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楚、汉争霸:燕、齐、赵、魏四地分封布局

楚、汉争霸:燕、齐、赵、魏四地分封布局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燕国和齐国,燕王和齐王这样传统的封号都给了入关中的将领。种种迹象表明,齐国的两位将领田都和田安,尽管参加救援赵国的“国际军事行动”,但应该没有接受田市和田荣的命令,属于擅自行动。次年四月,各诸侯王回到封地,仅过两个月,田荣统一齐国,公开挑战项羽主持的分封。项羽对陈馀封侯而不封王,一方面是对他擅自脱离队伍的一种惩罚,另一方面也是部分承认陈馀的战功。

楚、汉争霸:燕、齐、赵、魏四地分封布局

项羽通过分封挑起了诸侯之间的争斗,削弱诸侯王的势力,从而坐收渔利。

在分封中,除了属于楚国将领的刘邦、三个秦朝降将,项羽把入关中的诸将们分封到自己君主或者其他已有诸侯王的地盘里。此外,除了原属于楚国的被封王的将领,很多将领占据的地盘都好于他们原来的君主。对燕国齐国,燕王和齐王这样传统的封号都给了入关中的将领。可以说,项羽使出“阳谋”,打压未入关的诸侯王。这么做更加彰显以军功代替世袭封王,特别突出打巨鹿之战、与章邯对战和入关中期间所立下的军功。

在楚怀王等诸侯王眼里,这些人以项羽为首,仗着武力和战功,在关中举行了一个合法性有瑕疵的分封会盟大会。当这些人拿着项羽颁发的红头文件,站到诸侯王面前要封地时,让这些诸侯王情何以堪呢,他们心里又如何能痛快地接受呢?如果这些诸侯王把土地让出来,这些受项羽分封的诸侯王和原来的诸侯王如何相处?不用想,肯定是隔阂很深,不互相攻杀,闹个鸡飞狗跳,就已经算和谐了。

如果这些诸侯王坚决不让土地,结果肯定是“刺刀见红”,双方必然杀红眼。不管是谁打赢了,双方都会元气大伤。对项羽而言,他肯定首先希望按照军功标准分封的诸侯王打赢,如果没打赢,项羽必然会出手相帮,以维护戏水分封的政治成果,以及他的良好形象。当然,打赢了,项羽也就坐观其成了。而从关中来的诸将即使打赢了,在政治上肯定更加依赖项羽,没有项羽支持,他们称王的合法性就没地方安放。

下面是戏水分封后,对每个诸侯国的实际情况的分析。

第一是燕国。跟着项羽入关的燕国将领臧荼,领到燕王的封号。原来的燕王韩广被封更北边也更穷的辽东。当臧荼向韩广要地盘时,韩广和他翻脸。两人开战后,臧荼取胜,诛杀韩广。燕国距离楚国比较远,也不富裕,即使坐大,对楚国的威胁也不大。在这次火并中,入关中被封王的臧荼获胜。

第二是齐国。项羽把齐国分为三块,旧君主齐王田巿被赶到穷困的胶东地区,当胶东王。当初,齐王田儋被章邯攻杀后,他的弟弟田荣立了他的儿子田巿当齐王,而田荣成为齐国的实际掌权者。项梁在东阿这个地方,救过被章邯围困的田荣,但田荣因为项梁没有按他的要求,杀掉投靠项梁的政敌田假,和项梁彻底闹翻,之前欠项梁的救命之恩,他也不认了。在项羽看来,田荣的人品有问题。

在大家齐心协力救援赵国时,田荣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种种迹象表明,齐国的两位将领田都和田安,尽管参加救援赵国的“国际军事行动”,但应该没有接受田市和田荣的命令,属于擅自行动。对田荣这种自私自利、忘恩负义的人,项羽不管从私仇和公愤角度出发,在分封大会上,都不可能给他任何利益。项羽通过分封,把田巿和田荣赶到胶东去“啃树皮”,让立了大功且参加过巨鹿之战和入关中的田都当齐王,田安当济北王。

田荣对此当然极度不满,更不会承认项羽给齐国的政治安排。为此,他和田都、田安开战,应在项羽的预料之中。汉二年(公元前205年)五月,田荣打败田都,逼着田都跑到项羽那里寻求庇护。六月,性格懦弱的田巿接受项羽给的封地,主动跑到胶东当胶东王。田荣一怒之下,派人把田巿也杀了。七月,田荣攻杀了田安。次年四月,各诸侯王回到封地,仅过两个月,田荣统一齐国,公开挑战项羽主持的分封。在戏水分封后,齐国闹成这样,项羽应该不会太意外。但田都和田安这么快被田荣打败,这大概有点出乎项羽的意料。田荣除了在齐地攻杀田都、田安,他还主动联合没有被封王、心里憋着怨气的彭越、对分封结果不满的陈馀,形成反西楚的联盟。对于这种人,项羽当然愤慨异常。他亲自带着楚军主力,杀向齐地,把田荣打败。田荣兵败,跑到平原县时,竟然被当地百姓杀了。

