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韩信与《汉中对》:不一样的楚汉争霸

韩信与《汉中对》:不一样的楚汉争霸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让所有汉军将领非常意外。他发表了《汉中对》。相比而言,韩信的《汉中对》主要围绕“还定三秦”这个主题,而《隆中对》谋划得更长远、更宏大一些。韩信的《汉中对》很长,总结起来,可以归为两点,一个是项羽不可怕,另一个是刘邦“还定三秦”能打赢,而且前途很美好。历史上,对《汉中对》评价比较高,第一个原因是,刘邦很认可。

韩信与《汉中对》:不一样的楚汉争霸

刘邦到达汉中后,越来越多的人思乡心切,开始“开小差”,刘邦无法制止,只能听之任之。在这些逃跑的人中,就有后来被封为淮阴侯的韩信

大家都熟知“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这个故事大致情节是,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亲自骑马,追上韩信,把韩信劝说回来。不过,史书中没有记载,萧何去追韩信是在白天还是在夜晚。根据《汉书·韩信传》记载,萧何去追韩信回来,用了一两天,确实会出现晚上追赶的桥段。

韩信为什么会跑?萧何为什么会亲自去把他追回来?韩信刚去汉中时,汉军给他的职务是连敖。楚制下“连敖”职位低于“县公”,相当于现在的科级干部,官不大。因为韩信犯军法,要被处斩。虽然史书没有记载,韩信犯了什么罪,但可能是逃跑时,被抓回来,以军法处斩。正欲行刑,韩信看到夏侯婴,大喊:“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夏侯婴感觉韩信不同凡响,把他救下,并引荐给刘邦。但刘邦也没觉得他有什么过人之处,只给韩信一个“治粟都尉”的官,负责后勤保障工作。

“治粟都尉”应归萧何领导,需要经常向萧何汇报工作。他有机会经常和萧何会面和讨论工作问题。大概在此时,萧何发现了韩信的才能。萧何答应韩信,找机会,再给刘邦进言,提拔他。但不知道什么原因,很久没等到刘邦提拔他的消息。韩信觉得萧何、夏侯婴等人肯定给刘邦说了自己提拔的事,刘邦不答应,刘邦不是欣赏自己的主公,不值得在这里浪费时间。因此,他趁机溜走。现在看来,萧何可能想再观察一下韩信,或者说,想磨炼一下韩信,让韩信有突出业绩,再说服刘邦任用韩信。总之,一定有一些未知原因,刘邦冷落韩信,韩信误会了萧何。

韩信被萧何追回来,萧何给刘邦讲了一通道理,中心意思是,韩信是无双国士,欲争天下,必重用韩信。这次刘邦被说服了。萧何请求刘邦,既然同意重用韩信,封韩信为“大将军”,登台拜将,摆足仪式,为韩信树威,方便他以后开展工作。大概萧何这次是真急了,刘邦被打动,对萧何的建议全部接受。

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让所有汉军将领非常意外。大将军的地位高于所有普通将军,是一个至高荣誉,也是有实权的军职。当时,听说刘邦要选大将军,那些觉得和刘邦关系铁、战功多、能力强的人,都认为大将军非己莫属。当知道韩信当大将军时,确实让大家惊掉了下巴。这次确实是“非典型”的超常规提拔。

不过,韩信当上大将军后,做了一件大家普遍认为很有意义的工作。

他发表了《汉中对》。说到《汉中对》,大家一定想起诸葛亮的《隆中对》,两者确实有相似之处,就是帮助君主谋划未来。相比而言,韩信的《汉中对》主要围绕“还定三秦”这个主题,而《隆中对》谋划得更长远、更宏大一些。

韩信的《汉中对》很长,总结起来,可以归为两点,一个是项羽不可怕,另一个是刘邦“还定三秦”能打赢,而且前途很美好。

第一,项羽的劣势很明显,刘邦不用怕他。从项羽为人看,韩信认为,项羽拥有两个致命缺点,一个是匹夫之勇,另一个是妇人之仁。从管理能力上看,项羽不会“任属贤将”。从政治和军事战略上看,项羽放弃关中跑到彭城,失去战略优势。废弃“楚怀王之约”,把义帝放逐到江南,失掉人心。主持分封,只照顾亲近的人,不考虑到其他人的利益,自私狭隘,失去诸侯们的拥护。他为人残暴,在战争中杀人无算,失去了民心。他对刘邦的防御,更不足为虑,封章邯等三个秦军降将,镇守关中,而这三人因投降项羽,导致秦朝灭亡,关中遭受关东诸侯的蹂躏,从而失去关中百姓的民心,他们根本不足以挡住刘邦“还定三秦”的步伐。

第二,刘邦“还定三秦”有很多有利条件。韩信认为,一是汉军主要来自关东,被发配到这个穷山恶水的地方,都很不满,思乡心切。如果刘邦带着大家“还定三秦”,打回关东,士气一定高涨。另一个是刘邦入关中时,没有施暴,得到关中百姓的好感和拥戴。最后,是刘邦与诸侯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刘邦应在秦国故地称王,却被封秦国故地中最偏远和穷困的巴蜀、汉中,关中百姓替刘邦愤恨不已。

根据《史记》记载,韩信和刘邦的对话,给人的感觉是,韩信在给刘邦上课,刘邦是个谦虚的学生。听完以上言论,刘邦和刘备听完《隆中对》的表情和感觉差不多,史书记载,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

