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打入关中后,很快占据军事上的优势,在关中战事还未完全结束时,刘邦派人去办了一件他认为非常重要的事——把父亲刘太公、老婆吕雉和一双儿女找回来。
根据《汉书》记载,汉元年九月,刘邦派薛欧、王吸两个人组成“先遣军”,南下出武关,途经宛,到沛县,以隐秘的方式接刘太公、吕雉和儿女到关中。项羽听说此事,派兵在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阻止薛欧、王吸。这次营救行动夭折了。
薛欧、王吸之所以途经宛,因为王陵当时驻扎在这里。王陵曾是沛县地面上的豪强,在江湖中的地位高于刘邦,刘邦曾“以兄事之”。天下大乱后,王陵聚众起义,带着一支人马到达宛。他和雍齿的心理很相似,大概因为刘邦在江湖中的地位不如自己,在沛县时虽然他从属于刘邦阵营,但内心并不愿意追随刘邦。他带着数千人马占据宛,处于半独立状态。
项羽曾经拉拢王陵,他把王陵的母亲请来,想让她劝说王陵反汉降楚。王陵听说后,不得不派使者到项羽这里查看情况。王陵的母亲送王陵的使者时,私下里让使者转告儿子,一定要追随刘邦。她给出的理由是,刘邦是忠厚长者,刘邦必然能得天下。让王陵不要因为自己而心存杂念,受项羽胁迫,投降项羽。说完,王陵的母亲拔剑自刎。项羽相当恼怒,把她的尸体给烹煮了。
以上桥段出自《史记》,王陵的母亲对儿子以死相逼,迫其跟随刘邦,拒绝项羽拉拢。这么看,在民间,刘邦的威望令人高山仰止。但如果仔细推敲的话,其真实性却令人生疑。
王陵的母亲在早年应该认识刘邦,知道这个人的秉性。当年,刘邦在丰邑中阳里混江湖,在泗水亭当亭长混官场,他身上流露出满满的江湖侠士之气。说他有长者风度,不能说不对,毕竟刘邦年纪不小了,在那个年代,算是中老年人。但他这个长者风度应该和我们想象中的有差别,可能更多的是侠士色彩,讲的是江湖道义。
王陵的母亲自杀前说,刘邦有长者风度,所以能平定天下。显然,发出这样的预言有点早了。有长者风度就一定能平定天下吗?更关键的是,当时刘邦的处境并不是非常好,只能说刚刚从巴蜀回到关中,正在平定三秦,和项羽相比,从实力上存在很大差距,能否最终平定天下存在很多未知数。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一个过程。“还定三秦”成功,对提高刘邦的威望确实有直接帮助。大家可以想象,刘邦“还定三秦”后,他所占的土地可以说是旧秦国的全部土地了。地盘广大,土地肥沃,汉军在战争中得到淬炼。实践也向世人证明,刘邦所率领的军队是一支能打硬仗、积极进取的队伍。这时候的刘邦已然是名副其实的诸侯王,而这个诸侯王的名号是戏水分封认可的,也得到楚怀王等楚国旧贵族的认可。但应该看到,“还定三秦”不过是他迈向大汉帝国的第一步,虽然是很关键的一步,可前面还有很多路要走、很多挑战要迎接。说他从此就成为众望所归、平定天下的人物,为时尚早。而一个远在千里之外的老妇人,如何能如此笃定刘邦能最终平定天下呢?别说这个老妇人不知道刘邦能否最终“定天下”,大概刘邦自己也不会确信自己一定是“真龙天子”吧?所以,有些学者认为,对王陵母亲言行的记述,大概是后来汉朝官方编撰的,目的是抬高、神化刘邦,向项羽身上泼脏水。
项羽听说刘邦杀出汉中后,对此高度重视,并马上拿出应对策略。第一,他派亲信郑昌到韩国故地当韩王,阻止刘邦军队东进。第二,他争取王陵投靠自己。不过,大概因为采取的方式失当,激怒王陵的母亲,结果适得其反。第三,他可能去找殷王司马卬,要求司马卬让出河内郡这块地盘,或者让楚军进驻河内郡,阻挡刘邦从黄河以北进军。总之,项羽对刘邦有所防备。不过,项羽并没有亲自来堵截刘邦,他去攻打齐地的田荣,希望快速解决后顾之忧。
按照《史记》《汉书》的记载,是张良蒙骗项羽,导致项羽没有亲自堵截刘邦。但这个说法显然不足信。
