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戏水分封中,项羽埋下很多伏笔。“面子”工程和“里子”工程做得都很用心。具体而言,他做了哪些“里子”工程呢?
项羽主持的分封,剥夺了已存在的诸侯王的部分地盘。按照李开元教授的说法,项羽主持的分封否定王政复兴原则,不承认旧六国之王权世袭继续有效,是对陈胜开创的以军功封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是对项羽主持的戏水分封的定性。但在具体操作层面上,项羽除了使自己获得王霸的政治称号、架空楚怀王和封杀刘邦,对其他政治势力的安排,也煞费苦心。
首先使自己成为真正有实力主宰天下的霸王。如果手上没有掌握绝对的资源和实力,一个霸王的名号也毫无意义。通过戏水分封,项羽占据最大份额、含金量最高的地盘。西楚国涵盖九个郡,如果再加上受他实际控制的韩王成的韩国(颍川郡),以及九江王、临江王、衡山王这三个楚国将领控制的地盘,项羽实际控制以及间接影响控制的地域相当广阔。可以说,占据秦朝留下的国土面积六成以上。
尽管占的地盘大,但后世很多人认为,项羽放弃关中而回彭城,是一个错误。按照大家的理解,关中之地是成就帝业的地方,在这里,之前有秦朝统一天下,之后有刘邦打下大汉几百年基业,这都说明把关中和巴蜀之地作为根据地,不管是想统一天下,还是称霸天下,都非常有利。可项羽没有这么做。
根据《汉书》记载,当时,有个叫韩生的人曾劝项羽,留在地形险要、土地肥沃的关中,王霸天下,可项羽没有听他的。此外,项羽还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这就是“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对此,大家比较普遍的看法是,这句话反映出项羽虚荣心强、好显摆,没有心怀天下的视野,鼠目寸光,缺乏战略思想,对称帝称霸有利的关中弃之如敝屣。韩生听罢项羽答复,嘲笑项羽说:“你们楚人都是沐猴而冠,没见过世面。”这句话把项羽惹恼了,项羽烹杀了他。他这么做,更加让人们坚信,项羽不但鼠目寸光,而且心胸狭窄,刚愎自用,属于那种不可救药型的君主。但这样看项羽,其实很有问题。项羽不在关中建都称王,并不是他的视野有问题。
一个原因是,关东诸将、士兵来自关东地区,父母妻儿都在关东。灭秦大业完成后,广大将士希望功成名就,收获宝货重财,回到家乡,让家人享用,这是人之常情。
另一个原因是,诸侯联军对咸阳周边和关中地区进行大规模破坏,短时期内在这里建都称王,极为不利。诸侯联军在关中和咸阳,破坏到什么程度,史书上仅记载“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项羽和诸侯联军“收其货宝妇女而东”。几十万人放开手脚,在三四个月里,烧杀抢掠,肆意破坏,破坏力之大不可想象,造成不可弥补的恶果。
其实,对诸侯联军在关中地区搞破坏,项羽即使想阻止也很难。在关中,项羽最需要诸侯、诸将们对他的政治支持,以及广大对发财致富极为渴望的士兵们的衷心拥护。而按照古代战争惯例,取得类似灭秦这样大的胜利后,一般而言,主帅如果没有想占据关中的想法,如刘邦,为激励士气,都会默认或者直接颁布命令,纵兵抢掠。当然,诸侯联军抢掠三个月,时间确实有点长了。但要是考虑到,如果项羽和诸侯及其诸将们从未打算在关中待下去,那么他们甚至还希望破坏关中的基础设施,抢掠物资,避免以后在这里称王的人再成立第二个秦帝国。
可以想见,最后的破坏程度应该达到没法把咸阳继续当国都的程度。后来,刘邦和项羽争天下,他自己在关中的临时都城放在栎阳。栎阳是司马欣当塞王时的国都,也是秦孝公变法之前秦国的国都。后来,刘邦建立汉朝,建都长安,也不是在咸阳这个地方,而是在咸阳以东、渭水以南,另择新址。战争残酷破坏后的咸阳,已无法恢复元气,重现往日的光彩了。
至于说项羽主张“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如果完全被理解为思想狭隘和落后,也有失偏颇。我们应该结合当时人们的传统思想和民间风俗理解这句话。
历史学家王子今认为,“富贵后归故乡”符合当时的乡土观念和地理意识,也是一种社会风尚,项羽这么做并不能证明他思想狭隘。
汉朝建立后,刘邦有一次回老家沛县,作了那首有名的短歌《大风歌》。他唱道,“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威加海内兮归故乡”,这句话明确表达出“一个人建功立业后,衣锦还乡”的意思,但很少有人认为刘邦思想落后和狭隘。刘邦和项羽拥有同样的理念,但大家“选择性失明”,对项羽进行苛刻批评,反而歌颂刘邦,大概觉得刘邦是成功者,成功者说的话都有道理。(www.xing528.com)
在汉武帝时期,有一个叫朱买臣的人,成语“覆水难收”就源于这个人的经历。他当官之前,是一个普通的平民,但很喜欢读书,有文化,有见识。后来,他找到在朝中做大官的老乡严助引荐自己,和汉武帝见了一面。和皇帝一聊天,他深受皇帝喜欢。汉武帝任命他回老家会稽郡当郡守。临行前,汉武帝对朱买臣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今子何如?”也就是说,有本事、有地位后,就要回家显摆。今天你是不是觉得很爽呢?