历史上,对《汉中对》评价比较高,第一个原因是,刘邦很认可。第二个原因是,在大家看来,韩信是不世出的战神,他说出的话,大概不会不靠谱。第三个原因是,韩信力主的“还定三秦”,最后取胜了。但是,仔细分析这个《汉中对》,可以发现其中有很多值得辨析和反思的地方。对项羽的评价,可以换个思路考虑,会发现《汉中对》并没有太多的真知灼见。

一是韩信说项羽的那些个人缺点,刘邦以前不知道吗?韩信以前当过项羽军中的“郎中”,也就是贴身侍卫,知道项羽的为人和秉性,但刘邦以前和项羽是战友和同事,与韩信相比,刘邦对项羽的为人和秉性也很清楚。而刘邦有更强的识人之能,应该不需要韩信告诉他项羽是什么人。(www.xing528.com)

二是说项羽不会“任属贤将”,其实,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人。后来陈平、王陵等人都说过项羽身上这个问题,甚至还强调项羽不愿意把战利品和有功之臣分享。如果认真看,项羽也不是这样的。比如,项羽在戏水分封时,封了英布为九江王。英布出身江洋大盗,和彭越差不多,但他的武力高强,能征惯战,拥护项羽,项羽封其为王。同时,项羽还封范增为历阳侯等。韩信、陈平等人说项羽不会用人,是指项羽没有重视他们这些人,他们说这话带有一定的个人色彩。

三是说项羽对义帝不好,还放弃关中,跑到彭城,以及只照顾自己人,不考虑其他人的利益,也有问题。项羽主持的分封实际上很难做到让所有人满意。项羽利用主持分封,为自己捞足好处,换其他人也会这么干的,这个无可厚非。至于项羽放弃关中,尽管从后来情形看,出现了一些问题,但项羽也全盘考虑这件事,并不能简单地把这个选择看成鼠目寸光。如果他能很好地利用分封后的天下格局,最后打败刘邦,甚至称帝,也不是没有可能。

四是说对章邯等人的安排,确实会让项羽比较被动,韩信这么说有道理。但对项羽而言,这么干,他并非没有深思熟虑。在他看来,不能因为防着刘邦,就不防一样能打且以前还是死敌的章邯。至于刘邦“还定三秦”成功,除了因刘邦自身条件确实相当过硬,项羽低估了刘邦的潜力外,还有就是偶然因素促成了,这个因素在《汉中对》里却没有讲到。

他分析刘邦所具备的优势基本靠谱。但有一个问题需要提出来,他说:“刘邦和诸侯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明显是在给刘邦脸上贴金。以前,刘邦刚进入关中时,向关中父老也如此宣传,说他因为第一个入关中,所以可以在这里称王,这是和诸侯们约定好的。现在我们都知道,这是忽悠人的。“楚怀王之约”是楚国内部的一个约定,和诸侯们没什么关系。从实际情况看,别说诸侯们不认,就是作为楚国将领的项羽也不认。

在汉中时,这个约定其实已经是废纸了,现在还拿这个说事,竟然还说关中百姓都很为刘邦感到愤恨,就显得很不实事求是了。《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原话是,“大王失职入关中,秦民无不恨者”,这么说就有点过了。秦民尽管不反对刘邦统治关中,毕竟项羽和诸侯联军在关中作恶了三个月,刘邦还是相当不错的,但用“恨”来表达秦民渴望刘邦归来的心情,就有点夸张了。

韩信在《汉中对》中,主要是在证明“还定三秦”的可行性,实际效果还是不错的。最起码发挥了为刘邦打气的作用。刘邦听完韩信的话,马上组织人马开始行动。

不过,历史还有很多吊诡之处。在韩信给刘邦长篇大论说道理的时候,另一个韩信也说了类似的一番话。

当时,叫韩信这个名字的人有两个。一个就是大家熟知的淮阴侯韩信,另一个是后来被封为韩王的韩信。后者是旧韩国韩襄王庶出的孙子。《史记》《汉书》都叫这个韩信为韩王信。他是一个大个子,出身贵族,能文能武,比那个被项羽劫持到彭城的韩王成强多了。当初,张良在韩国旧地攻略时,遇到这个“韩信”,发现他的才能,拔擢他为将领,带着他,一同和刘邦打入关中。

刘邦进入汉中后,韩王信也跟着去了。他向刘邦进言:“项羽把那些和他一起进入关中的诸将封了王,而且封地都在关东那些好地方,却把你发配到只有罪犯流放才来的地方。我们都是函谷关以东的人,整天都想着打回老家,争夺天下。”

根据史书记载,韩王信说完这番话后,刘邦没有像听完韩信说完后,表示大喜。但等到刘邦“还定三秦”后,封韩王信为太尉,派他去韩地征战,许诺韩王信平定韩地,封其为韩王。太尉在秦朝时是级别很高的武官。汉朝时,太尉这个职位尽管不常设立,但级别也相当高,与丞相、御史大夫并列“三公”,相当于国防部长

韩王信在刘邦的授意下,去攻略韩国旧地。当时,项羽听说刘邦占领三秦之地,派郑昌当韩王,阻止刘邦继续东进。韩王信打败和俘虏郑昌,在刘邦东征项羽前,攻占韩国旧地,为刘邦东征扫清一道障碍

两个“韩信”都鼓励刘邦“还定三秦”,韩王信说得少,但说出来的理由,和淮阴侯韩信是一样的。仔细分析,刘邦“还定三秦”能取得成功的一个最主要的因素,恰恰就是这个理由——士气旺盛,大家都想打回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