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姿态各异。其枝干、花朵、叶片及果实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常见的木本乔灌木的树形有柱形、塔形、圆锥形、伞形、圆球形等。特殊的有垂枝形、拱枝形、棕榈形、芭蕉形等。不同姿态的树种给人以不同的感觉,与不同地形、建筑、溪石相配置,则景色万千。完美的植物造景必须具有科学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应该遵循着季相景观、主从置景、高低错落、疏密有致、变化与统一、节奏与韵律、对比与调和、比例与尺度、均衡与稳定的原则,和应用对景、障景、隔景、借景、框景、夹景、漏景、添景的艺术手法来营造优美的植物景观。
(一)季相景观原则
园林植物随时间的推移和季节的变化,自身也经历了生长、发育的生命周期,表现出展叶、开花、结果、落叶及由小到大的生理变化过程,形成了叶容、花貌、色彩、芳香、树干姿态等一系列色彩与形象的变化,并构成“春花含笑”“夏绿浓荫”“秋叶硕果”“冬枝做雪”的四季景象变化。植物季相景观的变化极大地丰富了园林景观的季相构图,给常年依旧的山、石、建筑等硬质景观赋予了生机。掌握不同植物的生态习性、物候变化和其观赏特性,组织好植物的季相景观,可以人为地延长植物群落的观赏期,若将不同时期的观形、取色、闻香、听声及品味的植物合理地配置在一起,便可组成四季皆有景的园林植物景观。同时,组织好植物的季相景观,还可强调园林的特色风光,如:西湖风景区苏堤春晓的桃、柳,早春蓓蕾含笑、青丝拂堤;花港观鱼的牡丹,暮春群芳争艳、妩媚多彩;曲院风荷的荷花,夏日芙蓉挺水、风摇荷盖;满觉陇的桂花,中秋树洒桂雨、芳香飘逸;雷峰夕照的丹枫,晚秋满目红叶,绚丽如霞;孤山的梅花,冬日寒梅怒放、迎霜傲雪。西湖风景区由于突出了植物季相景观特色,而使山光水色更加迷人(图3-13~图3-16)。
图3-13 杭州西湖四季景观
图3-14 杭州西湖四季景观
图3-15 杭州西湖四季景观
图3-16 杭州西湖四季景观
(二)主从置景原则
主从置景,也就是主景与配景。园林植物种类繁多,在古典园林环境中,特别是在较小的园林空间或某一景点处,植物景观都有重点与一般,主体与客体之分。如留园西部景区以槭树为主,配以银杏、柿等其他秋季观叶树种,创造“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大自然优美景色。再如沧浪亭“玲珑馆”周围主要种植各种翠竹,配以古柏、芭蕉等植物,体现“秋色人林红暗淡,日光穿竹翠玲珑”的优美清幽的自然景色(图3-17)。另外,还运用丛植、群植同一种植物来突出某一种植物景观特色,形成局部园林空间的主景,如牡丹园、月季园、菊花园、桃花峪、梅花岭、海棠坞等。
图3-17 沧浪亭
(三)高低错落原则
园林植物配置在立面上应高低错落,形成优美的林冠线(图3-18)。“高低错落”的造景手法可丰富立面层次,使景观具有错落的节奏感。
图3-18 植物立面高低错落
(四)疏密有致原则
植物的平面布局应疏密有致,时而稀疏,时而密集,形成优美的林缘线(图3-19)。一个好的设计,应虚实相宜。虚实和疏密两者是密切相连的,过密必实,
过疏必虚。虚实和疏密的关系,具体表现在景和空白的处理上。过实会产生压抑感,过虚则有空荡无物之嫌。实是景,虚也是景,虚处能引起观赏者的联想。很多初学者的作品实则有余,虚则不足,把植物配置得满满的,使人有窒息感;又或是自然式种植,但植物却均匀分布,显得呆板,缺乏自然变化之美感。
图3-19 植物平面布局疏密有致
图3-20 用片状植物充当基底形成统一
(五)变化与统一原则
也称多样与统一原则。植物造景时,树形、色彩、线条、质地及比例都要有一定的差异和变化,显示多样性,但又要使它们保持一定的相似性,形成统一感。这样既生动活泼、又和谐统一。变化太多,整体就会杂乱无章,引起心烦意乱、无所适从的感觉。但平铺直叙,没有变化,就会单调呆板。因此应掌握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的原则。运用重复的方法最能体现植物景观的统一感。一座城市进行植物规划时,分基调树种、骨干树种、一般树种。基调树种种类少,但数量大,形成该城市的基调和特色,起到统一作用;而一般树种,则种类多,每种量少,五彩缤纷,起到变化的作用。