后来,刘邦被封到巴、蜀、汉中。那些跟着他去的将领和士兵,人生地不熟,家人都远在几百里外的楚地,深受思乡之情的折磨。在这种穷乡僻壤的地方待着,对于大多数基层官兵而言,先不说能不能挣到钱,即使能挣到钱,也失去了孝顺父母和享受天伦之乐的机会,很多人都感到继续待下去,没什么意思。大量将领和士兵脱离刘邦,私自逃跑,其中就有淮阴侯韩信。后来,刘邦“还定三秦”、东出函谷关,除刘邦胸怀大志、争夺天下外,将士们思乡、回家的心情,也起到很重要的推动作用。
项羽选择回到彭城,还有一些其他更现实的考虑。楚国可以被分为西楚、东楚和南楚,从地理位置上看,以彭城(今徐州市)为中心,以西为西楚,以东为东楚。张守义的《史记正义》中指出,淮河以北、沛、陈、汝南、南郡为西楚;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为东楚;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为南楚。项羽建都在彭城,号称“西楚霸王”。实际上,他占据的地盘包括西楚、东楚的大部分地区,称西楚霸王,大概是指他把政治中心放在西楚的彭城。此外,他把临江王共敖、九江王英布和衡山王这些出自楚国的将领,分封到南楚。南楚是楚国比较落后的地区,在这里称王的人,即便有异心,对项羽的威胁也不大。项羽之所以把自己分封到这里,并把都城建在彭城,主要还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彭城是当时楚国的政治中心,出于政治斗争的需要,项羽迫切需要回彭城。之所以说这里是政治中心,是因为以楚怀王为核心的楚国旧贵族在那里,主要政治和行政力量集中在彭城。那里有一整套健全的行政机构,如果接管过来,对牧民施政很方便。项羽虽然在关中擅自称王称霸,但他手上并没有一支行政力量,只有一支囊括楚国军事精华的军队。大家知道,对一个国家或者地区进行统治,只有军队是不行的,日常的治理离不开文臣、官吏和相应的行政制度、行政机构。
其次,从对付楚怀王的角度看,项羽也急需回到彭城。项羽在关中分封天下,使楚怀王很不满,更不认可。楚怀王并不是一个政治低能儿,不甘心当一个傀儡。如果项羽不把楚怀王的政治、军事势力铲除,以后,难保楚怀王会振臂高呼,凝聚那些对项羽不满的人和项羽对抗,甚至铲除项羽。显然,这是项羽不能也不愿接受的。
端掉楚怀王在楚国的政治势力,也绝不是靠一纸“分封令”就能做到的。如果项羽不亲自来彭城驱逐楚怀王,根除楚怀王在彭城和楚国的政治根基,培植和发展拥护自己的政治势力,想轻松使楚怀王让出位置,这是异想天开。有学者推测,楚怀王对他明升暗降的处置,非常不满,甚至为此反抗过。为断绝后患,项羽暗地里指示九江王杀掉楚怀王,甚至衡山王和临江王也参与此事,彻底镇压了拥护楚怀王的旧楚国贵族的势力。
再次,以彭城为中心的西楚和东楚地区,是楚国甚至是整个天下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从春秋以来,楚国一直坚持向北发展,楚国北部和中原接壤的地区的经济逐渐发达起来。战国时期,由于受到秦国长期不懈的打击,楚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逐渐东迁。经过几百年的建设,以彭城为中心方圆几百里范围内,工商发达,人口密集,文化先进,物产丰富,粮食产量很大。历史学家史念海认为,楚汉相争中,项羽的粮饷从来没有发生过恐慌。当然,他是指如果没有彭越和刘邦派出的刘贾、卢绾袭扰项羽的粮道的话,项羽后方的粮食供给相当充足。在正常情况下,项羽军队的物资保障不存在问题。
同时,这一带的交通很便利。这里的地形主要以平原和丘陵为主,从战国时期,彭城以西,是关东六国统治的核心区域,交通设施发达。从这里往前线也就是楚河汉界运输粮食,显然比刘邦从关中走崎岖的崤函古道运粮食要方便得多。
汉朝建立后,刘邦大封功臣时,非常高调地把萧何作为他夺取天下的第一功臣,从一个侧面说明当时能保证汉军在前线有饭吃,是件极难的事,萧何功莫大焉。否则,按照常理,那些在前线拼杀的人所立功劳,理应大于管后勤供给、没有生命危险的萧何。根据《史记》记载,当刘邦提出这个想法时,那些一身军功章的战将们表示反对,刘邦反驳道:“你们这些人都是‘功狗’,萧何才是‘功人’,没有萧何这个功人,你们这些‘功狗’哪有机会立功呢?”
到了汉景帝时期,在江东地区、东楚国旧地的吴国,吴王刘濞因为掌控着大量的物产,特别是可以用于造钱的铜矿,以至敢于和中央公开叫板。能成为“七国之乱”的始作俑者,没有充足的物质基础,他大概也不敢。
但是,如果抛开经济和地理因素,仅从军事角度讲,彭城因是“四战”之地,易攻难守,这对项羽很不利。这是很多人诟病项羽把这里选作都城的主要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