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哲宗时期,采用建筑堡寨的方式,北宋在镇戎军以北地区的边界大大北移。根据《宋史·地理志三》有关会州、西安州、怀德军境内堡寨的记载以及《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六册中有关堡寨的绘制位置,拟将哲宗、徽宗时期宋朝在镇戎军以北地区修建、赐名和收复的部分堡寨列表如下:
表1-3 宋哲宗、徽宗时期镇戎军以北地区堡寨简表
续表
虽然上表格中的地望仅为大体的位置,但并不影响我们对这一地区边界的判定。从表中我们大致看出,哲宗、徽宗时期宋夏边界的走向:其一,正川堡、通泉堡、水泉堡等堡寨分布于会州以西的黄河南岸,故很明显在此地区宋夏以黄河为界;而会州以东水泉堡、怀戎堡是北宋修筑堡寨中的最北端,可见会州以东地区宋夏边界北至水泉堡、怀戎堡一线。其二,通会堡、天都寨、临羌寨、绥戎堡均分布天都山北麓。据此可知,此时北宋真正控制了天都山地区。其三,在怀德军地区,萧关为所设堡寨中最北端。故萧关的位置就是宋夏的边界。此萧关,是宋代的萧关,在今宁夏海原县高崖乡草场村[69]。其四,在兰州地区,新修筑和收复的金城关、京玉关、通川堡均分布于黄河北岸、癿六岭的南麓。可见,此时宋夏边界从兰州以西地区移至黄河北岸。在河湟地区,宋夏边界的变化主要是宋朝收复了的河湟地区,其范围“正北及东南至夏国界,西过青海至龟兹国界,西至卢甘国界,东南至熙、河、兰、岷州”[70]。卢甘国,史料中没有记载,也无法考证其大致位置。然而,卢甘国以东的龟兹国则处于今祁连山南麓。可见,此时宋夏边界最西端应该在今青海湖以西地区。因此,相比之下,宋夏边界明显变长。至北宋灭亡后,金朝基本占据宋朝秦凤路地区,金夏的边界大致维持宋夏时的边界。
综上所述,宋夏的西段边界变动最大。宋神宗之前,宋夏的边界基本维持在六盘山北缘。神宗熙宁年间,先后收复了熙、河等州,建熙河路。此时熙河路北接西夏兰会地区。元丰年间,北宋收复兰州,宋夏边界在兰州以黄河为界,镇戎军以北宋夏边界向北推至天都山一线,但是这种形势并未持续多长时间,哲宗元祐年间天都山地区又重归于西夏。直至北宋灭亡,北宋在熙河路的战争,使得疆土大大扩展,西至青海湖以西地区。在葫芦河流域的宋夏边界向北推移至萧关。此时北宋的边界向北推至祁连山、大通河、黄河、屈吴山、萧关一线,今天都山、马衔山均归北宋控制。
【注释】
[1]目前,学术界对宋夏边界问题的论述不多,主要有鲁人勇《西夏的疆界和边界》,刘菊湘的《西夏疆域研究》,杨蕤的《西夏地理研究》等论文和专著。其中,鲁人勇、刘菊湘等对宋夏边界多是概括性的叙述。杨蕤分三个时间段(1038年至1067年、1067年至1093年、1094年至1127年)系统深入地论述了宋夏的边界变化情况,本文借鉴了杨氏的某些观点。
[2]此处的“麟府地区”引用杨蕤《西夏地理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81页)书中对该区域的名称。
[3][元]脱脱:《宋史》卷253《折德扆传》,中华书局,1985年,第8861页。
[4][宋]欧阳修:《文忠集》卷29《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0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5][宋]薛居正等撰:《旧五代史》卷117《周书第八·世宗纪第四》,中华书局,1976年,第1562页。
[6][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24仁宗宝元二年条,中华书局,1992年,第2920页。
[7]吕卓民:《宋代陕北城寨考》载于《西北史地论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84页。
[8][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85仁宗嘉祐二年条,中华书局,1992年,第4469页。
[9][元]脱脱:《宋史》卷86《地理志二》,中华书局,1985年,第2136页。
[10]吕卓民:《宋代陕北城寨考》载于《西北史地论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84页。
[11][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33仁宗庆历元年条,中华书局,1992年,第3163页。
[12][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33仁宗庆历元年条,中华书局,1992年,第3172页。
[13][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34仁宗庆历元年条,中华书局,1992年,第3188页。
[14][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36仁宗庆历二年条,中华书局,1992年,第3247页。
[15][元]脱脱:《宋史》卷86《地理志二》,中华书局,1985年,第2136页。
[16][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86仁宗嘉祐二年条,中华书局,1992年,第4489页。
[17][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93仁宗嘉祐六年条,中华书局,1992年,第4679页。
[18]吕卓民:《宋代陕北城寨考》载于《西北史地论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83页。
[19][元]脱脱:《宋史》卷86《地理志二》,中华书局,1985年,第2136页。
[20]杨蕤:《西夏地理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7页。
[21][清]吴广成:《西夏书事》卷24,隆福寺文奎堂,1935年,第2页。
[22][清]吴广成:《西夏书事》卷24,隆福寺文奎堂,1935年,第3页。
[23][清]吴广成:《西夏书事》卷24,隆福寺文奎堂,1935年,第5页。
[24][清]吴广成:《西夏书事》卷24,隆福寺文奎堂,1935年,第12页。
[25][清]吴广成:《西夏书事》卷24,隆福寺文奎堂,1935年,第12页。
[26]吕卓民:《宋代陕北城寨考》,载于《西北史地论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79页。
[27]吕卓民:《宋代陕北城寨考》,载于《西北史地论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80页。
[28][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514 哲宗元符二年条,中华书局,1992年,第12227页。
[29][元]脱脱:《宋史》卷447《徐徽言传》,中华书局,1985年,第13191页。
[30][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52《陕西一》,中华书局,2005年,第2470页。
