诸将击齐”。但从两个方面推测,在城阳的楚军大部队大概也会随后撤回西楚国,攻击联军。

一是刘邦带来的军队是十多万人,不是一个小数。项羽只有三万骑兵,人数显得太少了。

二是项羽立的齐王田假没过多长时间又被田横赶跑。如果项羽的大军队在城阳,田横赶不跑田假。

因此,推断项羽是全军回救彭城,只是全军分成突击和后续军队。也许项羽是从城阳撤退前,虚晃一枪,防止田横趁自己撤退,反击自己。当然,更可能是迷惑刘邦,使刘邦认为他依然在齐国打城阳,从而放松警惕,保证他偷袭联军成功。

田假被田横赶回彭城,却被项羽杀了,大概是项羽觉得田假留着没用了,就杀了。也许是为了向田横示好,以稳定田横。总之,项羽这么做有点让人很难理解。

按说史书上对项羽的行军路线记载得很明白,项羽“自以精兵三万人南从鲁出胡陵”,到达彭城附近后,他攻下彭城西边的萧县,从萧县进攻联军,“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但历史上项羽究竟如何回彭城救援,却存在很大争议。

项羽是在城阳这个地方攻打田横,战争正在进行中,刘邦偷袭他的后方得手,那么,项羽回军就应该从城阳这个地方出发。但城阳在哪里?历史上却存在很大争议。

当时,在东郡有个叫成阳的地方,这个成阳在巨野湖以西、鲁县的西南。而田横纠集残部坚守的地方叫“城阳”,和成阳音同字不同。历史上很多人把东郡的成阳当成田横坚守的城阳。比如,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编撰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就把东郡的成阳写成“城阳”。但如果认真分析,项羽进攻的城阳应该在鲁县北部,大概在今天的临朐县西北部一带。学者辛德勇和燕京晓琳持这一观点。原因是:

一是《史记》的记载表明了“城阳”应在鲁县以北地区。既然项羽“自以精兵三万南从鲁出胡陵”,那么,城阳理应在鲁县北部。而东郡的成阳在鲁县的西南部,项羽如果南下打刘邦,不可能先往东北绕道到鲁县后,再南下,这样是在绕远路。

二是东郡的成阳在定陶的北边,距离很近。当时,这里已是汉军的控制区域。曹参曾在定陶和龙且、项它作战。定陶距离东郡的成阳很近。如果城阳在这里,项羽不可能看着楚军两员将领被打败,不管不顾。而如果项羽在这里和田横作战的话,刘邦应该趁机围攻项羽,而不是舍弃项羽直接进攻彭城。如果不攻打项羽,项羽很可能切断刘邦的后路。刘邦不会冒这个险。而这一带是彭越的势力范围,如果项羽在这里攻打田横,彭越不可能率军在这里加入刘邦的反楚联军并被刘邦任命为魏国相国,去负责经略梁地。

胡陵是在薛县西北方向,项羽为什么偏偏走这里呢?樊哙曾带兵攻下了邹县、鲁县、瑕丘和薛县,这些地方都在薛郡境内,在彭城正北方向,但他最后的主力可能放在薛县。项羽选取从胡陵南下,应是为避开和樊哙相遇。项羽这么做,正是避免遇到汉军的阻击和汉军的斥候(探马),能够悄无声息地插入彭城以西的萧县,打刘邦一个措手不及。

项羽从萧县直接进攻彭城,而萧县是在彭城以西,正是刘邦来彭城的路上,这是刘邦没想到的。刘邦攻打彭城时,曹参攻下萧县,大概因为这里是刘邦来时经过的地方,没有派太多兵力驻守,导致项羽三万精兵突至后,萧县遂告陷落。

但这是表面的理解。这里有一个问题,项羽带的是什么样的军队呢?刘邦在彭城被项羽打得大败,而后退防到荥阳,立足未稳之际,却马上命令灌婴组建骑兵军队,很可能是他吃了楚军骑兵的大亏。可以推测,项羽带的这支军队是能够长途奔袭的骑兵军队。与战国时代的骑兵不同,项羽带的这支骑兵不再是步兵的辅助兵种,而是能独立作战的队伍,否则很难长途奔袭。那么,既然是骑兵,骑兵攻城显然很吃亏。因此,项羽很可能根本没有攻城。

