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项羽在鸿门宴前后想要什么?分析原因和愿景

项羽在鸿门宴前后想要什么?分析原因和愿景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考虑上述三个问题,可以更深入地分析,项羽为什么要摆鸿门宴,以及为什么在鸿门宴上让刘邦全身而退。那么,在鸿门宴前后,项羽究竟想要什么呢?既然项羽要当霸主,而不是皇帝。这时,项羽为实现当下最迫切的称霸天下的理想,也没必要杀掉刘邦。他的战功高于除项羽以外的其他所有诸侯。项羽自身的成长环境,决定了他对帝制没什么好感。

项羽在鸿门宴前后想要什么?分析原因和愿景

鸿门宴之前,从政治作为看,项羽具有不同寻常的政治智慧,他绝不是政治“幼童”。由此而论,在鸿门宴上,项羽放过刘邦,也应有其政治层面的深思熟虑。如果回到项羽在鸿门宴前后所处的环境和他的政治目标,有可能解开“项羽在鸿门宴上放过刘邦”背后的迷局,也才可能理解项羽所作所为的原因。

站到历史人物视角分析他的行为,必须要注意三个问题:第一是他要什么。第二是他为达成目的,面临着哪些约束条件;在这些约束条件中,哪些对他影响比较大,哪些则相对小一些。第三是如何评价他的行为的成本收益。考虑上述三个问题,可以更深入地分析,项羽为什么要摆鸿门宴,以及为什么在鸿门宴上让刘邦全身而退。那么,在鸿门宴前后,项羽究竟想要什么呢?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必须首先弄清楚的问题。

戏水分封后,项羽封自己为西楚霸王,这个“霸”字其实很讲究,透露出项羽所秉持的政治理想。从政治抱负上看,项羽要做天下的霸主。为实现这一目标,项羽需要完成两步,第一个是称王,第二个是称霸,而称霸要在称王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春秋时期,天下曾出现“春秋五霸”。在先秦时期,“霸”是一个政治名词,反映出当时在天子治下的一种政治生态。在春秋中晚期之后,周天子是天下之主,因缺乏真正的实力,这个天下之主“有名无实”。诸侯国为各自利益,互相征伐。最终,天下的政治格局遵循丛林法则而形成。个别诸侯国,如郑国秦国齐国等,靠发奋图强、自力更生或者其他一些偶然因素,在一个时期内,国力远超其他诸侯国。他们因此产生影响其他诸侯国内政和外交的冲动,甚至以周天子的名义讨伐不尊奉自己的诸侯国,赢得一种“不是天子胜似天子”的社会地位和尊荣。

根据学者邢怒海的总结,霸主统治天下的方式有三个特点:一是对不服从自己的诸侯国使用武力,使其归附;二是以“会盟”的方式建立政治等级秩序;三是霸主的仆从国保持独立的军队和内政权力。与中央集权的专制体制不同,霸主通过朝贡、会盟等方式实现对仆从国的控制,但不在仆从国设立常设机构,不对其实施二十四小时的行政监管。项羽分封天下后,天下的政治格局很符合以上三个特点。

在鸿门宴前后,项羽如果想王霸天下,他遇到哪些约束条件呢?

既然项羽要当霸主,而不是皇帝。他需要从形式上,把诸侯们召集起来,召开一次“会盟”大会。这个会议是一种很重要的仪式。通过这种仪式,向天下展现出王霸天下的政治秩序,得到大家的支持和响应,这种政治秩序才具有合法性。没有哪怕是表面上的支持,王霸天下的政治秩序,都会因缺失法理基础而名不副实,成为自说自话的笑话。但在鸿门宴前后,他想王霸天下,却受到一些不利条件的约束。

一是他的身份不符合“霸天下”的基本条件。在鸿门宴之前,项羽不过是楚国的一个将领,并不是君主。如果想“霸天下”,他的身份必须得到修正,只有先称王,才有资格称霸。称王是第一步。

另一个是,他受到楚怀王和“楚怀王之约”的限制,他如果称王,在政治上,面临着合法性不足的问题。刘邦第一个进入关中,按照“楚怀王之约”,应该在秦国旧地称王。不管制定“楚怀王之约”时,项羽是否认同,但楚怀王是他的君王,且该约定发出时,他在现场,并没有公开表达反对意见。他要称王,必须废除这个约定;他要称霸,则还要进一步抬高和架空楚怀王。如果处理失当,会让项羽在政治上陷入被动。

不过,他曾和参与巨鹿之战的诸将约定,灭秦后,以军功为标准宰割天下,以此标准,项羽称王确定无疑。作为政治交换,在楚军内部,那些立大功的将领也肯定会支持他称王,维护他的政治权威。他甚至以军功为标准,封赏楚怀王身边的人,把这些人不动声色地也拉入他的阵营,在楚国内部进一步凝聚起更大的拥护他的势力。在楚国之外,那些真正有军事实力和立军功的人能够在项羽的主持下获得王位,自然支持项羽称王和“霸”天下。如果成功,天下将瞬间形成一种以军功分封天下的政治氛围,这对项羽称王、称霸和架空楚怀王无疑是相当有利的。

