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程评价方面,主要还是集中于对学生课程学习情况的考核。缺少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在课程考核上主要有五类:平时考试、学期考试、转学考试、补行考试、毕业考试。在考试形式上基本还是通过笔试、口试、试验、报告、实习等方式。具体每门课程考核内容,都由各院系授课教师拟定。因而课程评价的标准难以统一,且主观性强。对于补考之规定也与前期大同小异,这里不再赘述。
这一时期,通识教育课程评价的突破之处在于,国家层面上,已开始对一部分共同必修科目的评价标准进行尝试性的阐释和规定。例如,《文、理、法三学院各学系课程整理办法草案》曾提道:“国文、外国文为基本工具科目;在第一学年终了时,应举行严格考试;国文须能阅读古文书籍与作通顺文章,外国文须能阅读各学院所习学科外国文参考书才算及格;否则,仍须继续学习,直到达到上述标准才能毕业。”[86]“专科以上学校以体育正课、早操、课外运动三项为主要部分,其中,体育正课每周至少2小时,早操或课间操每天15~25分钟,课外运动每个学生每周至少3次,每次至少50分钟。”[87]另外,还规定了要重视自习、讨论、实验、读书笔记等方面的考核。“各科教学,除由教师上课讲授外,对于自习讨论与习作或实验,应同时并重;考试范围除教师讲习材料外,也应包括自习讨论及习作或实验的材料。”各科目应由教师详细规定自习书目与其它参考资料,督令学生按时阅读,并作札记;文法学院学生应研究古今名著,每科一种或数种;课间并宜举行讨论。”同时,对于学生的习作、实习报告等平时作业,教师要按时批改。“各科目须确实规定学生习作或实习次数,凡习作与实习报告应由教师按期批阅。”对于学生毕业考试,也做了一些规定,“学生毕业考试,应包括各院系四学年中重要科目,其科目种类得由备校自行规定,但须有五种以上”。
综上所述,这一时期课程评价在延续上一时期的评价制度的同时,融入了一些新的因素。首先是课程评价上,开始提出一些国家层面的要求和标准。应该说,这一尝试有利于提高课程评价的质量。其次,关注对学生的习作、实习、札记等课外学习方面的考查。体现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而不仅仅是依据几次终结性考试来评价学生。
【注释】
[1]董宝良.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2]战时高等教育问题论战的总检讨[J].教育杂志,1939(1).
[3]战时高等教育问题论战的总检讨[J].教育杂志,1939(1).
[4]战时高等教育问题论战的总检讨[J].教育杂志,1939(1).
[5]战时高等教育问题论战的总检讨[J].教育杂志,1939(1).
[6]战时高等教育问题论战的总检讨[J].教育杂志,1939(1).
[7]战时高等教育问题论战的总检讨[J].教育杂志,1939(1).
[8]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第二编)[Z].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8-9.
[9]陈立夫.告全国学生书[J].教育通讯(创刊号),1938-03-26.
[10]熊明安.中华民国教育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202.
[11]黄延复.二三十年代清华校园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6.
[12]清华周刊[J].1927-12-23(426):667-670.
[13]吴洪成,甘少杰.现代教育家梅贻琦的通才教育思想与实践[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5-62.
[14]黄延复.水木清华:二三十年代清华校园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3.
[15]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研究室.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1912—1949)[G].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46.
[16]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研究室.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1912—1949)[G].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52.
[17]刘述礼.梅贻琦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7.
[18]吴洪成.生斯长斯 吾爱吾庐——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282.
[19]梅贻琦.大学一解[C]//杨东平.大学精神.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76.
[20]梅贻琦.大学一解[C]//杨东平.大学精神.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76.
[21]梅贻琦.大学一解[C]//杨东平.大学精神.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75.
[22]梅贻琦.大学一解[C]//杨东平.大学精神.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75-76.
[23]梅贻琦.大学一解[C]//杨东平.大学精神.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76.
[24]梅贻琦.大学一解[C]//杨东平.大学精神.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76.
[25]梅贻琦.大学一解[C]//杨东平.大学精神.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76-77.
[26]梅贻琦.大学一解[C]//杨东平.大学精神.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76-77.
[27]梅贻琦.大学一解[C]//杨东平.大学精神.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68.
