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秦末的侠客:游侠们的命运

秦末的侠客:游侠们的命运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会朋友、学习技能、挣钱等目的,侠客经常要游走和聚会,他们也被称为游侠。有才能的侠客越来越得到各国国君和贵族的重视。国家需要遵纪律和守规矩的官僚,而不需要爱发表不同意见、分散国家权力的侠客。在法网严密的秦国,那些关东六国的贵族和崇尚侠客之风的人被迫流落民间,躲避秦法的戕害,彻底丧失影响社会的权力。后世很多侠客并不是真的侠客。所谓的游民和侠客有着显著区别。

秦末的侠客:游侠们的命运

陈胜、吴广起义后,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人物,是项梁、刘邦项羽等人,以及范增、张良韩信谋士战将。这些风云人物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侠客品质。后来,跟着刘邦和项羽推翻秦朝的人,细究起来,都算是侠客,或者是认可侠客行径和做派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讲,秦朝是被一群侠客推翻的。为会朋友、学习技能、挣钱等目的,侠客经常要游走和聚会,他们也被称为游侠。

西周时期是一个贵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但到东周,诸侯国之间的征伐日益激烈,战争频率越来越高,规模越来越大,各国生存压力与日俱增。因为保命要紧,大家顾不上什么周礼了,按照孔子的说法,华夏进入礼崩乐坏时期。为提高军事行政效率,各国纷纷加强中央政治集权,仅靠贵族已不能满足战争和治国理政方面的需求,需要吸引社会各阶层人才。有才能的侠客越来越得到各国国君和贵族的重视。在各诸侯国,权臣和贵族拿出大量财物,吸纳和供养大量门客,为国家储备人才,用于处理各项国家事务

为吸引更多人才,各国放开言论,不敢得罪这些侠客,对他们的观点和行为比较包容。这些侠客勇于发表独立见解,彰显不同价值观和为人处世的思想:勇于任事,为君主、贵族和国家排忧解难。侠客拥有治国安邦和处理具体问题的能力,在战乱时期,他们很容易出将入相,成为大众明星,受到大家热烈追捧。有很多侠客靠努力和机遇,与各国传统贵族一起,进入政治权力体系,参政议政,建功立业,逐渐成为新的统治阶层,甚至成为世袭贵胄。

学者王学泰认为,“侠”的产生是在贵族社会解体过程中一种非制度化的分权,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日益发展的集权化趋势。贵族行使权力,因为它是垂直等级制度的一部分。侠的权力产生于社会网络组织内部,通过社会关系横向联合和积聚后形成。秦朝建立后,天下被皇帝一人专制,贵族社会向皇权社会转型。国家需要遵纪律和守规矩的官僚,而不需要爱发表不同意见、分散国家权力的侠客。国家崇尚“以吏为师,权出一孔”,对社会实施严格控制,控制贯穿肉体和思想。在法网严密的秦国,那些关东六国的贵族和崇尚侠客之风的人被迫流落民间,躲避秦法的戕害,彻底丧失影响社会的权力。“侠风”被打压,任何人再想像战国时期那样,通过横向结合,积累和发展个人权力,成为掌握话语权和社会政治权力的侠客,已是不可能的了。

在秦末,侠客大体上源于关东六国国君的直系宗室、世家大族和大夫的后裔,贵族豢养的门客,以及向往贵族和游侠生活的平民。这些人关心公共事务,济危助困,但和那些仅仅出于同情心,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偶尔帮助他人的人不一样。他们把关心他人、锄强扶弱的行为,看成是履行应尽的义务和职责。

简单地说,游侠的特征是“任侠使气,重义轻生,遵守承诺,爱憎分明”。在秦以后的专制皇权王朝里,一个人想当标准的侠客,最起码要做到如下三点。

一是利他,即热衷于公共事务,关心超出自身利益的事。最典型的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扶危救困,救人于危难之中”。有人曾让金庸总结什么是大侠,他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为国为民应该是高级官员做的公共事务。按照金庸的解释,大侠做这些事,相当于履行一个国家高级官员的职责。

二是思想独立,反主流。这里所说的反主流,并不是指反对普世价值观。在战国时期,侠客们和贵族们参政议政,要求具有独立健全的思想和自由思考、不服从权威的精神,敢于站在各自立场和角度发表独立见解。可以说,他们要有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传统社会、等级社会的反抗精神,推崇个性和自我价值观的实现,并具有自成体系的是非、善恶观。侠客们经常反对的是专制王朝宣传的主流观点,甚至是主流的价值观,很有点“在野党”的味道。

三是讲诚信,为人谦逊,观点明确。讲义气,注重社会交往,守承诺;为人谦卑敬业,不仗势欺人;做人做事的态度明确,不因为趋利避害随意改变自己的立场。这些品行都是在处理公共事务中必备的。侠客之间虽然不能像政府那样,有固定的章程约束彼此行为,形成规范化的社会关系网络,但他们靠“声誉机制”约束和激励自己。在江湖中,积累值得信赖的名声,受到百姓的拥护和拥戴,构建与其他侠客稳固且可预期的友谊,集聚起网络化且横向勾连的社会力量,才有可能掌握民间政治的话语权,形成影响力,控制相应的社会资源

