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怀王之约对秦朝灭亡、项羽败亡和汉朝建立这些改变历史走向的事件,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史记》和《汉书》中,“楚怀王之约”分别被详细记载在《高祖本纪》《高帝纪》。原话是“先入定关中者王之”。这句话字面上理解就是,不管是谁,只要他第一个杀入秦国,并使那里的老百姓安定下来,他就能在秦国称王,也就是秦王。如果非要抠字眼的话,只杀进关中,但没本事在那里站住脚,也不会封这个人为王。这“定”字很重要。那么为什么一定说要进入关中为王呢?进入其他地方就不行吗?
回答这两个问题,就要说说楚怀王发出这个约定的背景。当时,从全国起义形势看,在关东六国的故地上,都有起义军在活动。在魏国,有魏王豹;在赵国,有赵王歇;在韩国,有韩王成;在燕国,有韩广;在齐国,有田荣;在楚国,就是楚怀王熊心。在以上国家中,魏国、韩国整体上还控制在秦朝手里,赵国正受到章邯和王离两支秦军主力围攻。只有齐国、燕国和楚国比较安全。从起义军的首领看,魏王豹、赵王歇、韩王成、田荣和熊心,都属于关东六国国君的直系或者旁支后裔,只有远在北面的燕国韩广出身秦国小吏。
从大的形势上看,虽然陈胜、吴广起义之初,高举兴复六国的大旗,但具体做法是自己当王,没有延续关东六国的社稷。经过半年,那些出身低微的人包括陈胜,大部分都被杀了。全国的起义风向回到“兴六国之亡,继六国之绝”上来了,主流的路线是恢复六国故地,立旧六国国君的直系或旁系后裔当王。当然,这是各路起义军经历惨痛失败后,而不得不选择的路线。
楚怀王为巩固王位,维护既得利益,必须要支持这种只有六国国君后裔才能分“蛋糕”的做法。而秦国是大家的死敌,可以说是死有余辜,一定要把他灭掉。但灭掉后,自然不能再让秦朝的皇室成员当王。当初,秦国灭掉六国,毁六国的社稷和宗庙,如今,如果能攻入秦国,也如法炮制,“一报还一报”,非常符合当时六国社会各界的想法。如果这样,秦国这块地盘将成无主之地,如果有谁再要称王,只能去关中称王。现在楚怀王向楚国诸将发出这一约定,一是能够极大地激励楚国各路将领;二是通过报楚国被灭之仇,抬高自己在楚国和天下的政治地位,巩固到手的王位;三是承认关东六国既定格局,高调宣扬王业复兴的重大举动。
既然是约定,一定是说给大家听的,那么谁最可能实现这个约定?《史记》《汉书》《资治通鉴》都记载,这个约定是楚怀王说给“诸将”的,也就是“楚怀王与诸将约”。但实际情况是一个将领要实现这个约定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个是成为一支独立军队的带兵官,另一个是有机会出征。从当时情形看,如不出意外,只有两个人有可能实现这个约定。
一个是宋义。在项梁败亡之前,宋义曾在和齐国来的使臣交谈时,预言项梁必败,被楚怀王认为知兵善战。宋义深受楚怀王的信任和重用,被封为“卿子冠军”,统辖楚国所有军队,是当时楚国最高军事长官。但仅有这个头衔,并不意味着能入关中称王,他必须有机会亲自带兵出征。当时,赵国被章邯和王离两支秦军围攻,危在旦夕。楚国接受赵国求援,宋义统领楚国主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去赵国救援。从此,宋义拥有统领一支独立军队出征的权力,他成为第一个最有机会入定关中称王的人。
另一个就是刘邦。楚怀王扶持刘邦,任命他为砀郡长,并掌握一支独立军队。《史记》记载,在发出“楚怀王之约”前,楚怀王“令沛公西略地入关”,明确命令刘邦西征,攻灭秦国。刘邦也符合上述两个条件。
为什么楚怀王会先下令让刘邦直接向西攻打秦国后,才发出“楚怀王之约”?这个好像不公平,有“吹黑哨”的嫌疑。
从《史记》记载看,是先让宋义和刘邦出征,而且是让刘邦往西打,宋义带着项羽、范增往北边打,然后才有“楚怀王之约”。任何人都能看出来,楚怀王在偏袒刘邦,让他捡大便宜。从表面上看,大家都可以抢那块蛋糕,但实际上把其他人都撵走,只让一个人过去,这确实是在“吹黑哨”。
