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东出函谷关:楚汉争霸如此顺民

东出函谷关:楚汉争霸如此顺民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魏王豹未作抵抗,率军加入汉军,随军东征。刘邦继续东进,则可直接攻入西楚国。因此,刘邦应为义帝发丧,三军戴孝,号召诸侯,一起讨伐项羽。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刘邦誓师东征的主要动机,仅仅是为了和项羽争夺天下。如果从汉二年十一月韩王信击败郑昌算起,刘邦东征的步伐相当快。根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听说刘邦东征,“即令诸将击之”。但他的防备显然很差,可以说对刘邦的东征军根本构不成威胁。

东出函谷关:楚汉争霸如此顺民

刘邦函谷关回到关中,随着关中战事逐步减少,他开始对已占领区实施治理,设置郡县,安抚百姓,恢复生产。汉二年(公元前205年)二月,在关中,刘邦废除秦朝社稷,建立汉国社稷,进一步确定汉集团的政治合法性。

汉军拿下河南郡,五个月后,汉二年三月,刘邦正式东征(当时,每年岁首是十月,汉二年三月是当年的第六个月)。这时候出兵,他无须再攻打函谷关,那里已经是汉国的地盘。他率兵从临晋(今山西省临猗县)东渡黄河,进入魏王豹占据的河东郡。魏王豹未作抵抗,率军加入汉军,随军东征。之后,汉军和魏军翻越太行山,攻下河内郡,俘虏司马卬,司马卬的军队也被纳入汉军。

此时,韩王信已占领韩国旧地,西楚国以西、黄河上下,都已纳入汉国的势力范围。刘邦继续东进,则可直接攻入西楚国。

史记》记载,刘邦从河内郡的平阴渡口到达洛阳。在洛阳,一个叫董公的人劝刘邦,项羽流放义帝,还杀了他,成为天下人可诛之的乱臣贼子。因此,刘邦应为义帝发丧,三军戴孝,号召诸侯,一起讨伐项羽。刘邦听了董公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为此,号令全军为义帝发丧,他本人袒肩露背,大哭不止,并告示天下,义帝由天下诸侯共立,项羽杀义帝,大逆不道,有悖天道。他愿倾全力,跟从诸侯王击杀项羽,为义帝报仇。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刘邦誓师东征的主要动机,仅仅是为了和项羽争夺天下。如果他真的想为义帝报仇雪恨,不管何时他得到义帝被杀的消息,他不应该是听别人劝说后,才想到为义帝发丧。当然,不管出于什么样的动机,他这么做确实使他的东征占据了政治的制高点,瞬间被赋予“吊民伐罪”的崇高意义。

刘邦从洛阳出发,裹挟五路诸侯,带着五十六万军队,杀向西楚国。《史记》记载,刘邦“劫五诸侯兵,入彭城”。但在历史上,很多研究者对刘邦究竟劫持哪五路诸侯,有不同看法。比如,颜师古、张守节和吕思勉认为,这五路诸侯是殷王、韩王、魏王、河南王、常山王,如淳、徐广、司马贞认为是翟王、塞王、殷王、魏王和河南王,应劭认为是雍王、翟王、塞王、殷王、韩王,韦昭认为是翟王、塞王、殷王、魏王和韩王。历史学家辛德勇认为,东吴时期的学者韦昭的观点是正确的,即五路诸侯王是翟王、塞王、殷王、魏王和韩王。其理由是:

根据《史记》记载,在彭城之战失败后,翟王和塞王投降项羽,殷王被杀。魏王豹在刘邦过临晋后,主动投降,举兵追随刘邦杀奔西楚国。韩王信则是刘邦封的,且是汉国的太尉,在刘邦东征前,已经和项羽亲信郑昌作战,汉军路过韩国故地时,韩王信理应追随汉军,杀入彭城。河南王申阳主动投降刘邦,但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他曾参加彭城之战,所以不能把他算进五个诸侯之列。但对翟王、塞王、殷王、魏王和韩王是刘邦“劫”的五路诸侯王,历史上依然有争议。

一是翟王、塞王和殷王投降刘邦后,对自己的旧属还有影响力吗?还能把他们看作诸侯王吗?对这个问题,可以这样理解:刘邦通过作战降服这三个诸侯王,他们的土地被占领后,作为刘邦的战利品,都被设置成郡县,但这些人对原来的旧属还是有影响力和控制力的,刘邦大概利用了他们对旧属的控制力和影响力,裹挟着他们参加彭城之战。而与之相比,张耳是被陈馀打败,带着几个随从投奔刘邦的,虽然头上顶着常山王的名头,但一没兵,二没将,即使他投靠了刘邦,也不能把他看成真正的诸侯王。