进行植物造景时,除了营造树丛景观,用单株乔灌木进行配置易形成散乱感,可以运用片状或带状的植物(灌木或草花)形成基底,形成统一,同时丰富立面的景观层次,亦可用片状植物优美的林缘线勾勒出疏密的布局(图3-20)。
(六)节奏与韵律原则
植物配植中有规律的变化,就会产生节奏感和韵律感。如一种树等距离排列称为“简单韵律”,一种乔木和一种花灌木相间排列称为“交替韵律”。随着植物种类增多或更多交替排列,韵律感会逐渐丰富(图3-21)。人工修剪的绿篱可以剪成水平状、方形起伏的成垛状或弧形起伏的波浪状,从而形成一种“形状韵律”。
图3-21 道路绿带通过简单或交替重复形成节奏感和韵律感
(七)对比与调和原则
调和是指植物与植物之间,或者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的联系与配合达到和谐和多样化的统一。在园林中协调的对象有体形、色彩、线条、比例、虚实、光暗等。景物的相互协调必须相互有关联并且具有共同的因素,甚至相同的属性。
植物景观设计时要注意相互联系和配合,体现调和的原则,使人具有柔和、平静、舒适和愉悦的美感。找出近似性和一致性,配置在一起才能产生协调感。相反的,用差异和变化可产生对比的效果。具有强烈的刺激感,形成兴奋、热烈和奔放的感受。因此,在植物造景中常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主题或引人注目。对比可以是大小、色彩、方向、比例、虚实、光暗等方面的对比。
当植物与建筑物配置时要注意体量、重量等比例的协调。高大的建筑物旁,应配置同样高大的树种与之相协调;一些粗糙质地的建筑墙面可用粗壮的紫藤等植物来美化,但对于质地细腻的瓷砖、马赛克及较精细的耐火墙砖,则应选择纤细的攀缘植物来美化。庞大的立交桥附近应采用大片色彩鲜艳的花灌木或花卉组成大色块,方能与之在气魄上相协调。反之,一些小比例的岩石园或空间,植物配置应选用矮小植物或低矮的园艺变种。色彩构图中红、黄、蓝三原色中任何一种原色同其他两种原色混合成的中间色组成互补色,从而产生一明一暗、一冷一热的对比色。它们并列时相互排斥、对比强烈,呈现跳跃新鲜的效果。用得好,可以突出主题,烘托气氛。如红色与绿色为互补色,黄色与紫色为互补色,蓝色和橙色为互补色。
(八)均衡与稳定原则
这是植物配植时的一种布局方法。将体量、质地各异的植物种类,按均衡的原则配植,景观就显得稳定、顺眼。如色彩浓重、体量庞大、数量繁多、质地粗厚、枝叶茂密的植物种类,给人以重的感觉;相反,色彩素雅、体量小巧、数量稀少、质地细柔、枝叶疏朗的植物种类,则给人以轻盈的感觉。根据周围环境,在配植时有规则式均衡(图3-22)和自然式均衡(图3-23)两种。规则式均衡常用于规则式建筑及庄严的陵园或雄伟的皇家园林中。如门前两旁配植对称的两株桂花;楼前配植等距离、左右对称的南洋杉、龙爪槐;陵墓前、主路两侧配植对称的松等。自然式均衡常用于花园、公园、植物园、风景区等较自然的环境中。一条蜿蜒曲折的园路两旁,路右边若种植一棵高大的雪松,则邻近的左侧须植以数量较多,单株体量较小,成丛的花灌木,以求均衡。
图3-22 规则式均衡
图3-23 自然式均衡
(九)对景
形成对景的植物,即对植树,一般是指两株树或两丛树,按照一定的轴线关系左右对称或均衡种植的方法,主要用于公园、建筑前、道路、广场的出入口,起遮阴和装饰美化的作用。在构图上形成配景,起陪衬和烘托主景的作用。
对植有规则式和自然式两种形式。规则式对植(图3-24)一般采用同一树种、同一规格,按照全体景物的中轴线呈对称配置。一般多运用于建筑较多的园林绿地。自然式对植(图3-25)是采用2株不同的树木(树丛),在体形、大小上均有差异,种植在不是对称等距,而是以主体景物的中轴线为支点取得均衡的位置,以表现树木自然的变化。规格大的树木距轴线近,规格较小的树木距轴线远,树姿动势向轴线集中。自然式对称变化较大,形成景观比较生动活泼。
对植树的选择不太严格,无论是乔木、灌木,只要树形整齐美观均可采用,对植树附近根据需要还可配置山石花草。对植的树木在体形大小、高矮、姿态、色彩等方面应与主景和环境协调一致。
图3-24 规则式对植(www.xing528.com)
图3-25 自然式对植
(十)障景
植物作为障景的主体元素,通过植物组团的不同表现方式,做到障丑显美的效果,使其营造出“庭院深深”“曲径通幽”园林意境。以所处位置可分为“入口障景”“曲景”“端头障景。”
1.入口障景
利用微地形和植物组团的结合,营造入口障景(图3-26)效果。
图3-26 入口障景
2.曲障
