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变革: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性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变革: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性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课程评价包括在教学过程中自然产生的相互评价,也包括通过某些机构专门设计而产生的有社会统一认可度的关于教与学的评价。关于通识教育课程的评价,从总体上来看各学校都有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种,主要包括平时测试、学期测试、毕业考试。光华大学对通识教育课程的评价主要有平日成绩分、月考、学期考三种,以三项平均计算其等第。凡学生旷课逾两星期者,该学程教师得不准其应学期考试。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变革: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性

作为一种“反馈—调节”手段,课程评价是自有教育以来即已产生的一种教育现象,它直接影响着教育能否向良好的方向发展,是引导课程开发、实施的重要手段。课程评价包括在教学过程中自然产生的相互评价,也包括通过某些机构专门设计而产生的有社会统一认可度的关于教与学的评价。

关于通识教育课程的评价,从总体上来看各学校都有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种,主要包括平时测试、学期测试、毕业考试。下面以光华大学为例做一分析。光华大学对通识教育课程的评价主要有平日成绩分、月考、学期考三种,以三项平均计算其等第。学生成绩依据前述三项之平均分高低分为五个等级,甲等(90~100分)、乙等(80~89分)、丙等(70~79分)、丁等(50~69分)、戊等(0~49分)。[177]学生在学期或学年终了时,成绩为甲、乙、丙等,方为及格,及格者给予相应学分。针对考核不及格的学生,也有相应规定,考核等级为丁等者,为不及格,但可以在下学年秋季开学时补考一次。四年级学生第一学期成绩列入丁等者,于第二学期春假时特予补考一次,补考不到或考后仍不及格者则须重习。列戊等者必须重习,不得补考。[178]此外,在平时考核中,也有严格要求。学生于一学期中旷课逾15时者扣1学分,若继续旷课在15小时以上者,每5小时扣1学分。凡学生旷课逾两星期者,该学程教师得不准其应学期考试。[179]当然,遇到一些特殊情况,经过相关人员和部门同意的,另当别论。例如,因病经医生证明、丧亲请假的,需经由教务长审核办理。凡学生因病旷课已逾上课时间三分之一时,所缺平时或学期试验,如经医生证明并得本校教务长之许,可准予补考。[180]另外,针对所有学生,如需毕业,则必须“修满一百五十四学分,并考试及格者,准予毕业”。[181]

可见,这一时期的通识教育课程评价制度已基本成型。针对学生学习的课程不仅有平时考核、月考,还有学期考试与毕业考试。且对于考核等级的规定、补考、旷课、请假等方面的规定都相当具体。

【注释】

[1]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200.

[2]参见《光绪朝东华录》,卷169。

[3]璩鑫主,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G].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233.

[4]王春春.中国大学通识教育探索[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

[5]璩鑫主,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G].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233.

[6]璩鑫主,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G].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289.

[7]张元济.最近三十五年之中国教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1:72.

[8]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学术分科与近代中国知识系统之创建[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1.

[9]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657-658.

[10]顾明远.教育大辞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404.

[11]李均.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研究史略[J].北京大学教育评,2004(2):99-103.

[12]李均.民国时期高等教育研究述论[J].学术研究,2004(10):108-111.

[13]田正平.中外教育交流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604-606.

[14]刘宝存.大学理念的传统与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98.

[15]许小青.郭秉文与民国教育界[J].教育学报,2014(5):67-79.

[16]田正平,等.中国教育史研究:近代分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04.

[17]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2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12.

[18]哈佛委员会.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李曼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0.

[19]张寿松.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论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1-12.

[20]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341.

[21]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341.

[22]蔡元培.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J].北京大学月刊,1919(1).

[23]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M]//杨东平.大学精神.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221-222.

[24]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3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331.

[25]蔡元培.中国现代大学观念及教育趋势[M]//杨东平.大学精神.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5-10.

[26]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3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331.

[27]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515.

[28]中国蔡元培研究会.蔡元培全集:第3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672.

[29]蔡元培.中国现代大学观念及教育趋势[M]//杨东平.大学精神.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5-10.

