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项羽是政治幼童的真相

项羽是政治幼童的真相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以说,认为项羽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是犯了致命错误的观点被很多人接受。但要说项羽犯这个错误是因为政治判断失误,却并非如此。从项羽之前的所作所为看,项羽并不是没有政治智商、做事轻率任性的莽夫鲁汉。第一是项羽拿捏政治局势很有分寸感,具有很强的判断力和决断力。这件事显示出项羽具有高级的政治智慧,是一个具有政治斗争策略的人。第二是项羽具有很强的政治鼓动和宣传能力。项羽正是利用这一心理,鼓动楚军拥护他。

项羽是政治幼童的真相

如果站在刘邦角度分析问题,刘邦主动到鸿门,拜访项羽,是最明智选择。如果站到项羽角度考虑问题,项羽接受刘邦拜访,摆下鸿门宴,并放走刘邦回到霸上军营,是不是犯下致命错误?他这么做的原因是不是因为他太年轻,缺乏政治头脑,错过轻松诛杀刘邦的机会呢?

可以说,认为项羽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是犯了致命错误的观点被很多人接受。在秦汉时期,就已经有人如此认识。《史记》记载,项羽放走刘邦后,范增气急败坏地说:“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他说,天下终究要归刘邦,大家最后都难逃被人擒杀的命运,公开且高调地指责项羽犯了一个致命错误。姑且不论这句话的真实性,如果我们回到历史的现场,重新审视项羽放走刘邦这件事,也许会发现,历史的真相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从“事后诸葛亮”视角看,项羽确实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但要说项羽犯这个错误是因为政治判断失误,却并非如此。

从项羽之前的所作所为看,项羽并不是没有政治智商、做事轻率任性的莽夫鲁汉。作为政治人物,应该具备一些基本素质。比如,具有很清晰的政治目标、超强的判断力和决断力,能够很好地把握妥协和坚持的分寸,能够有效控制情绪和行为尺度。刘邦是一个很成功的政治家,那么项羽呢,他的政治智商如何?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之前的三件事上考察,而得出的结论是,项羽的政治智慧非常高,甚至远高于同期的刘邦。

第一是项羽拿捏政治局势很有分寸感,具有很强的判断力和决断力。这个政治素质体现在他斩杀宋义这件事上。楚怀王趁着项梁突然死亡,收缴项家军的军权,刻意打压项羽。在立下“楚怀王之约”后,按照楚怀王的政治布局,项羽几乎不会有出头之日。当项羽听说楚国派刘邦西征,他主动跑出来,表达和刘邦同去西征的请求。这一请求被楚怀王和他的臣僚们否决,还对他的品性进行了羞辱。可是,从《史记》和《汉书》的记载看,他并没有情绪失控的表现。相反,他不露声色地隐忍了下来。苏轼在《留侯论》一文中说,“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这句话用在当时的项羽身上也很合适。

宋义率军在安阳滞留长达四十六天,希望等秦军和赵军拼得伤痕累累、两败俱伤,再收渔翁之利。在这么长的时间里,项羽劝谏宋义,加快渡河,救援赵国,被宋义否决,他并没有气急败坏,而是深藏不露,等待时机。由于天寒大雨,士卒冻饥,广大将士对宋义很不满,在一天清早,项羽冲入宋义大帐,立斩宋义。而后,他逼着楚怀王封他为上将军,从此掌握一支战斗力很强的军队。

在彭城,他受政治排挤和孤立,他忍下来。等到离开彭城后,利用有利时机,杀将夺军,出手可谓“稳、准、狠”。这件事显示出项羽具有高级的政治智慧,是一个具有政治斗争策略的人。

第二是项羽具有很强的政治鼓动和宣传能力。他在杀掉宋义后,对诸将总要有个交代。当时,他主要向广大楚军将士表达了以下几个意思。

首先是在安阳这个地方长期待着,后方供应粮草还不足,广大将士应赶快渡过黄河,去赵国找粮食。这说明他很在意士卒生存状况,从感情上和广大士卒拉近距离,争取到大多数人的支持。

其次是宣传救赵国的现实价值。他认为,把刚建成不久、势力很弱的赵国救下来,对反秦大业很有利。在赵国危急之时,不去救赵国,下一个就会轮到齐国、楚国等其他诸侯国,唇亡齿寒,救赵国,就是救自己。(www.xing528.com)

再次是贬损政治对手宋义,树立自己的光辉形象。他拿“宋义送自己的儿子去齐国联络,但到‘无盐’这个地方喝酒联欢”这件事,和广大士卒们吃了上顿没下顿做比较,突出了宋义自私自利的恶劣形象,激起大家的愤慨情绪。他得出的结论是,宋义不体恤士卒,不关心大家能否吃饱,却只顾自己吃喝玩乐,不配当社稷之臣、领军之帅,以此赋予他杀主帅宋义的合理性和正义性。

