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是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的,从广义上讲,专业教育而外的一切教育都应该算作是通识教育。这就决定了通识教育的范围和内容涉及面非常之广,远非狭义的通识教育所理解的培养“自由人”和“健全的人格”的那一部分教育。因此,通识教育的目标或者说目的具有多重性,它往往还承担着其他方面的目的。通识教育课程是实施通识教育的关键载体,作为通识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通识教育课程目标也体现出多重性的特征。
从民国时期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目标的演变来看,早期的通识教育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教育,其目标可以概括为向学生传授基础性的知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通识教育课程的目标发展为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各学科知识和对学生进行党化教育。国民政府通过通识教育课程中党义课程和训育课程的开设,来达成培养学生思想认同的目的。抗战时期,各学院共同必修科目表颁布,伦理学课程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被列为所有学生共同必修的科目。可见,通识教育课程又增加了培养学生良好德行和健全人格的目的。
当前,各大学对专业教育的重视依然是主流,加强专业教育的势头依然没有减弱。通识教育的生存现状恰如墙缝中的小草,因能平添一抹绿,而成为“专业教育”这面“墙体”的装饰。“早期历史上,当博雅教育瞧不起职业教育时,是通识教育支持维护了职业教育。但是,当职业教育羽毛已丰、翅膀已硬,成长为专门教育时,却反过来瞧不起当年呵护拉拔它的通识教育。通识教育在大学历史上扮演着这样令人尊敬、令人叹息的角色。”[1](www.xing528.com)
然而,对于大学通识教育的论争依然没有平息。应该说,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知识爆炸式增长的今天,大学已经不可能将所有的知识都纳入自己的课程体系,通过通识教育来传授学生广博的知识已然不太现实。专业教育的强大优势就是其知识体系的完善,其单一或比较线性的内容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且直接与社会和学生的发展紧密相连。因此,再来谈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谁更重要,已经没有任何意义。理想的状态应该是,专业教育有专业教育的优势,专业教育去做专业教育的事;通识教育来做通识教育的事,来做专业教育完成不了的事。如此,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才会形成相互依傍而生的态势,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两类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