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连云港海域台风影响与适航水深技术

连云港海域台风影响与适航水深技术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2.3.2台风期资料直接登陆连云港海域的台风较少,近年来以2007年第13号台风“韦帕”的影响最为显著。

连云港海域台风影响与适航水深技术

2.2.1 潮汐

连云港海域的潮汐运动主要受南黄海驻波系统控制,属不规则浅海半日潮,每个潮汐日内出现两次高潮、两次低潮,且两次高潮、两次低潮的潮位分别非常接近,日潮不等现象并不显著。据有关报告的研究结果,连云港潮位特征值见表4-1。

表4-1 潮位特征值
(基于当地理论最低潮面)

2.2.2 潮流

连云港区自西大堤建成后,由原来的海峡变成环抱式港区,涨落潮流均从西侧湾口进出,潮流运动主要为往复流特性,涨潮流进入口门后,向NW向偏转,主体沿着西大堤边滩流动,落潮流与涨潮流基本相反,港内流速基本呈现湾口到湾顶逐渐减小的趋势。此外,近岸水域因产生浅水潮波变形,涨落潮历时不等,平均落潮历时大于平均涨潮历时,实测涨潮流速大于落潮流速,涨、落潮最大流速均出现在中潮位附近。

大潮全潮流速矢量图(2016年11月测量)如图4-3所示。

(1)从流速矢量图可知,各测点潮流基本为往复流特性,涨潮流进入口门后,随着港区展宽,潮流向NW向偏转,主体水流沿着航道轴线流动;落潮水流与涨潮流基本相反。

(2)从流速平面分布来看,位于口门外水域的测点流速较大,港内流速相对较弱;进入口门后,流速沿程逐渐降低,越靠近湾顶流速越小,湾底3#测点的最大流速在0.2m/s以下。(www.xing528.com)

(3)各测点潮流涨潮潮段平均流速略大于落潮潮段平均流速,口门外的D2和含沙量点平均涨潮流速为0.51~0.52m/s,平均落潮流速为0.22~0.25m/s;港内的1#~3#测点涨、落潮平均流速较小,介于0.06~0.20m/s。

(4)各测点潮流涨潮潮段最大流速略大于落潮潮段最大流速,口门外的D2和含沙量点最大涨潮流速为0.83~0.85m/s,最大落潮流速为0.50~0.55m/s;口门内的1#测点涨、落潮最大流速分别为0.59m/s、0.37m/s;港内的2#—3#测站流速较小,涨落潮最大流速在0.12~0.22m/s。

图4-3 大潮垂线平均流速矢量图

2.2.3 波浪

2.2.3.1 多年统计资料

据连云港西连岛北站1962—2003年波浪观测资料统计:多年平均H1/10波高为0.5m,全年中波高以冬季较大,5—7月为最小。该海域常浪向为NE向和E向,出现频率分别为26.4%、18.4%;强浪向为NNE向和NE向。实测最大波高为5.0m(NNE)。

2.2.3.2 台风期资料

直接登陆连云港海域的台风较少,近年来以2007年第13号台风“韦帕”(WIPHA)的影响最为显著。热带风暴“韦帕”于9月16日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9月20日7时台风中心移入江苏省连云港市以东约60km的黄海西部海面上,最大风力有8级(18米/秒)。本次台风期间在徐圩航道附近-5m等深线处最大波高4.43m此时对应的平均周期为5.52s;最大H1/3波高 2.95m;本次实测台风过程该测点全部样本的平均周期为4.07s。在徐圩航道附近-3m等深线处最大波高4.48m,此时对应的平均周期为6.93s,最大H1/3波高2.73m,实测台风过程该测点全部样本的平均周期为4.79s。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