最后是为擅杀主帅的行为,披上合法外衣。他向大家宣称,宋义和齐国阴谋反楚,是楚怀王命令他杀宋义的,而不是他擅自为之。之前,项家军曾在定陶救过齐国相国田荣。后来,田荣在齐国的政敌田假跑到项梁那里寻求政治避难,项梁没有按照田荣的要求杀掉他,得罪田荣。从此,田荣和楚国划清界限,对欠项家的人情,也不认了,双方反目成仇。如果说齐国得罪项梁,是没问题的,但说得罪楚国或者说楚怀王,则毫无道理。甚至项梁死之前,楚怀王曾派宋义出使齐国,齐国也派使者来到楚国,当着项梁的面,楚怀王和齐国表现得很和谐。有些学者猜测,宋义派儿子去齐国,目的是联络齐国,一起反秦,而这么说很可能是受楚怀王之令或者默许。这样的猜测极有可能。可是,项羽说宋义联合齐国反楚,明显是无稽之谈。但这一说法却激起广大楚军的愤慨,原因应该是,齐国国相田荣即使和楚怀王有来往,关系不错,但他因拒绝和楚国军界或者说项家军保持良好关系,必然激起楚国军界和项家军对他的不满。即使项羽编谎话,诓骗大家,楚军特别是项家军,也不会有质疑和反驳。项羽正是利用这一心理,鼓动楚军拥护他。由此可见,他很会揣摩人心,并为己所用。

根据《史记》记载,在安阳,广大楚军将士拥护他成为新的楚军统帅,甚至还迎合他,说“楚国就是您家首立的,您这么做是在平定叛乱”。

第三是他能够为了宏大的政治抱负而牺牲个人恩怨,拥有政治家的博大胸怀。章邯是袭杀项梁的罪魁祸首,在安阳殷墟(治今河南省安阳市),项羽接受章邯投降,还封他为雍王。史书对项羽和章邯的交涉,着墨不太多。按照大家一贯看法,项羽是一个把私怨看得很重的人,他当时能这么做,应该是权宜之计,不是发自内心的。但以后,项羽收服刘邦,在戏水河畔主持天下分封,依然履行对章邯的承诺,甚至章邯的部属董翳、司马欣也被封王。这充分表明,项羽拉拢曾经的死敌,把统战工作做得非常到位。仔细分析的话,他应该是在安阳时,与参加作战的各国将领们达成协议,将来要以军功作为分封天下的依据。分封章邯为雍王,正体现出这一原则。他为实现政治抱负和未来发展,能够做到尽弃前嫌、牺牲个人私怨,拥有宏大的政治胸怀和务实的政治手腕。即便他有时会意气用事,但绝不能说,他是一个完全被个人情感左右的人。

正因为要在关中称王,项羽在救援赵国成功后,没有和楚怀王知会一声,直接率军向关中进发。之所以要这么干,主要是他确立的分封原则和标准,必然要动关东六国国君后裔特别是楚怀王的“奶酪”。在入关中前,向楚怀王复命,会让项羽很被动。大家可以想象,一旦复命,意味着要请示下一步的工作指示。如果楚怀王让项羽回彭城,或者让项羽在赵地待命或者平叛,项羽又该如何是从呢?如果项羽不听楚怀王命令,肯定扛起违命、抗命的责任。如果回去,项羽还能再出来吗?他私杀主帅宋义,胁迫国君给他“上将军”头衔,这两条罪行足够项羽被楚怀王秋后算账,甚至要项羽的命,都不为过。

后来,当项羽进入关中,杀掉子婴,在形式上,由他为灭秦大业画上句号,向天下展示他的超拔武力和不世出的伟业,彻底慑服刘邦和诸侯联军,占据政治舞台的最高峰。他在军事、政治上已力压群雄,这时候,他向楚怀王请示下一步工作,时机把握得非常精准,不再忌惮楚怀王的牵制和威压。不过,此时楚怀王回复的是“如约”,意思是,命令项羽在关中执行“楚怀王之约”,承认刘邦为秦国故地的王。这种回复显然不能让项羽和入关的其他诸侯及其将领满意。为此,羽翼丰满的项羽站出来,高调宣布“楚怀王之约”是废纸一张。在谁能宰割天下的问题上,他废除“血统论”,推出“军功论”。

在楚国内部,首先遥尊楚怀王为“义帝”,架空楚国国君后裔出身的王,向天下做出表率。从传统角度看,项羽作为楚国的将领,不具备分封天下的资格。即便是楚怀王,作为一个诸侯王也不具备这样的资格。而把楚怀王拔高到“帝”的高度,这时候,再沿用春秋时期惯例,在“帝”之下,项羽才可能遵从符合春秋时期流传下来的传统,代替“帝”,以天下霸主身份分封天下。而楚怀王一旦成为名义上的天下之帝,被项羽貌似合理地迁出富庶的彭城,离开楚国的政治核心,楚怀王在彭城和楚国的政治势力被合法合理地拔除了。在关中,尽管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但他占据楚国最富裕的西楚之地,人口众多,地广物博,文化发达。仅从实力上看,他是楚国真正的统治者,以及天下秩序的维护者和主宰者。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项羽很懂得如何把握时机、积累政治实力,以及如何把政治实力发挥出来,取得与之对应的政治地位。这样看,项羽的政治智慧非常高。司马迁曾在《史记·项羽本纪》里说,项羽“才气过人”,不仅仅指他“力能扛鼎”。说他“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这句话应该是对他综合素质的肯定。在司马迁看来,项羽绝不是那种赳赳武夫,而是在政治、军事方面都具有很强能力的人。

在历史上,确实大部分人把项羽放走刘邦这件事,看作项羽得了政治“幼稚病”,或者说项羽有妇人之仁,上了刘邦的当。结合我们上述分析,项羽在鸿门宴上没有杀掉刘邦,从他的最后命运看,是个不可弥补的重大失误,但只从这个结果逆推出“项羽缺乏政治智慧”这个观点,显然并不成立。在政治舞台上,一直表现上佳的项羽怎么会在鸿门这里突然“弱智”呢?项羽如此而为,也许有他更深层次的政治考虑,一定是他为实现政治理想和目标而做出的最佳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