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鄯州城先后是凉州总管府(都督府)、兰州都督府管州鄯州的州城,是鄯州都督府、西平郡都督府、陇右节度使的治城。唐前期,鄯府管区可达十一州:鄯、兰、河、廓、儒、淳、洮、岷、宕、叠、临诸州。其范围包括青海东部和甘肃南部大部分地区。其历史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其一,在军政方面,关设都督和大都督。此时的都督,均为临时设置,每遇重大军事行动,由朝廷赋予某总管或某道大都督军事权利,出兵打仗,战争结束就归位。唐睿宗时正式设官职节度使,成为镇守一方的军镇长官。天宝初年,全国设有道,即安西、北庭、河西、朔方、河东、范阳、平卢、陇右、剑南等道节度使和岭南道经略使。节度使按常例一般兼任治所的行政长官职务,或刺史或太守。而陇右节度使的长官也不例外,陇右节度使在今天青海、甘肃一带,其治所在鄯州。鄯州是中原进入西藏的第一站,它作为唐王朝西部的重要边州,担负着沟通长安和拉萨的重任。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完全显示了鄯州的政治和军事地位。
其二,在交通方面,在唐蕃发生冲突时,鄯州是中原进攻游牧民族的重要军事阵地,同时也是游牧民族攻击中原的缓冲地带。《册府元龟》卷九百九十二《外臣部·备御五》载,开元十二年(724)七月,“怀远夷,纳款附,国家常事也。边塞严,甲兵备,军旅本职也。虽万方和同,不可薄其武备,百蛮朝贡,不可轻其疆场。今年十月,东幸雒京,西北土边,倍宜严警。其河西、陇右、朔方、太原、幽州、平卢诸节度使,咸宜裹粮坐甲,秣马厉兵,明教队伍,远为侦候。使风尘预知,邀截有所,安我边鄙,威加戎狄。赏罚在兹,各宜砥砺”。由此可见,唐王朝对鄯军事战略地位的重视。
唐王朝还在陇右地区布有重兵。陇右道节度使设于开元元年(713),其治所在鄯州,领兵达七万人,辖统临洮、河源、白水、安人、振武、莫门、宁塞、积石等八军,绥和、合川、平夷三个守捉。陇右节度使领兵的数量仅次于实力雄厚的范阳节度使(领兵九万一千四百)。[21]《资治通鉴卷》载:“猛将精兵,聚于西北。”[22]据此可知,统治者在该地区设置雄厚军力和完备的军事防御系统,愈显示出陇右地区的军事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有效进行军事管辖,唐历代统治者注重在陇右地区设置优秀的长官。诸如,其中的郭知运原任伊吾军使,因其副将破突厥于北庭,拜知运为鄯州都督兼陇右节度使。臧怀恪为节度使萧嵩所赏,后充河源军使、兼陇右节度使副大使。张守珪以功都督瓜州,后迁鄯州都督,仍充陇右节度使。贾师顺以功累迁鄯州都督、陇右节度使,后因战而亡。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曾在天宝元年(742)十二月,大破吐蕃大领等。因此才会有“吐蕃深畏之,不敢犯边”“数年不犯边”的佳话。并且,在一些将领的带领下,当地的经济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诸如,《资治通鉴》记载,天宝十二年(753),“(是时)中国强盛,自安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23]。这种富庶景象也反映了陇右地区经济的发展。
除此之外,在和平年代,陇右也是连接中西方文明与经济的纽带。古老的“唐蕃古道”上来往着入唐和入蕃的使者,促进了中原民族与游牧民族连接的友好交流,也为各民族人民进行交流提供了通道。同时,鄯州作为各民族交流和融合的纽带,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
【注释】
[1]艾冲:《唐代都督府研究——兼论总管府·都督府·节度司之关系》,西安地图出版社,2005年,第62页。
[2][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1983年,第991页。
[3][后晋]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1633页。
[4][后晋]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76页。
[5][清]董浩等:《全唐文》,中华书局,1982年,第166~167页。
[6]艾冲:《唐代都督府研究》,西安地图出版社,2005年,第154~155页。
[7]艾冲:《唐代都督府研究》,西安地图出版社,2005年,第165页。
[8][后晋]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1633页。
[9]艾冲:《唐代都督府研究》,西安地图出版社,2005年,第165页。(www.xing528.com)
[10][后晋]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1633页。
[11]艾冲:《唐代都督府研究》,西安地图出版社,2005年,第165页。
[12][后晋]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1633页。
[13]艾冲:《唐代都督府研究》,西安地图出版社,2005年,第180页。
[14][后晋]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1633页。
[15]吴廷燮:《唐方镇年表》,中华书局,1980年,第1198页。
[16][后晋]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3190页。
[17][后晋]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3094页。
[18]艾冲:《唐代都督府研究》,西安地图出版社,2005年,第217页。
[19]吴廷燮:《唐方镇年表》,中华书局,1980年,第1199页。
[20]吴廷燮:《唐方镇年表》,中华书局,1980年,第1198~1207页。
[21][后晋]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1388页。
[22][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第6895页。
[23][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第691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