他们推崇有恩必报讲义气、重情义的做人准则,通过救助他人、取信他人,赢得被拥护和追随的声望,树立在江湖政治中的地位,形成与“庙堂”对抗的力量,瓜分或分享社会政治权力。

游侠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在民间,也就是所谓的“江湖”。官员生活和工作在“庙堂”,也就是政府。李开元教授认为,政府政治是“白道”,民间政治是“黑道”。二者同质异体,本质上都是强制性的社会统治体系。(www.xing528.com)

后世很多侠客并不是真的侠客。他们也许讲义气、重朋友,并自觉自愿地组织成一个个江湖组织。不过,如果细究下来,他们可能只学到侠客一些表面做派,却没有侠客的精神内核。这些人聚到一起,仗着人多势众,以义气为纽带,凝聚队伍,对他们圈子以外的人,恃强凌弱,欺压劫夺,对圈子以内的人苟且、纵容和袒护,依靠武艺高强和头脑灵光,为满足自身利益和组织利益,打家劫舍,劫财掠色,欺良压善,那就不是真的侠客,而是披着侠客外衣的盗匪。

从大的历史脉络看,游侠、骑士是贵族社会的流风余绪,只有贵族社会之后才会有游侠和骑士。先秦社会是贵族社会,北朝时期,在各个国家中,特别是北朝,贵族很多。到了皇权专制开始强化的唐朝,贵族风气则充分体现在了侠客身上。中国最早的武侠小说源于唐代,主要集中在唐传奇中。如《虬髯客传》描述了虬髯客、红拂女等唐朝侠客。李白写过一篇有名的诗,叫《侠客行》,从诗中可以看出,李白很推崇“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任侠之气,他把当侠客作为人生追求,特别推崇战国时期的著名侠客鲁仲连。

科举制度下,从宋朝起,传统的贵族阶层几乎消亡,社会风俗转向世俗化、市井化。在“江湖”和“庙堂”,很难再看到汉唐时代那些带有贵族气息的游侠和侠客精神。

所谓的游民和侠客有着显著区别。游民虽然经常游走江湖,也靠社会关系网络维持生存,但游民之所以离开主流社会,是因为天灾或者人祸,不得不脱离宗法社会组织。他们游走,以及因游走而形成新的社会关系网络,是迫于无奈。他们一般没有关心公共事务的贵族精神。游走是为了找到适合生存的地方,或者在游走过程中,找到食物和适宜生存的地方。他们一般不是源于贵族,而是平民。

在秦末汉初,秦朝通过编户齐民的方式,严格控制百姓的人身自由,只是到了秦始皇晚年和秦二世时期,秦法过于严苛细密,百姓不堪忍受,落草为寇、弃乡逃亡的人越来越多,但这些人为防止地方官员的追捕,不可能流落市井、乡里,而是逃到官府控制力小的山区、湖沼等地,成为盗匪。当时,在江湖社会游走的人则以侠客为主,游民比较少。那么,为什么说秦朝是被侠客们推翻的呢?

第一个原因是,侠客们都有造反意愿和动机。战国时期的侠客们把侠客作为职业看待,已经具备处理公共事务的责任感、荣誉感和价值感,也具备相应的知识和能力。秦统一六国后,在皇权专制体制下,公共事务交给各级官僚负责。此时,国家需要的是唯皇命是从的官僚,排斥、打压贵族阶层,不允许任何政治集团分享皇权,更不会放纵和皇帝、官府的权威分庭抗礼的侠客群体。

为强化专制,秦朝全面控制社会资源,全方位、立体式打击各路侠客。这些侠客和他们的拥趸为从事侠客职业,不得不转入“地下”。当然,他们会因此倍感憋屈和愤怒。侠客们反感秦帝国,如果有机会推翻它,自然不会放过。其中,那些心怀灭国之恨的关东六国贵族后裔,是最痛恨秦政府的一群人。他们被迫脱离原来的统治体制,不得不以“地下侠客”的身份和面目示人,政治前途一片黯淡,生活品质一落千丈,出于报复和重新夺回失去的利益的目的,这些人也更加热衷于推翻秦帝国。

第二个原因是,侠客们有能力和人望,很容易成为各路起义军首领。那时,侠客一般是有文化、有武艺、有领导力、有见识的人,帮助大家排危解难,已积聚起良好人缘和崇高人望。他们喜欢结交社会各阶层人士,人脉关系广,调动社会资源的能力很强大。在全国起义风潮涌起之际,这些人一旦站出来,振臂高呼,号召反秦,瞬间可以赢得很多人追随和支持。秦末涌现出的各路起义大军分别由各地区大大小小的侠客率领,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这些推翻秦朝的侠客中,有一个取得最后成功,开创几百年基业的,就是刘邦。刘邦是秦末侠客群体中最杰出的代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