二是赵国齐国为什么不能算进五路诸侯王呢?对这个问题,可以这样理解:赵国、代国的实际控制者是陈馀,他虽然也加入刘邦的反楚联盟,但他的加入是有条件的。根据《史记》记载,刘邦派人联络陈馀共同反楚。陈馀说,让他加入联盟可以,但前提是必须杀掉他的仇人张耳。但刘邦不愿意杀掉刚投靠自己的张耳。为此,他找了一个长得很像张耳的人杀了,把人头送给陈馀。看到假人头后,陈馀才加入刘邦的反楚联盟。而那时候,齐国的田荣正在和项羽作战,项羽把齐国打得几乎没有还手之力,齐国不可能有能力派人和刘邦一起进攻彭城,能自保已很难得了。所谓“劫五诸侯”兵,从字面上理解,肯定是这五个诸侯必须无条件听刘邦的,显然,说刘邦劫持赵国、代国和齐国,并不符合史实。

因此,韦昭、辛德勇的观点应该是正确的。

世事无常。这时候,刘邦成为诸侯联军的领导者,杀入了项羽的西楚国。与几个月前,项羽率诸侯联军进入关中形成鲜明对比。(www.xing528.com)

如果从汉二年十一月韩王信击败郑昌算起,刘邦东征的步伐相当快。

《史记·曹相国世家》记载,曹参从殷王司马卬的封地出发,进攻围津渡口(今河南滑县境内),渡过黄河,进入砀郡地界。在定陶(今山东定陶县),击败前来迎击的龙且、项羽立的魏国相国项它。之后,他率军攻下砀郡、萧县和彭城。

《史记·樊哙列传》记载,樊哙进攻煮枣(今山东东明市以南),之后,向西南进攻,攻打驻扎在外黄(今河南民权县)的王武和程处,而后向东北长途奔袭,进攻邹县、鲁县、瑕丘和薛县,并最终驻扎在薛县。樊哙在平定三秦时,因战功卓著,而“迁郎中骑将”,他率领的军队是骑兵,机动性强,行军速度快。相对而言,他的行军路线跨度比较大。

从以上看,项羽在彭城以西确有防备。根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听说刘邦东征,“即令诸将击之”。但他的防备显然很差,可以说对刘邦的东征军根本构不成威胁。这时候,项羽在齐地,与齐国的田荣、田横等人纠缠,眼看封国燃起战火,且留守军队节节败退,他应赶快回军,可是,项羽却并没有这么做。在汉二年(公元前205年)一月,项羽去讨伐田荣。而从汉二年三月,刘邦从洛阳出发,到四月,打入彭城,这时候,项羽还在齐国继续作战。当时,田荣的弟弟田横在城阳,积聚起齐军残部,抵抗项羽。项羽倾全力进攻城阳,摆出除恶务尽的态势,铲除齐地反叛势力,但城阳竟然久攻不下。这时候,刘邦进入西楚国都城彭城。

项羽这么干确实有点不顾大局,都城受到威胁,他还一味地在外征战,好像太自以为是,顾小失大。其中原因是什么呢?

一是他想一劳永逸地解决齐国问题。攻杀田荣,项羽费了很大力气。他当然不想让田荣的势力在齐国死灰复燃,成为以后他和刘邦对决的掣肘。所以,他针对田荣的势力进行非常残酷的惩罚行动。

二是他低估了联军进军的速度。当时,刘邦率领号称五十六万的诸侯联军,而且这些军队是临时拼凑起来的,并没有很强的凝聚力。按照正常的行军速度,这么多人行军几百里,路上还有项羽派出的大将进行堵截,应该不会在一个月内就能打入彭城。

三是他觉得征服整个齐国指日可待。田横只是收拢了一些残兵败将,在项羽看来,撑不了多长时间。

四是控制齐国是项羽既定的战略目标,他不愿意在大功告成之际撤军。齐国国君后裔田假是田荣的政敌,他被田荣赶到项梁那里。田荣让项梁把他杀了,但项梁没答应,从此田荣和项家结下仇怨。项羽攻灭田荣后,项羽把田假立为齐王。如果能快速消灭田横,齐国则纳入项羽的势力范围。从战国时期以来,齐国就是一个最富裕的诸侯国,有这个地方作为西楚国的后援,相当有诱惑力。

只是不管项羽如何考虑,客观而残酷的事实摆在他的面前,彭城危险。他这时候必须回兵救彭城。回去晚了,彭城乃至整个西楚都会被刘邦攻占,项羽将又一次面临孤军在外的局面。而刘邦不是楚怀王,项羽一旦陷入进退失据的状态,刘邦不会给项羽翻本的机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