根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春,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项王闻之,即令诸将击齐,而自以精兵三万人南从鲁出胡陵。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从史书记载的来看,一些学者猜测,很可能项羽亲自率领这支军队,而刘邦大军尚未全部进入彭城,或者说,一部分军队在彭城以外时,他在凌晨趁着联军熟睡之际,从萧县突袭刘邦在彭城以外军队。刘邦军队没有防备,因此被打得大败。

项羽带兵往东杀去,把诸侯联军赶到谷水、泗水,十几万人被杀。剩下的军队无处可逃,往南边的山地奔逃。到达彭城以南的睢水,在灵璧以东地区,项羽的军队压着这些残兵败将,往睢水赶,其中被杀、被淹的又有十余万人。根据《史记》记载,死的人太多了,睢水为之断流。

按照一般理解,刘邦败这么惨,完全是因为他自作自受、粗心大意导致的结果。史书记载,刘邦和诸侯联军进入彭城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流露出一副得志猖狂的样子。但现在看来,这有点误解他了。种种迹象表明,刘邦应做了比较充足的防备。主要有以下理由:

第一是后来跟着刘邦统一天下的大部分文臣武将都参加了这次战役。文臣有张良、陈平、郦食其等。武将有曹参、灌婴、樊哙、吕泽和周勃等。应该知道,刘邦率领联军进入彭城后,项羽的主力在齐国,随时会杀回来,刘邦不可能不防备项羽回军救援。因此,在联军中,至少汉军应该高度紧张,严阵以待。

第二是彭城周边地区处在汉军势力的控制之下。在彭城北面,刘邦派樊哙在薛县,应该是第一道防线,通过守住项羽回救彭城的咽喉要道,阻击项羽。在彭城南边,有薛欧、王吸、王陵的军队,这支南路军曾被楚军阻截在阳夏附近,刘邦亲自率领中路军进攻彭城得手后,南边的楚军后路被截断,应该也会从阳夏撤离,薛欧等人的南路军也应军临彭城。在彭城西北方向的下邑县(今安徽砀山县),有吕泽驻守。之前,彭越已和陈馀、田荣暗通款曲。在刘邦攻下外黄后,彭越加入联军,刘邦把他封为魏国相国。而彭越控制的地区正位于彭城西北方向。(www.xing528.com)

第三是项羽在战略层面上已被包围。项羽在城阳进攻田横时,他的北边有赵国的陈馀,齐国有田横在把守着城阳,南边有联军。

第四是刘邦的后方相当稳固。在刘邦东征的路途上,有河南郡的申阳、在荥阳的韩信。而以前亲项羽的诸侯王要么已和项羽离心离德,要么保持中立。在南方的九江王英布因为没有响应项羽的征召去打齐国,已和项羽产生裂痕,不可能对刘邦形成威胁。英布是衡山王吴芮的女婿,他们的关系紧密。吴芮和项羽也有嫌隙,他的地盘曾被项羽侵夺,还被降为“番君”,更不可能真心实意支援项羽。燕王臧荼和临江王共敖则都保持中立。

可见项羽已经处于非常孤立的状态。刘邦可以说处于必胜状态了。可为什么刘邦及其率领的联军还是被打败呢?

按照学者辛德勇的分析,刘邦犯了一个大错误,那就是过于依赖赵国、代国和彭越对项羽的牵制和阻击。按照常规的作战套路,刘邦占领彭城后,应马上挥师北上,攻打在城阳的项羽,这样的话,项羽会处于腹背受敌的状态。可刘邦没这么干,而是坐等项羽回援彭城。

他大概是想让赵国、代国,也就是陈馀和项羽打消耗战,双方打得两败俱伤后,坐收渔翁之利。可是,要知道,陈馀加入反楚阵营是很勉强的,是他向刘邦提条件,刘邦答应后,他才加入反楚联盟的。刘邦想消耗陈馀的势力,陈馀也不傻,不会和项羽死拼。

彭越的军队在项羽的侧后方,应该说对项羽能起到牵制和威胁的作用。但彭越出身草莽,独立性很强。为保全自己,他可以投靠田荣,也可以投靠刘邦,甚至可以投靠项羽。对他来说,保住手上的军队,才能在乱世求得功名利禄,他和谁站在一起,都不难。希望彭越和项羽拼命,显得一厢情愿,即使刘邦封他为魏国相国,他大概也不会为刘邦卖命。