从项羽出兵攻打田荣和打压齐地武装力量的做派来看,他压制田荣的心态和压制刘邦不相上下,甚至有过之无不及。根据《史记》记载,项羽攻杀田荣期间,在齐地大肆屠杀,齐地在战争中惨遭重大创伤。在项羽看来,刘邦和田荣都是“妖孽”,绝不能给他们咸鱼翻身的机会。只是因为齐国与西楚国毗邻,对田荣,项羽使出快刀,携雷霆之势,瞬间消灭田荣。刘邦的汉国距离西楚国远,在项羽看来,即使刘邦挑战他、对抗他,短期内不会威胁到西楚国安全。对刘邦使“钝刀”,慢慢把他困死在巴蜀,更符合西楚国利益。

第三是赵国。在戏水分封前,旧赵国国君后裔赵歇是赵王,他是张耳、陈馀两个人立下的王。在秦朝时,张耳组织地下反秦组织,陈馀是张耳的死党,而且还是义子。因为关系极好,当时大家都认为他们的关系达到“刎颈之交”的程度。可是在巨鹿之战时,陈馀眼睁睁看着张耳和赵歇被秦军围困在巨鹿城里,却对救援敷衍了事。而项羽来后,击败秦军,张耳逃出生天。被救后,张耳和陈馀彻底闹掰,结下死仇。陈馀赌气去黄河钓鱼,脱离起义队伍。当时,对于他们从生死之交到反目为仇,天下人都当成一个大笑话。

项羽把张耳封为常山王,定都襄国(今河北邢台市内),占据赵国的大部分土地,把赵歇迁到北边代郡。代郡不但穷,而且距离匈奴很近,这么做明显在打压赵歇。根据《史记》记载,项羽看在陈馀这人有贤名,听说他在南皮县(今河北南皮县,在旧赵国东北地区),在别人劝说下,把南皮周围三个县给他,并封他为“南皮侯”。按说,像陈馀这种因为个人私怨闹脾气,擅自脱离起义队伍的人,不给他任何封赏,也是说得过去的。如果陈馀可以封侯,那么也立下大功且手上掌握一支独立武装的彭越,也可以得到封赏,被封侯也理所当然。可项羽没有给彭越任何封赏,大概觉得彭越在他的政治安排中没现实用处,他和彭越也没交情。而彭越还是“山大王”出身,手上的兵将也不多,出身贵族的项羽自然不重视彭越。

项羽这么安排,从表面上看,是因为陈馀在反秦战争中立下过大功。一是陈馀亲自领兵与项羽一道参加巨鹿之战;二是陈馀曾经给章邯写过一封劝降信,对促进章邯及早投降立有功。项羽对陈馀封侯而不封王,一方面是对他擅自脱离队伍的一种惩罚,另一方面也是部分承认陈馀的战功。论功行赏,公平分封,从陈馀身上得到充分体现,项羽的政治文章做得很到位。

从深层次看,项羽这么做,其实还另有深意。(www.xing528.com)

赵歇是战国时期赵国君主的后裔,和楚怀王一样,属于根红苗正、世袭下来的诸侯王。但他的能力和楚怀王不可比,他被张耳、陈馀推立出来后,是货真价实的傀儡。在反秦战争中,没有表现过突出过人的政治和军事才能。指望他牵制张耳,项羽不放心。

陈馀和张耳之间有不共戴天的矛盾,已是人所共知。这两个人都比较有能力,后来局势的发展表明,陈馀比张耳更强一些。对这一点,项羽很清楚,如果给陈馀在赵地内划出一块地盘,可以对张耳形成一种牵制。如不出意外,陈馀因为起点太低,当然很难坐大,不足为虑。而在赵地,常山王张耳不可能高枕无忧,也难以做大做强,威胁项羽的王霸地位。

第四是魏国。项羽对魏国的安排比较独特。魏王豹跟随项羽入关中,是入关中之前已被项羽封王的两人之一(另一个是雍王章邯)。魏豹起家,源于楚怀王的支持。楚怀王曾资助他几千兵马,以图恢复魏国。他作战能力很强,先后打下二十多个城池。这时,项羽在河北刚招降章邯,看到魏豹军事能力强,立下大功,擅自封魏豹为魏王。项羽这么做,和在安阳分封章邯一样,意图在入关中前,提前拉拢这些地方实力派,以扩大自己的政治军事势力。从此,深受楚怀王之恩,本应死心塌地追随楚怀王的魏豹,在巨大的利益面前,瞬间倒向项羽,亲自引精兵,追随项羽入关中,并在关中拥护戏水分封和项羽称王称霸。

