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不同,有时候并不能以一纸试卷来论定优劣。原因在于,通识教育课程除了传授学生各学科的基本知识,还传授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以及社会价值共识方面的东西。
对于通识教育课程所传授的各学科的基本知识,使用通常意义上的考试,也许能判断出学生掌握的情况。但是,对于一些基本的方法之外的内容,这一方法则不太科学。因为对于这些方法类的知识,一些学生在具体实践操作中已然掌握了,但由于不擅长知识的识记,在纸质考试中,成绩却并不理想;而另一类学生刚好相反。试问这两类学生谁真正掌握了这门科目的内容?再拿一些培养学生基本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的课程来说明。对于这些科目,学生考试分数高,并不代表这些课程的目标在这些学生身上实现了;这些学生虽记住了知识本身,但其行为和观念上的变化实质上是没办法通过一纸试卷来考察的。
由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对于通识教育课程的评价应采取多种手段。例如,民国时期的通识教育课程评价,其方式除了传统的笔试和口试之外,还有实习、报告、讨论、读书札记等。这是当前我们进行通识教育课程评价值得借鉴的。
【注释】
[1]宋尚桂,王希标.大学通识教育的理论与模式[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9.
[2]李森,汪建华.我国乡村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与现代启示[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1-69.
[3]李森,汪建华.我国乡村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与现代启示[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1-69.
[4]北航高研院通识教育研究课题组.转型中国的大学通识教育——比较、评估与展望[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3.
[5]北航高研院通识教育研究课题组.转型中国的大学通识教育——比较、评估与展望[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4.
[6]国立清华大学本科学程一览(1929—1930)[G]//李森.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史料汇编:第2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243.
[7]国立清华大学本科学程一览(1929—1930)[G]//李森.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史料汇编:第2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244.
[8]李森,汪建华.我国乡村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与现代启示[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1-69.
[9]谢翌,马云鹏.关于课程实施几个问题的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2004(4):32-36.(www.xing528.com)
[10]尹弘飚.课程改革中教师关注阶段理论的研究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4(8):38-43.
[11]李森,汪建华.我国乡村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与现代启示[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1-69.
[12]汪建华,李森,丁丽虹.论课堂讲授的有效性[J].孔敬大学教育研究(泰国),2015(3):1-9.
[13]汪建华,李森,丁丽虹.论课堂讲授的有效性[J].孔敬大学教育研究(泰国),2015(3):1-9.
[14]李森,伍叶琴.有效对话教学——理论、策略及案例[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2-3.
[15]汪建华,李森,丁丽虹.论课堂讲授的有效性[J].孔敬大学教育研究(泰国),2015(3):1-9.
[16]国立大学校条例[J].教育公报,1924(3):1-3.
[17]丁守和.马恩列斯论历史科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58.
[18]丁守和.马恩列斯论历史科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62.
[19]国立武汉大学一览(1935)[G]//李森.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史料汇编:第36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331.
[20]国立武汉大学一览(1935)[G]//李森.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史料汇编:第36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331-33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