[28]梅贻琦.大学一解[C]//杨东平.大学精神.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69-70.
[29]梅贻琦.大学一解[C]//杨东平.大学精神.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69.
[30]梅贻琦.大学一解[C]//杨东平.大学精神.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69.
[31]梅贻琦.大学一解[C]//杨东平.大学精神.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69.
[32]封连武.梅贻琦通才教育思想论略[J].泰山学院学报,2006(1):114-117.
[33]刘保存.大学理念的传统与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06.
[34]梅贻琦.大学一解[C]//杨东平.大学精神.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79-80.
[35]梅贻琦.大学一解[C]//杨东平.大学精神.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79.
[36]熊明安.中华民国教育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193.
[37]熊明安.中华民国教育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195.
[38]熊明安.中华民国教育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195-197.
[39]熊明安.中华民国教育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198.
[40]熊明安.中国近现代教学改革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154.
[41]熊明安.中国近现代教学改革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154-155.
[42]熊明安.中国近现代教学改革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155.(www.xing528.com)
[43]熊明安.中国近现代教学改革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155.
[44]霍益萍.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49.
[45]霍益萍.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49.
[46]霍益萍.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50-251.
[47]霍益萍.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51-252.
[48]霍益萍.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52.
[49]霍益萍.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53-254.
[50]霍益萍.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54-255.
[51]霍益萍.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55.
[52]霍益萍.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55-256.
[53]霍益萍.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56.
[54]霍益萍.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57.
[55]熊明安.中国近现代教学改革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156.
[56]私立辅仁大学一览(1941)[G]//李森.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史料汇编:第13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13.
[57]私立辅仁大学一览(1941)[G]//李森.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史料汇编:第13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17.
[58]私立辅仁大学一览(1941)[G]//李森.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史料汇编:第13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19.
[59]本学程由自然科学之观点考察生物之原始及其进化。
[60]私立辅仁大学一览(1941)[G]//李森.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史料汇编:第13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43.
[61]私立辅仁大学一览(1941)[G]//李森.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史料汇编:第13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46-50.
[62]私立辅仁大学一览(1941)[G]//李森.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史料汇编:第13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103.
[63]私立辅仁大学一览(1941)[G]//李森.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史料汇编:第13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105-109.
[64]国立中山大学现状(1943)[G]//李森.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史料汇编:第44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136.
[65]国立中山大学现状(1943)[G]//李森.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史料汇编:第44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136-137.
[66]国立中山大学现状(1943)[G]//李森.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史料汇编:第44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137.
[67]国立中山大学现状(1943)[G]//李森.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史料汇编:第44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144.
[68]国立中山大学现状(1943)[G]//李森.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史料汇编:第44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144.
[69]国立中山大学现状(1943)[G]//李森.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史料汇编:第44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146.
[70]国立中山大学现状(1943)[G]//李森.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史料汇编:第44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148-149.
[71]国立中山大学现状(1943)[G]//李森.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史料汇编:第44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160.
[72]国立中山大学现状(1943)[G]//李森.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史料汇编:第44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160-161.
[73]国立浙江大学文学院概况(1947)[G]//李森.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史料汇编:第33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197。
[74]国立复旦大学一览(1947)[G]//李森.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史料汇编:第19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311.
[75]国立复旦大学一览(1947)[G]//李森.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史料汇编:第19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319.
[76]国立复旦大学一览(1947)[G]//李森.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史料汇编:第19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324.
[77]国立复旦大学一览(1947)[G]//李森.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史料汇编:第19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327.
[78]国立复旦大学一览(1947)[G]//李森.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史料汇编:第19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333.
[79]各级教育设施之目标及施教之对象(1938)[G]//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研究室.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1912—1949).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68.
[80]霍益萍.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49.
[81]霍益萍.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50-251.
[82]熊明安.中国近现代教学活动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155.
[83]国立云南大学一览(1947)[G]//李森.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史料汇编:第47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448.
[84]国立云南大学一览(1947)[G]//李森.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史料汇编:第47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450.
[85]国立云南大学一览(1947)[G]//李森.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史料汇编:第47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450.
[86]熊明安.中国近现代教学活动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155.
[87]熊明安.中国近现代教学活动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15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