项羽知道,在鸿门宴上,张良帮助过刘邦。张良离开刘邦后,根据《史记·留侯世家》记载,他依然暗地里帮助刘邦。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刘邦开始“还定三秦”后,张良拿出田荣和彭越之间的通信,证明这两人已暗通款曲,准备联手反楚,把项羽注意力吸引到齐国。他告诉项羽说:“刘邦因为没有按照楚怀王之约,得到关中,所以才发兵关中。如果能得到关中,则马上收手,绝不会再往东打了。”《史记》记载,项羽因此北上,亲率主力攻打齐国。
项羽为什么这么听信张良的话呢?这很不合常理。《史记》《汉书》都曾记载,因为张良和刘邦过从甚密,项羽才不让韩王成到封国,最后还把韩王成杀了。这一记载与项羽真实的想法相差很大,有抬高张良和刘邦、贬低项羽的嫌疑,但至少表明项羽不会对张良的进言深信不疑。从张良帮助刘邦入关中和张良在鸿门宴前后的表现看,他应该知道张良的立场。因此,如果项羽相信张良拿出的证据和说法,对刘邦放心,显然不可理解。如之前所述,项羽打田荣,是出于他既定的战略考虑,并不是受张良的迷惑。
汉元年(公元前206年)五月至七月,齐国的田荣平定整个齐国。项羽应该在戏水分封时,考虑到田荣肯定会反楚,攻灭田荣应是项羽的既定目标。齐国和西楚国都城彭城毗邻。按照项羽的安排,保持齐国稳定,可保证西楚国后方无忧。只有后方稳定,项羽才能放开手对付西边的刘邦,战略上才不会陷入被动。(www.xing528.com)
在项羽看来,即使刘邦翻越秦岭,杀入关中,但要完全平定“三秦”之地,并不是短时期内能完成的。从实际情况看,项羽的判断并不错。汉二年(公元前205年)正月,汉军才把北地郡完全平定。汉二年六月,汉军攻下章邯的国都废丘,整个关中才被彻底平定。在项羽看来,刘邦如果平定三秦之地后才东出函谷关,在这个时间内,足够他攻灭田荣,平定齐地。
很可惜,项羽失算了。刘邦东出函谷关,并没有等到三秦之地被完全平定。
刘邦指挥大军平定三秦时,曾亲自领军到达陕县。按照史书记载,他此次出关,目的是镇抚关外父老,向关东诸国表达“刘邦已复活”。虽然此后他又回到关中,继续指挥关中战事,但这个举动已经表明他必“东出”的意思。
看地图,陕县(今河南三门峡市)在函谷关以东,属于河南王申阳的地盘。但史书中没有记载河南王申阳和汉军作战,说明他是直接投降汉军。申阳的投降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这意味着刘邦可以随时杀出函谷关了。
戏水分封时,项羽把申阳封到三川郡,这里是刘邦东出函谷关遇到的第一个屏障。但真正等到刘邦东出函谷关时,申阳却直接缴械投降了,刘邦顺势把申阳的属地纳入汉国,设置河南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一是汉军经过整军后,作战能力强悍,申阳仅仅占据一郡之地,没有实力顶住汉军。
二是申阳以前是张耳的嬖将,也就是近臣,张耳的“统战”工作应该发挥出了奇效。刘邦东出函谷关时,是汉二年(公元前205年)十月,这一年,陈馀在田荣的协助下,把张耳从封地赶跑。张耳权衡利弊后,投奔他以前的门客刘邦。根据《史记》记载,刘邦来到函谷关外时,张耳投靠刘邦。尽管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但张耳和申阳几乎同时投降,据此推测,申阳很可能因为是张耳亲信而投降汉军。
三是项羽拒绝韩王成到韩国的封地当王,之后将其圈禁在彭城,最终诛杀,以及项羽觊觎司马卬的殷国,这些所作所为肯定会对申阳有所触动。出于唇亡齿寒的考虑,申阳也不会为项羽把好函谷关这道大门。
大概有张耳在刘邦阵营里,刘邦对申阳也是比较信任的。后来,刘邦率军长途奔袭彭城,申阳可能并没有跟着去,而是驻守在河南郡。
与此同时,刘邦任命韩王信为太尉,攻略韩国。汉二年(公元前205年)十一月,韩王昌(郑昌)被韩王信打败,并被俘虏。韩国作为阻挡刘邦东出的第二道屏障,也被打破。
刘邦在关外转一圈,回到栎阳。这里以前是司马欣的国都,刘邦暂时把国都迁到这里,而不是秦朝故都咸阳。那时候,咸阳大概已经残破不堪,再做都城不合适。之后,他的很多将领在关中和陇西等地继续征战,逐步完成平定三秦的任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