[30]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3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209.

[31]蔡元培.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M]//杨东平.大学精神.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223-229.

[32]中国蔡元培研究会.蔡元培全集:第3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256.

[33]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2卷[M].上海:中华书局,1984:263.

[34]高平叔.蔡元培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8.

[35]在蔡元培的表述中,既有“健全人格”之说,又有“完全人格”之说,本章视两者为同义;文中出现的不统一之表述皆以所引用原文为准。

[36]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75.

[37]蔡元培.教育独立议[M]//杨东平.大学精神.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90-91.

[38]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2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263.

[39]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2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178.

[40]李佳.近代中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70.

[41]李佳.近代中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71.

[42]蔡元培.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N].晨报副刊,1919-12-11.

[43]《礼记·中庸》。

[44]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3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211.

[45]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3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211.

[46]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3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576.

[47]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3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344.

[48]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218.

[49]储朝晖.中国大学精神的历史与省思[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105.

[50]李江源.略论蔡元培的大学制度思想[J].高教探索,2002(4):79-82.

[51]冯用军.蔡元培北大改革理念新诠释及其现代价值[J].高校教育管理,2010(6):26-31.

[52]李江源.略论蔡元培的大学制度思想[J].高教探索,2002(4):79-82.

[53]李振东.北大的校长们[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117.

[54]张亚群.郭秉文的通识教育理念及其现代价值[J].高等教育研究,2014(11):85-91.

[55]张亚群.中国近代大学通识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131.

[56]张亚群.郭秉文的通识教育理念及其现代价值[J].高等教育研究,2014(11):85-91.

[57]冒荣.至平至善,鸿声东南——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115.

[58]郭秉文.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102.

[59]郭秉文.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102.

[60]耿有权.平衡创新:郭秉文办学治校思想精髓[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142-145.

[61]张其昀.郭师秉文的办学方针[C]//郭秉文先生纪念集.台北:中华学术院,1971:1.

[62]王悦芳.郭秉文“平衡”教育发展观论析[J].江苏高教,2012(1):146-149.

[63]张大良,王运来.郭秉文“四个平衡”的大学教学思想探微[J].中国大学教学,2007(10):8-12.

[64]郭秉文.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102.

[65]郭秉文.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102.

[66]张其昀.郭师秉文的办学方针[C]//郭秉文先生纪念集.台北:中华学术院,1971:5.

[67]张大良,王运来.郭秉文“四个平衡”的大学教学思想探微[J].中国大学教学,2007(10):8-12.

[68]张其昀.郭师秉文的办学方针[C]//郭秉文先生纪念集.台北:中华学术院,1971:2.

[69]王成圣.中国哲人郭秉文先生[C]//郭秉文先生纪念集.台北:中华学术院,1971:63.

[70]朱耀祖.郭秉文先生与南高东大[C]//郭秉文先生纪念集.台北:中华学术院,1971:63.

[71]朱斐.东南大学史:第一卷[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4:131.

[72]王悦芳.郭秉文“平衡”教育发展观论析[J].江苏高教,2012(1):146-149.

[73]张大良,王运来.郭秉文“四个平衡”的大学教学思想探微[J].中国大学教学,2007(10):8-12.

[74]冒荣.至平至善 鸿声东南——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150.

[75]郭秉文.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102.

[76]张其昀.郭师秉文的办学方针[C]//郭秉文先生纪念集.台北:中华学术院,1971:3.

[77]王德滋.南京大学百年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97.

[78]朱斐.东南大学史:第一卷[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4:131.

[79]许小青.郭秉文与民国教育界[J].教育学报,2014(5):67-79.

[80]郭秉文.学校教育法[J].教育杂志,1914,6(12):1.

[81]许小青.郭秉文与民国教育界[J].教育学报,2014(5):67-79.

[82]郭秉文.代理校长郭秉文关于本校概况报告书[M]//上海财经大学校史研究室.郭秉文与上海商科大学.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111-115.

[83]张其昀.郭师秉文的办学方针[C]//郭秉文先生纪念集.台北:中华学术院,1971:4.

