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是对英文“general education”的译称,也有人将其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或者“通才教育”。[8]从字面意义来看,“‘普通教育’和‘一般教育’的译法更接近‘general education’,但这种译法会让人以为存在一种与之相对应的‘特殊的、非常的教育’,‘通才教育’的译法则是针对日趋狭窄的‘专才教育’(professional education)而提出的概念,它强调培养目标应是具有广博知识和整合经验的人才,反对教育受狭隘的特定职业目标的影响和制约”[9]。实际上,“general education”是与“special education”(专业教育)相对应的概念。《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中指出:“教育广义地可被分为general和special两个部分……这两方面不能割裂或对立。”[10]也有学者认为“ special education是由学生所学知识的‘深度’组成,而general education是课程中的‘宽度’组成部分”[11]。从这点来看,“通识教育”的译法似乎比较能够体现“general education”的本意。我国台湾地区的学者最早采用“通识教育”这一译法,后逐渐被我国大陆地区的学者所引用和接受,目前这一译法已经得到学界广泛的认同。
李曼丽在其著作《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中对50种不同的关于“通识教育”的内涵的表述做了细致分析,她认为这些表述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界定“通识教育”的。第一,从通识教育的性质角度进行界定。“认为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非职业性的那部分高等教育”[12];“通识教育是对所有大学生的教育,是人人所必须接受的教育”[13];“通识教育的实质就是对自由与人文传统的继承”[14]。第二,从通识教育的目的角度进行界定。认为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养成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通识教育应该是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的高层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15]通识教育是一种朝向完整人格的建立,促成人的自我解放的教育。第三,从通识教育的内容角度进行界定。认为“通识教育是一种关于人类兴趣的所有学科的准确的、一般性的知识;通识教育是不论进入哪一个专业的学生,都必须首先接受共同课程的训练,使每一个受过大学教育的人,都兼具文化与科学的知识和思考与表达的能力”[16]。李曼丽综合了国内外学者对通识教育的各种定义后提出“通识教育就性质而言,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17]。这一表述对通识教育进行了较为全面地描述,因此,得到很多学者的认同。
杨颉在其研究中提出,对通识教育的定义应该站在目标与手段相一致的观点上。因此,他对通识教育做了如下阐释:“通识教育是一种使学生通过对知识的广博的、普遍意义的了解,形成内心统一的认识观和世界观,并通过理性和感性均衡发展,使之形成完善的人格,以适应现代社会所必需的解决问题能力、生活态度、道德和政治修养等广泛的教养要求的具体教育形式。”[18]顾明远先生在其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将通识教育界定为:“近代关于教育目的和内容的一种教育思想以及据此实施的教育。在高等教育阶段,指大学生均应接受的有关共同内容的教育。通常分属若干学科领域,提供内容宽泛的教育,与专门教育有别。”[19](www.xing528.com)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现代大学通识教育是一种通过“共同内容”来培养“完整的人”的教育,它旨在通过所有学生对“共同内容”的学习与体悟,使其在基本知识、必备能力、健全人格、价值共识等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平和标准。它具有国际性与民族性、稳定性与发展性、广博性与基础性、普遍性与价值性等特征。
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基于研究的便利与需要,研究者以顾明远先生对“通识教育”概念的阐释为基本立足点。因而,本研究中的通识教育特指除专业教育之外的旨在提升学生共同的知识、能力、修养的各种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