通过蜿蜒曲折的园路,将两侧空间用茂密的植物构成不通透的“绿墙”加以屏障,形成左右遮挡的夹景,最后来到理想的景观空间。这种手法可引导人们的视线和观赏路线,在不经意中转换方向,烘托园林意境(图3-27)。
图3-27 曲障
3.端头障景
因处于景观序列的结尾处,植物将以群落组合对空间进行分割,营造出以木为森的自然意境(图3-28)。
图3-28 端头障景
(十一)隔景
隔景是通过分隔空间,从而在观赏者心理上扩大空间感。假如空间本来就是小的,通过分隔,则可以增加景色的层次,使景色的趣味多样化。各造园要素,如建筑、假山和植物,都可以用来“隔”断视线(图3-29)。
图3-29 隔景
(十二)借景
园林通常有一定的空间范围,为了打破这种局限,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无限的自然美景,常在园林植物造景时巧妙地运用“借景”的手法来进一步丰富园林景色。白居易诗:“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计成《园冶》:“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因”者,乃就地审势,因地制宜。“借”者,景不限内外,不拘远近,不定时日,……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町疃,尽为烟景。《园治》又载:“轩盈高爽,窗户邻虚,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古典园林中秋借红叶夏借荫,墙借花影树借青(草)等借景比比皆是。计成在《园治》中还将借景之法分为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和应时而借。除此之外,还有镜借背景水借影,松借坚义,竹借节的特殊借景手法,即“镜借”和“意借”(图3-30~图3-31)。
图3-30 虚借
图3-31 远借
(十三)框景
所谓框景,是在特定的视角,透过建筑、山石或植物所围合而成的框,欣赏框和框后美景所构成的立体画面。植物既可以优美的枝叶构成“框”(图3-32),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也经常在门、窗构成的“框”后以中间画面的形式出现(图3-33)。由于园林植物本身具有的特性,如植物季相的变化、枝叶随风摇曳、雨打芭蕉的意境……含有植物元素所形成的框景更具生命力。
图3-32 植物围合成“框”形成框景
图3-33 门窗与植物景观形成框景
(十四)夹景
图3-34 夹景
将景物置于由建筑或植物形成的狭长空间的尽端所形成的景象为夹景(图3-34)。如,园路两侧植物密植,形成绿色“走廊”,“走廊”的尽头设置景观,就形成了夹景的效果。夹景手法的运用主要是为了突出主要景物,其原理是,通过植物或建筑来限定和诱导游人的实现,使游人的视域高度集中,从而达到突出主要景物的效果。另外,对视域的限定,也可以起到摒弃周边杂乱景色的作用。
(十五)漏景
漏景我国园林艺术的构景方法之一。漏景可以用漏窗、漏墙、漏屏风、疏林等手法,形成若隐若现,含蓄雅致的园林景观。在园林景观中,可以透过枝叶较为稀疏的植物欣赏远处的景观(图3-35);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常透过形态各异的漏窗欣赏窗外风景(植物景观、植物与假山石、植物与建筑等)(图3-36)。
图3-35 透过植物枝干形成漏景
图3-36 漏窗与植物景观形成漏景
(十六)添景
图3-37 添景
如果中间或近处没有过渡景观,眺望远方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时,就会缺乏空间层次。如果在中间或近处有乔木或花卉作为过渡景,这乔木或花卉便是添景。添景可以通过建筑、小品、植物配置等来形成。例如在景观构图中,常见一缕垂枝置于构图的前景,往往能起到良好的添景作用(图3-37)。
课堂练习
1.以苏州园林中网师园为例,论述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是如何运用中国传统花文化进行植物造景的。
2.谈谈变色叶树种和彩叶树种在植物配置与造景中的运用价值。
3.选择一个优美的植物景观,对其运用的统一变化、空间和形态的对比调和、节奏韵律、均衡稳定等形式美法则进行分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