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为什么六、陈胜、吴广败亡?楚汉争霸揭秘!

为什么六、陈胜、吴广败亡?楚汉争霸揭秘!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陈胜、吴广起义很快做大做强,但在章邯率领的秦军打击下,很快败亡,陈胜、吴广先后被杀。二是陈胜、吴广的出身不高贵,在社会上没有真正号召力。由此可见,这些人投靠陈胜、吴广更像是趁着他们开创的起义时机,为自己捞资本和好处。三是陈胜、吴广没有坚强、稳固的核心团队。正是因为没有核心团队的拥护和支持,虽然陈胜、吴广的名头很大,但当他们遇到重大打击时,周围全力作战、誓死保卫的却很少。

为什么六、陈胜、吴广败亡?楚汉争霸揭秘!

虽然陈胜吴广起义很快做大做强,但在章邯率领的秦军打击下,很快败亡,陈胜、吴广先后被杀。后人总结他们失败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起义队伍从开始就各自为政,一盘散沙,争权夺利,内耗过甚;陈胜、吴广志大才疏,缺乏谋略,过早称王,暴露了自己的野心,气度不足,缺乏领袖气质,难以成就大事业;得意忘形,贪图享乐;赏罚不明,滥杀无度,难以网罗优秀人才,诸如此类。但总结后,应该有以下几个重要原因。

一是陈胜没有顺应社会思潮,失去六国特别是楚国贵族及其后裔的支持。秦末,那些关东六国贵族后裔虽然已经是亡国之人,成为被秦朝重点监控的人群,但毕竟秦朝建立时间不长,在战国时代的关东六国中,老百姓接受贵族统治已延续几百年,形成很多不容易在短期内改变的社会心理。比如,老百姓对从贵族后裔特别是国君后裔中选出的统治者更认可,觉得这些人当起义的领袖,理所当然,合情合理。如果陈胜、吴广起义后,让这些贵族的后裔当君王,哪怕是名义上的,由贵族后裔挑头,组成临时性的、过渡性的政权,尊重一下老百姓的传统心理,也不至于迅速被抛弃。

战国时期的关东六国中,一个人能成为某国的国君或权臣,背后都有氏族支持。这些人作为各个氏族的代表参与国家政治。这些氏族不仅控制着大量的财富,还控制着众多的人力资源。虽然秦帝国统一六国之后,打击旧六国的氏族,但是秦帝国立国时间短,这些积累了几百年的氏族的根基不可能被完全摧毁。如果在秦末,起义军能争取到关东六国氏族的支持,就能在短期内得到大量资金和人力的支持。而能否争取到这些人的支持,主要就是在起义军中主动给他们官职和地位,或者拥立他们为起义军的首领,也就是说,拉他们入伙,赋予高位,或者让他们挑头。

当时,有很多人都认识到利用这些有影响力的六国贵族的益处。比如,张耳和陈馀去投靠陈胜时,张耳曾向陈胜献计,“愿将军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为秦益敌”。范增投靠项羽的叔父项梁时,也劝说他立楚王后裔熊心为楚王,以此号召楚地的百姓响应反秦起义,支持楚国复国。像张良这些贵族后裔,当初参加起义的唯一目的,就是恢复秦统一六国前自己所在国的社稷。

陈胜称王后,虽然打着“张楚”的旗号,公开表示“张大楚国”,他自己却称王了。老百姓一下子从心理上不太认可。更关键的是,很多比他地位高的贵族后裔很难从心理上服他,也很难真心追随他。这些人背后所代表的氏族力量不可能支持他。

同时,陈胜建立的国家叫“张楚”,这意味着他把自己定位在诸侯的位置上,那么,关东六国中其他如魏国赵国齐国、燕国,会怎么看呢?他们也趁着这个机会,恢复自己国家的政权。齐国国君的后裔田儋,趁天下大乱很快自立为齐王。魏国人周市,占领魏国故地后,派出使者,往来五次,说服陈胜把魏国宗室的公子咎送给他。陈胜答应后,在魏地,周市拥公子咎为魏王

陈胜攻入陈县之后,在当地父老、豪杰的推举下,他被立为陈王。但经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他这样做实在太草率了,瞬间失去了很多支持。可以说,陈胜打造了一个自己无法控制的平台,戴上了一顶“大一号”的不适合自己的“帽子”。

二是陈胜、吴广的出身不高贵,在社会上没有真正号召力。陈、吴二人虽然也算是贵族后裔,但与楚怀王、赵王歇、魏王豹、韩王成等关东六国国君或者权臣的后裔相比,这两个人的贵族身份就显得不够分量了。按照司马迁的说法,陈胜称王后,以前和他在乡下一起受别人雇佣种田的老朋友,来找他“共富贵”。陈胜也答应了,可这人言语轻佻,在大庭广众之下,说陈胜以前的窘事,不尊重陈胜,后来让陈胜给杀了。很多人把这事看成陈胜不会团结人的例证。但也可以反过来想这件事,难道说,陈胜对以前的旧相识以礼待之,并对关于他的不敬言语听之任之,陈胜就能得到大家的拥护,并夺取天下吗?其实也未必。种种迹象表明,虽然都借用陈胜的名号纷纷起义,但大家对陈胜、吴广并不尊重,甚至可能还认为,他们靠投机取胜,对他们的能力并不完全信服,自然对他们不会产生尊重和敬畏之心了。