[84]张其昀.郭师秉文的办学方针[C]//郭秉文先生纪念集.台北:中华学术院,1971:4.

[85]朱沛莲.五十年前之南高[C]//郭秉文先生纪念集.台北:中华学术院,1971:109.

[86]张其昀.郭师秉文的办学方针[C]//郭秉文先生纪念集.台北:中华学术院,1971:4.

[87]郭秉文.代理校长郭秉文关于本校概况报告书[M]//上海财经大学校史研究室.郭秉文与上海商科大学.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111.

[88]郭秉文.代理校长郭秉文关于本校概况报告书[M]//上海财经大学校史研究室.郭秉文与上海商科大学.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111-112.

[89]郭秉文.代理校长郭秉文关于本校概况报告书[M]//上海财经大学校史研究室.郭秉文与上海商科大学.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112.(www.xing528.com)

[90]郭秉文.代理校长郭秉文关于本校概况报告书[M]//上海财经大学校史研究室.郭秉文与上海商科大学.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113.

[91]郭秉文.代理校长郭秉文关于本校概况报告书[M]//上海财经大学校史研究室.郭秉文与上海商科大学.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112-114.

[92]郭秉文.代理校长郭秉文关于本校概况报告书[M]//上海财经大学校史研究室.郭秉文与上海商科大学.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115.

[93]郭秉文.代理校长郭秉文关于本校概况报告书[M]//上海财经大学校史研究室.郭秉文与上海商科大学.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115.

[94]王运来.学术与事功平衡——郭秉文高等教育思想蠡测[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6-23.

[95]郭秉文.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93.

[96]郭秉文.中国现今教育问题之一:职业之引导[M]//上海财经大学校史研究室.郭秉文与上海商科大学.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106.

[97]郭秉文.中国现今教育问题之一:职业之引导[M]//上海财经大学校史研究室.郭秉文与上海商科大学.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107-108.

[98]郭秉文.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110.

[99]耿有权.平衡创新:郭秉文办学治校思想精髓[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142-145.

[100]耿有权.平衡创新:郭秉文办学治校思想精髓[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142-145.

[101]耿有权.平衡创新:郭秉文办学治校思想精髓[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142-145.

[102]田正平.中外教育交流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607.

[103]李佳.近代中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48.

[104]教育部公布学校系统令[G]//璩鑫主,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651-653.

[105]熊明安.中华民国教育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25-27.

[106]教育部公布大学令[G]//璩鑫主,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663.

[107]教育部公布大学令[G]//璩鑫主,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663.

[108]教育部公布大学令[G]//璩鑫主,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663.

[109]教育部公布大学令[G]//璩鑫主,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663.

[110]教育部公布修正大学令[G]//璩鑫主,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815.

[111]教育部公布大学令[G]//璩鑫主,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663.

[112]教育部公布修正大学令[G]//璩鑫主,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815.

[113]教育部公布修正大学令[G]//璩鑫主,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815.

[114]大总统颁布施行之学校系统改革案[G]//璩鑫主,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989-993.

[115]国立大学校条例[J].教育公报,1924(3):1-3.

[116]大学令[G]//潘懋元,刘海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367.

[117]王学珍,郭建荣.北京大学史料:第2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049-1051.

[118]教育部公布修正大学令[G]//璩鑫主,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815.

[119]中国蔡元培研究会.蔡元培全集:第3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672.

[120]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3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332.

[121]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3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395.

[122]冯惠敏.中国现代大学通识教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93-94.

[123]李振东.北大的校长们[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118.

[124]尚小明.抗战前北大史学系的课程变革[J].近代史研究,2006(1):115-133.

[125]王学珍,郭建荣.北京大学史料:第2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092-1093.

[126]王学珍,郭建荣.北京大学史料:第2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080-1082.

[127]王学珍,郭建荣.北京大学史料:第2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080-1082。

[128]王学珍,郭建荣.北京大学史料:第2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079.

[129]国立大学校条例[J].教育公报,1924(3):1-3.

