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比例均衡:变革史论(1912~1948)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比例均衡:变革史论(1912~1948)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时各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几乎占学生毕业要求学分的一半。当前,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实施难见气候,其原因之一就是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所占学分比例极低,是所谓的“豆芽课”。另外,从当前通识教育课程的内部学分比例分配来看,在仅有的为数不多的通识教育课程中,工具性科目占据了大量学分。因此,在结构上,通识教育课程的比例应相对均衡,使应有之课程不致偏废,都能达成应有的目的和作用。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比例均衡:变革史论(1912~1948)

一门课程大学里的地位,很大程度上是由其所占的学分比例决定的。一门课程如果所占学分极低,至少给人的感觉是可有可无的。通识教育课程是否得到应有的重视,从其课程总学分占学生毕业应修学分的比例即可看出。

民国时期,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发展和兴盛,不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当时各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几乎占学生毕业要求学分的一半。存在预科阶段时,预科课程几乎都是通识教育课程;即便是预科取消后,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学分依然很高。共同必修科目表颁布之后,大学几乎被分成两个阶段,一、二年级属于通识教育阶段,三、四年级属于专业教育阶段。当时,各大学一年级课程属于全体必修,任何学生都需学习,二年级依然是这类课程,同时,开设一部分学院层面的共同必修课程。这些都是非专业课程,是通识教育课程的一部分。再从通识教育课程内部各类课程学分来看,我们以文学院共同必修科目表为例,做一分析。具体课程及学分如下:三民主义(4学分)、国文(6学分)、外国文(6学分)、中国通史(6学分)、哲学概论(4学分)、社会科学一门(6学分)、自然科学一门(6学分)、伦理学(3学分)、世界通史(6学分)、理则学(3学分)、体育(不计学分)。这些科目的学分分配相对来说比较均衡合理,并不存在某类课程一门独大,挤占其他课程的学分的情况。(www.xing528.com)

当前,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实施难见气候,其原因之一就是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所占学分比例极低,是所谓的“豆芽课”。与根基深厚的专业教育课程相比,通识教育课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加之大多都是选修课,学生重视不足。另外,从当前通识教育课程的内部学分比例分配来看,在仅有的为数不多的通识教育课程中,工具性科目(如外语、计算机等)占据了大量学分。因此,在结构上,通识教育课程的比例应相对均衡,使应有之课程不致偏废,都能达成应有的目的和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