但《汉书》和《资治通鉴》不是这么记载的。其他内容上都一样,但偏偏把“令沛公西略地入关”去掉了。可这两本史书在后面又非常突兀地写道,项羽因为痛恨秦军杀了项梁,为报仇,不愿意和宋义去北面救赵国,而要和刘邦一起往西边攻打秦国。这说明确实是在“楚怀王之约”发出前后,刘邦受命往西攻打秦军。如果没有让刘邦往西边攻打秦国,就不会有项羽吵吵闹闹地要和刘邦同去。这么看,《史记》的记载比较靠谱。(www.xing528.com)
《汉书》和《资治通鉴》把“令沛公西略地入关”这句话去掉,显然是有意为之。很可能的原因是,班固和司马光都看出,楚怀王是在“吹黑哨”,而这两人写史书,都有维护帝王光辉形象的倾向。如果按照楚怀王的安排,项羽基本没有作为一支军队的统帅先入关中而称王的可能。
对这样的军事部署,当时所有人都能看出其中的奥秘。再加上之前楚怀王一系列的夺权行为,大家都知道楚怀王要干什么。项羽要求和刘邦一同往西边攻打秦朝,这说明项羽看出“楚怀王之约”和楚怀王军事部署的意图。如果楚怀王的部署实现,刘邦真的第一个入关中称王,则必定会维护楚怀王的政治地位。从此,楚怀王就掌握了一支与项家抗衡的势力,政治威望和威信更有保障,以后,可以再采取其他政治手腕,逐步把项家军完全瓦解掉,成为真正有实权的楚王。
尽管项羽要求和刘邦西征,不愿意和宋义去救赵国,但楚怀王不会答应他。根据《史记》记载,楚怀王和周围的楚国贵族说项羽“僄悍猾贼”。他们还说,项羽曾经攻破襄城,因为人家坚守,就把一城的人都屠杀了,很没人性。总结以前楚国征伐的教训,必须派像刘邦这样为人宽厚、不喜欢杀戮的人,去攻占关中之地,才合适。他们以此为借口,没同意项羽的要求。
其实,他们说这些话,明摆着是在糊弄项羽。刘邦以前和项羽一起在外面征战时,也曾经屠过城。
说刘邦是“宽大长者”,从后来的情形看,也不能完全是错。毕竟,刘邦确实入关中后,没有肆意屠戮,做事很规矩;项羽则大开杀戒,烧杀抢掠,搞得乌烟瘴气。但从当时情形看,在楚怀王和高级贵族们手上,还真没有过硬的证据来说明,刘邦就一定不是第二个项羽。如果非要说有的话,可能觉得刘邦年龄大,江湖混久了,会和人交际,在楚国的地位又不是很高,见谁都很客气,让人有好感而已。
后来,“楚怀王之约”并没有被落实。大家都知道,刘邦不负众望,第一个跑到关中,但在鸿门宴上,被项羽一脚踢到一边。项羽当着诸侯和诸将的面把“楚怀王之约”废掉,还把楚怀王明升暗降,表面上尊其为义帝,实际上是高级傀儡。即便如此,项羽还嫌楚怀王碍事,《史记》记载,项羽逼迫义帝离开彭城,封地郴县。然后,又秘密指示九江王英布等人,在楚怀王去封地的路上把他杀了。
虽然楚怀王的下场很悲惨,但仔细分析后,我们会发现,他的政治和军事部署并没有明显的漏洞。关键原因是,项羽这个人做了两件出乎意料的事,一件是在安阳(今山东省东平县境内,不是今河南省安阳市)擅杀楚军主将宋义,夺军,掌控北征的这支楚军;另一件是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大破秦军主力。同时,项羽又遇到一个极为罕见的好运气,这就是章邯二十万秦军投降他。这三个重要事件同时发生,项羽军事、政治威望和地位瞬间飙升,超过楚怀王的掌控范围,导致所谓的“楚怀王之约”化为泡影,刘邦也因此受到一定牵连。
任何约定都要由背后的实力做保障,特别是在唯实力决定地位的乱世,没有绝对实力,不管谁发出的约定都会最终沦为废纸。因为以上三个偶然的因素,使项羽逐步具备了废除“楚怀王之约”的实力。项羽向来就有称霸天下的野心,自然不会白白浪费任何机会。
当然,这些偶然事件,刘邦在受命西征秦朝时,并不知晓。刘邦出身不高,机会不多,因为攀上项梁和楚怀王的高枝,终于得到称王的机会,这对他而言弥足珍贵,虽然距离目标还很遥远,前方还有很多不可知的危险在等着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