然而,根据《史记》记载,项羽想占据以开封为中心的梁地,即东郡和砀郡等地区。他在戏水分封时,把魏豹给迁到河东郡(今山西省南部地区),只给魏豹一个“西魏王”的封号。这个地方在战国前期,属于魏国,甚至魏国国都安邑(今运城市)也曾在这里。因国都安邑与秦国仅隔一条黄河,距离太近,是秦国东出主攻地区。为确保国都安全,魏国第三代君主魏惠文王不得不把都城从安邑迁到大梁(今开封市),以躲避秦军兵锋。

对魏国,项羽亲自动手,把本来已属于魏王豹的地盘夺了过来,强行让他挪到一个经济文化发展比较差的地方。项羽这么做,主要觉得以大梁为中心的地区,在战国末期,经济社会非常发达,物资、人口资源丰富。更重要的原因是,大梁距离西楚国都城彭城太近,直线距离不过二百里,一马平川,无险可守。把魏王豹赶走后,他自然会感觉安全多了。这里还是通往关中的必经之路,把这里纳入直接管辖范围,有利于防范来自关中方向的进攻。

项羽占领本属别人的地盘,属于以权谋私的行为。史书记载,在戏水分封时,魏豹对此并没有表达强烈不满。

在秦末天下大乱时,魏豹追随从兄魏咎投奔陈胜,参加秦末大起义,之后,魏咎兵败身死。他在楚国的资助下,依靠自身能力,火中取栗,攻城略地,在魏国旧地打下一片疆土。从某种角度看,魏豹可以说也是起于微末,他被封王,并非源于他的贵胄之躯。《史记》把他和“山大王”出身的彭越合传,指出他和彭越都“固贱”,这也许表达出当时人对魏豹的真实看法。

在项羽以军功为标准的戏水分封中,他没有因为是魏国国君后裔,受到项羽公开打压和歧视,最终当上西魏王,其实已经不容易。在戏水分封时,他大概觉得,他所掌握的军事力量,之前是楚国给的,楚国对他有恩。他这个所谓的魏王,也是项羽册立的,项羽对他有提掖之义。他的实力与项羽相比,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在当时,即便他心有不满,也不敢明确表达。

当然,即便没有上述原因,魏豹认可当西魏王,也有基于现实利益的考虑。以大梁为核心的魏国旧地,毗邻项羽的西楚国,特别是距离彭城很近。魏王豹一旦占据这里,也需要时刻提防项羽。一旦和项羽的西楚国发生冲突,他实际上很难抵挡项羽率领的楚军。与其这样,不如远离西楚国,即便之后和项羽发生冲突,也不至于被强悍的项羽瞬间消灭。此外,河东郡地处今天山西省南部,南边和东边是太行山,西边是黄河,非常利于防守。所以,即使在分封中吃了明亏,但他能够获得相对更多的安全感,去河东郡称王,也算是一个不差的选择。

后来,刘邦“还定三秦”,东渡黄河,来到西魏国。魏王豹马上带着军队,和刘邦一起东征项羽。这一举动反映出魏王豹对项羽是不满的。只是在戏水分封时,把这种不满深藏起来,暂时隐忍下来,天下反楚之势已起时,他也随大流,加入反楚联军,继续开始他“火中取栗”式的冒险之旅。

其实,魏王豹不仅有隐忍能力,更拥有积极进取的心态。根据《史记》记载,他有一个姬妾叫薄姬。这个女人就是汉朝皇帝孝文帝刘恒的母亲。根据《汉书·外戚传》记载,她当初嫁给魏王豹时,曾有一个叫许负的相士说,她将贵为天子的母亲。魏王豹一听,觉得既然薄姬能当天子的母亲,他理应是天子之父。由此而推,他有当“天子”的运数。他原本希望依附于刘邦的势力,攻打项羽,以谋求割据一方。很可能因为有这样的预测,竟然脱离刘邦阵营,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后来,魏豹被韩信率兵攻打,并被俘虏。之后,又被刘邦的手下杀掉。后来,薄姬被刘邦纳入后宫,果真成为皇帝的母亲。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魏王豹内心对成就不世功业充满渴望。他不属于那种小富即安、满足现状的人物。

项羽应该看出魏王豹积极进取的性格,为牵制他,对魏王豹的封地河东郡以北的上党郡、太原郡,项羽没有把这两个郡分封给任何人。而上党郡、太原郡以北的代郡是赵王歇的封地。根据学者张庆捷、周振鹤和叶永新等人的研究,从韩信率兵东渡黄河,攻灭西魏国和抓捕魏王豹的作战过程,可以推测魏王豹之前已经占据了上党郡和部分太原郡。如果属实的话,他肯定会和更北边的代王赵歇以及拥护赵歇的陈馀发生军事冲突。可以说,项羽如此安排深谋远虑,深藏心机,导致河东郡、太原郡等(今山西省中南部)的诸侯间产生不可化解的明争暗斗。而他坐收了渔翁之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