[31][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8神宗元丰五年条,中华书局,1992年,第7893页。
[32]艾冲:《灵州治城变迁新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1 年第4期,第125页。
[33][清]吴广成:《西夏书事》卷7,隆福寺文奎堂,1935年,第11页。(www.xing528.com)
[34][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51 真宗咸平二年条,中华书局,1992年,第1118页。
[35]此表中城寨的地望引用吕卓民的《宋代陕北城寨考》(载于《西北史地论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51~92页)文中的研究成果。
[36][宋]司马光:《涑水记闻》,中华书局,1989年,第70页。
[37][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52仁宗庆历四年条,中华书局,1992年,第3706页。
[38][元]脱脱:《宋史》卷86《地理志二》,中华书局,1985年,第2137页。
[39][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38仁宗庆历二年条,中华书局,1992年,第3322页。
[40][元]脱脱:《宋史》卷335《种世衡传》,中华书局,1985年,第10745~10746页。
[41][元]脱脱:《宋史》卷486《夏国传下》,中华书局,1985年,第14008页。
[42]白滨:《啰兀筑城考》,《宁夏社会科学》1986年第3期。
[43][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30神宗熙宁五年条,中华书局,1992年,第5591页。
[44]北宋攻取的州、寨记载来源于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1992年),分别为卷316第7651页、卷317第7669页、卷318第7682页、卷318第7686页、卷322第7758~7759页。
[45][元]脱脱:《宋史》卷486《夏国传下》,中华书局,1985年,第14012页。
[46][元]脱脱:《宋史》卷486《夏国传下》,中华书局,1985年,第14016页。
[47][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39 哲宗元祐五年条,中华书局,1992年,第10581页。
[48][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45 哲宗元祐五年条,中华书局,1992年,第10717页。
[49]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六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年,第16~19页。
[50]杨蕤:《西夏地理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53页。
[51]杨蕤:《西夏地理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5页。
[52][宋]曾公亮:《武经总要前集》卷18,明正德间刊本,第18页。
[53][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28仁宗康宁元年条,中华书局,1992年,第3027页。
[54][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39仁宗庆历三年,中华书局,1992年,第3339页。
[55][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39仁宗庆历三年,中华书局,1992年,第3339页。
[56]李昌宪:《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宋西夏卷》,见周振鹤:《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692页。
[57]杨蕤:《西夏地理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4页。
[58]《宋本历代地理指掌图》,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89~91页。
[59][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62神宗熙宁八年条,中华书局,1992年,第6387页。
[60][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4 真宗咸平二年条,中华书局,1992,第947页。
[61][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81哲宗元祐元年条,中华书局,1992年,第9283~9284页。
[62][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16神宗元丰四年条,中华书局,1992年,第7641页。
[63][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19神宗元丰四年条,中华书局,1992年,第7708页。
[64][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31神宗元丰五年条,中华书局,1992年,第7978页。
[65][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04哲宗元祐二年条,中华书局,1992年,第9841页。
[66][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52 哲宗元祐五年条,中华书局,1992年,第10844页。
[67][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44 哲宗元祐五年条,中华书局,1992年,第10683页。
[68][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44 哲宗元祐五年条,中华书局,1992年,第10683页。
[69]牛达生、许成:《汉代萧关考》,《固原师专学报》1983年第1期。
[70][南宋]杨仲良:《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140,文海出版社,1967年,第423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