可以说,在彭城时,刘邦以为项羽都城已失,现在只要守住彭城,项羽就会被彻底打败。因此,他开始考虑到以后如何借助项羽削弱各路诸侯的势力,而没有重点考虑眼下如何先把项羽彻底打败,使他错过了一次相当难得的灭掉项羽的机会。这个观点应该是有一定道理的。

刘邦派樊哙在北边挡住项羽回军之路,樊哙的任务可能不是击退项羽,以樊哙的作战能力,他也很难承担这样的使命。所以,樊哙的主要任务可能是牵制项羽,使刘邦有足够时间摸清项羽的回军路线和速度,从而有足够时间布置军力,与项羽决战。可是樊哙设置的这道障碍,却被项羽轻松绕过。楚军直接挥军插进联军后方,把樊哙甩在身后。从这一点看,刘邦和项羽打野战完全不占优势,被动防御态势在项羽面前不堪一击。

项羽之所以从彭城西边进攻,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彭城西边和西北边是平原,而彭城东北方向是山地、丘陵和河流众多的地带,非常不适合骑兵奔袭作战。刘邦如果认识到这一点,应该在萧县驻扎重兵。即使项羽突进到这里,一时也拿不下来,那么,在萧县西北方向的下邑,驻扎着吕泽军队,项羽很可能被包围在萧县附近。

项羽从彭城西边的萧县进攻彭城,很突然,毕竟只有三万人;刘邦的诸侯联军有五十多万人,实力也实在相差太大了。项羽如此而为,按常理推测,刘邦即使败,也不会瞬间一败涂地。但是,刘邦率领的五十多万人是由什么样的人组成的呢?这些军马是刘邦“劫五路诸侯”带过来的。这些诸侯兵都是刚投降刘邦不久的军队,对刘邦肯定谈不上多么忠心,军队也谈不上有太强的凝聚力。

塞王和翟王这样因战败而投降刘邦的诸侯,看到项羽来了,很可能会在军中散布失败言论,导致军心瞬间大坏。彭城之战结束后,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又都投到项羽的怀抱,甚至为项羽尽忠到底。

魏王豹本是抱着投机侥幸的心理来的,对刘邦也谈不上有多忠心。后来,魏王豹因为觉得自己也能得天下,从彭城回去后,就脱离刘邦阵营,自己“单干”,且和项羽暗中也联系上。

至于司马卬,他应该是很希望独立的人,被刘邦打败、降服,跟着刘邦来到彭城,指望他为刘邦卖命,大概也不现实。

韩王信应该对刘邦有点忠心,但他是旧韩国国君的后裔,骨子里和韩王成一样,都是想恢复韩国基业。他打仗,对刘邦谈不上完全的忠心。后来,他和周苛等人为刘邦守卫荥阳时,城破后,周苛宁死不降,韩王信则投降项羽。汉朝建立后,韩王信被封为代王,最后反叛汉朝,投靠匈奴。

就是这样一支内部一盘散沙、各自心怀鬼胎的军队,作战能力可想而知。如果这样的联军打胜仗时,仗着人多,还能积极踊跃;一旦失利,必然溃退。兵败如山倒,在溃兵的相互践踏中,刘邦率领的联军彻底溃败。

总体上看,从彭城败退,刘邦确实吃了大亏,但主要的将领和文臣并没有伤亡,只是场面上比较狼狈罢了。在这次作战中,那个刚被刘邦降服并裹挟来的殷王司马卬死了。说起来比较奇怪,他和项羽、刘邦关系都不算好,之前,他想独立自主发展,但因实力又不济,被刘邦裹挟进联军,在彭城之战中,联军大败,形成一泻千里之势。在这期间,他有可能被乱军杀死,也可能被刘邦或项羽杀掉,因史料记载不详细,只能猜测。

在灵璧附近的睢水河畔,刘邦被项羽军包围,命悬一线。但此时,恰好一阵大风冲着楚军吹了过去。风很大,飞沙走石,遮天蔽日,楚军为此“大乱坏散”。《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大风起来后,“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有些学者认为,这段记载太过传奇了。其实,无论大风吹向谁,只要能将场面搅乱,一定有利于急于逃命的刘邦,而不利于围堵、找人(刘邦)的楚军。而陷入混乱的数十万人中,刘邦只带着数十人逃跑,则完全有可能。上天在关键时刻眷顾刘邦,而刘邦也不负上天眷顾,逃出生天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