比如,武臣、邵骚、张耳和陈馀受陈胜之命去河北征伐,当他们在河北站住脚,就在一起商量,擅自立山头,脱离陈胜控制。经过商量后他们决定,武臣称赵王,陈馀为大将军,张耳为右丞相,邵骚为左丞相。陈胜刚称王,秦嘉等人也都趁势起事。陈胜派一个叫武平君的人过去,监督秦嘉作战。武平君相当于陈胜派到秦嘉军中的监军。不过,秦嘉对大家说,武平君年少不懂军事,鼓励大家不要听他的,还以陈胜的名义杀了他。

由此可见,这些人投靠陈胜、吴广更像是趁着他们开创的起义时机,为自己捞资本和好处。

三是陈胜、吴广没有坚强、稳固的核心团队。虽然陈胜、吴广出身不算太高贵,但刘邦还不如他们。可是刘邦却拥有一个紧紧团结在自己周围的集团,后世称之为“丰沛集团”。这个集团里的人很多是在刘邦没有起义前,已经和他有多年良好的私人感情,信任他,愿意和他同甘共苦,愿意接受他的领导打天下。在这些人中,有萧何、曹参、樊哙夏侯婴、卢绾等人。(www.xing528.com)

陈胜、吴广始终缺乏这样一支拥护他们、忠于他们并对他们不离不弃的核心团队。起义后,尽管很多人来投靠,但这些人中很多对他们并不忠心,也不是真心拥护,完全是希望利用他们的声望,实现个人的抱负。正是因为没有核心团队的拥护和支持,虽然陈胜、吴广的名头很大,但当他们遇到重大打击时,周围全力作战、誓死保卫的却很少。而他们一旦遭到重大挫折或者失败,当初投靠他们的人,要么坐视不管,要么就作鸟兽散。他们不得不面临彻底的失败,根本没有像刘邦那样有多次东山再起的机会。

四是赏罚不明,滥杀无度,自毁长城。由于陈胜、吴广打造了一个与自身条件不相称的平台,使得他们从一开始就失去对全局的掌控力。从目前的史料上看,在应对局势不稳和失控问题时,陈胜采取了极端错误的方法。

举个例子可以说明。吴广奉命攻打秦朝重镇荥阳,但久攻不下。他手下的将领田臧认为吴广骄傲,且不懂兵法,于是就矫陈胜的王令把他杀了,并把吴广的首级送给陈胜。吴广本无罪,且有拥立之功,现在身首异处。凶手杀了人,还派人把首级送来,陈胜非但没有惩处田臧,反而封田臧为楚国令尹,赐予上将军职。可见在当时的情况下,陈胜赏罚不明,怎能不失掉人心?

相反,陈胜放掉该杀的人,却把不该杀的人杀了。陈胜手下有一员大将叫葛婴,在外面攻城略地,立了一个叫襄强的人为楚王。但他听说陈胜自立为王后,就主动杀了襄强,还亲自跑回去,把这个事告诉了陈胜。看来葛婴还算是一个忠诚之人,但陈胜还是把他给杀了。

又比如,一个叫邓说的将军,是和他来自一个地方的人,邓说和章邯军队作战,打了败仗。按说胜败乃兵家常事,而章邯率领的秦军已经打到了家门口,陈胜正需要人对抗秦军,但在这个关键时刻,陈胜竟然把邓说杀了。

陈胜滥杀无度,直接导致他身边难以聚集优秀人才。后来,陈胜在逃亡的路上,被车夫庄贾谋害。庄贾这么做,除贪图秦朝奖励外,也不能排除他是一种出于自危心理的自救行为。

从秦朝方面看,陈胜、吴广是此次全国性叛乱的祸首,打掉他们,对威慑其他叛乱队伍,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所以,章邯率领秦军东出函谷关后,必将首先打击陈胜和吴广。所谓“出头的椽子先烂”,陈胜率先遭到秦军猛烈攻击,当在情理之中。

章邯攻打陈胜之前,陈胜趁着起义风潮汹涌之势,主动派出军队进攻秦帝国的关中腹地。不过,他选的将领是周文。周文曾在春申君、项燕的军队做过将领,但独立指挥如此大规模的作战,经验和能力严重不足。陈胜将攻击秦帝国核心地区的重大任务交给他,是致命的败笔。最后,在咸阳附近,周文大军被章邯杀得大败。

陈胜死后,后世给他的谥号是隐王。《谥法》云:怀情不尽曰隐。这个谥号很适合他。汉朝给陈胜很高的政治地位。这也可以理解,刘邦的出身低,起兵反秦,只有依据“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追溯到陈胜建立的“张楚”政权,汉朝的建立才能找到法统基础,汉朝只能继承陈胜留下的政治遗产。唯其如此,刘邦立下的“除暴诛叛”功业(除暴,是指第一个进入关中,消灭秦朝;诛叛,是指打败项羽),才有正当性。刘邦成为汉朝开国皇帝,才具有合法性。

刘邦建朝后,在芒砀山为陈胜置守墓人三十户,四时祭奠,一直到司马迁写《史记》的时代依然延续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