后来,在戏水河畔,项羽召集入关中的诸侯和各路将领,召开“会盟”大会,主持天下分封,称王后,号称西楚王。同时,进一步把“西楚王”提升为“西楚霸王”。他在关中,已雄霸天下,遥控天下大局。

以军功为标准分封天下,是实现他政治理想的切入点,也是立足点。而在各路诸侯及其将领中,项羽的政治诉求能否顺利实现,刘邦的态度显得极为重要。

在鸿门宴之前,其他诸侯及其将领之所以敌视刘邦,主要是因为刘邦把“楚怀王之约”看成护身符,当作独占关中、称王的法理根据。但在项羽和诸侯联军看来,刘邦占据的胜利果实委实过大,远超出他做出的真实贡献。不过,刘邦一旦让出关中,这些将领们也就没必要敌视刘邦了。

只要刘邦放弃关中的所有权,就意味着刘邦不再承认“楚怀王之约”。而把自己在关中的未来收益权交给项羽主持的“灭秦业绩考核委员会”(会盟大会),相当于刘邦承认项羽主持分封的霸主地位,从楚怀王的怀抱投入项羽的怀抱。这时,项羽为实现当下最迫切的称霸天下的理想,也没必要杀掉刘邦。(www.xing528.com)

在鸿门宴前,刘邦和其他入关中的诸侯诸将们所处的环境和位置,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相似的地方是,刘邦拥有靠真刀真枪打出来的战功。他毕竟第一个攻入咸阳,成为“灭秦足球队”的进球前锋,谁也不能抹杀这一卓越功绩。他的战功高于除项羽以外的其他所有诸侯。不同之处在于,他因第一个进入关中,按照“楚怀王之约”,他可以在关中称王。但当刘邦主动泯然众人,理应得到大家欢迎和认可。刘邦投降和顺从的姿态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项羽的威望有望进一步攀升,非常有利于威服其他诸侯及诸将,特别是对压服关东的诸侯和楚怀王的意义更大。

从项羽处理章邯投降这件事看,在鸿门宴之前,项羽为实现宏大而长远的政治目标,可以考虑对有“前科”的人宽大处理。对章邯可以如此,对刘邦这个以前的战友、兄弟和现在的同事,当然也可以。

这时候,项羽急切地希望赢得大家的一致支持,从而取得王霸天下的法理依据。如果项羽称帝的话,是不是也可以呢?也就是说,他为什么非要称霸,而不当权力更大的皇帝呢?项羽自身的成长环境,决定了他对帝制没什么好感。

大家知道,每个人在成年以后的价值观人生观,都是会受到他在成长过程中的环境影响。比如,孔融三岁的时候,把个头大的梨让给他哥,说明他是顽固的儒家传统的坚守者。当然,他长大后,死也不会和崇尚王霸理念的曹操“吃一锅饭”了。他最后被曹操杀掉,可以说在他让梨时,已经显示出来。司马光能砸缸,救小朋友的性命,除了说明他从小就不是个傻孩子,还说明他非常坚持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为人很有担当,很固执,以至不害怕家长事后责怪他把家里的贵重物品毁坏。他长大后,入朝为官,不支持宋神宗王安石主持的变法,且很高调。宋神宗让他到洛阳编史书,使其远离政治中心,即使这样,他也始终反对王安石和宋神宗的变法,绝不和他们同流合污。

项羽出身于楚国军事贵族家庭,他从小没有或者很少受到过如何称帝方面的教育。相反,在长辈们的思想灌输下,他很仇视秦帝国,对帝制不会有什么好感。

这种环境决定思想的论调也是推测项羽不称帝而称霸的一个很普遍的看法。这个说法很有道理,至少在当时,他没有这个想法。不过,如果我们假设项羽有称帝想法呢?

大家可以看看刘邦的称帝之路,发现项羽在关中登上帝位是不现实的。如果想称帝,项羽必须具备如下基本条件。

第一,要有根据地。显然,项羽在当时并没有。

第二,在根据地拥有绝对的军事、政治的控制力。可是,项羽不过是一个军事将领,楚国还有一个楚怀王,项羽显然尚未对楚国政治有绝对的控制力。

第三,建立郡县制。当时,项羽连地盘都没有,哪有可能选拔一批唯命是从的公务员队伍为自己服务呢?更何况,项羽最后被逼自杀,在西楚国也没有完全实行郡县制度,更不用说在鸿门宴前后了。

帝制生存的土壤是特定的,不是谁想称帝就能称帝的,没有制度和经济基础,即使称帝,也有名无实。义帝就是个典型例子。虽然表面上楚怀王被尊为义帝,实际上他的地位和帝这个称号根本不沾边。

总之,项羽在鸿门宴之前唯一拥有的就是一夜暴富式的军功和手上掌握的那支楚军,而仅靠这两项资源,不足以让他有称帝的想法。即使有这个想法,那时候也完全不可执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