[130]王学珍,郭建荣.北京大学史料:第2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118.

[131]王学珍,郭建荣.北京大学史料:第2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118-1119.

[132]王学珍,郭建荣.北京大学史料:第2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123.

[133]王学珍,郭建荣.北京大学史料:第2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123-1124.

[134]王学珍,郭建荣.北京大学史料:第2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125-1126.

[135]王学珍,郭建荣.北京大学史料:第2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125.

[136]清华一览(1927)[G]//李森.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史料汇编:第2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27-30.

[137]清华一览(1927)[G]//李森.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史料汇编:第2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27-30.

[138]清华一览(1927)[G]//李森.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史料汇编:第2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31-34.

[139]清华一览(1927)[G]//李森.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史料汇编:第2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31-34.

[140]清华一览(1927)[G]//李森.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史料汇编:第2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40-41.

[141]清华一览(1927)[G]//李森.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史料汇编:第2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41-45.

[142]清华一览(1927)[G]//李森.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史料汇编:第2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40-41.

[143]清华一览(1927)[G]//李森.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史料汇编:第2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67-69.

[144]光华大学章程(1926)[G]//李森.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史料汇编:第27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38.

[145]光华大学章程(1926)[G]//李森.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史料汇编:第27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39.

[146]光华大学章程(1926)[G]//李森.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史料汇编:第27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39.

[147]光华大学章程(1926)[G]//李森.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史料汇编:第27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40.

[148]光华大学章程(1926)[G]//李森.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史料汇编:第27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40.

[149]北京交通大学学科一览(1926—1927)[G]//李森.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史料汇编:第11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44-48.

[150]北京交通大学学科一览(1926—1927)[G]//李森.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史料汇编:第11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43.

[151]北京交通大学学科一览(1926—1927)[G]//李森.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史料汇编:第11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48-51.

[152]熊明安.中国近现代教学改革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152.

[153]熊明安.中国近现代教学改革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152.

[154]教育部公布大学令[G]//璩鑫主,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663.

[155]王学珍,郭建荣.北京大学史料:第2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125-1126.

[156]王学珍,郭建荣.北京大学史料:第2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125-1126.

[157]清华一览(1927)[G]//李森.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史料汇编:第2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40-41.

[158]廖哲勋.课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64.

[159]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23.

[160]石鸥.选择一种课程就是选择一种未来——关于高中多样化、选择性课程结构的几点认识[J].中国教育学刊,2003(2):4-8.

[161]丛立新.课程论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30-231.

[162]钟启泉,崔允淳,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5.

[163]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7-109.

[164]吴康宁.“课程内容”的社会学释义[J].教育评论,2000(5):20-22.

[165]张华.论课程实施的涵义与基本取向[J].外国教育资料,1999(2):28-33.

[166]张华.论课程实施的涵义与基本取向[J].外国教育资料,1999(2):28-33.

[167]叶丽新.“课程实施”的三维理解[J].现代教育论丛,2000(6):9-13.

[168]马云鹏.课程实施及其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J].课程·教材·教法,2001(9):8-13.

[169]靳玉乐.课程实施:现状、问题与展望[J].山东教育研究,2001(11):3-7.

[170]周宁之.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181.

[171]大学规程(1912)[G]//潘懋元,刘海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369.

[172]教育部公布大学令[G]//璩鑫主,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663.

[173]教育部公布大学令[G]//璩鑫主,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663.

[174]大学规程(1912)[G]//潘懋元,刘海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369.

[175]大学规程(1912)[G]//潘懋元,刘海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369.

[176]国立大学校条例[J].教育公报,1924(3):1-3.

[177]光华大学章程(1926)[G]//李森.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史料汇编:第27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48-49.

[178]光华大学章程(1926)[G]//李森.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史料汇编:第27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48-49.

[179]光华大学章程(1926)[G]//李森.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史料汇编:第27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48-49.

[180]光华大学章程(1926)[G]//李森.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史料汇编:第27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48-49.

[181]光华大学章程(1926)[G]//李森.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史料汇编:第27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3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