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淤泥密度垂线分布特征和船舶实际状态的现场系统性测量,确定船舶停泊作业过程中可以作为水深使用的淤泥的最大密度值,即适泊淤泥密度值。该方法基于现场实船试验,保证了确定的适泊淤泥密度值的可靠性,适泊水深也就能够真正地被应用到港口的生产实际。
利用某船舶开展实船试验。在最高潮位前1小时,该船停靠到码头上,然后进行装、卸货作业。装、卸货作业满足两点要求:①至少在最低潮位的一段时间内,船舶能够接触到淤泥(可预先根据潮汐表和理基水深估算最低潮位时的实际水深,进而控制装、卸货速度,以保证最低潮位附近时刻船舶吃水大于实际水深。另外,本实例在最低潮位前后时刻还停止了装、卸货,以便于观测)。②要求船上货物装配基本平衡,避免船体发生过大倾斜。
开展了以下5项现场系统测量:①船舶吃水定时观测。②潮位定时观测。③船舶状态定时观测。④淤泥密度垂线分布精密测量。⑤水深测量。其中淤泥密度垂线分布精密测量和水深测量工作在船舶进港前测量完成,并修正水深到理论基面。
泊位内布设多个测点进行淤泥密度测量。测量仪器采用音叉密度计,得出淤泥密度分布曲线如图2-12所示,其中纵坐标为泥-水交界面(取1 030kg/m3)以下的泥层厚度,横坐标为各层淤泥的密度值。根据船舶吃水、潮位动态监测,以及实测水深值,计算船舶在停靠码头期间船底与泥面之间的距离,船尾底部至泥面距离的变化过程如图2-13所示。可知,在低潮时船尾已经“坐”入淤泥,入泥厚度为0.39m。考虑采用船尾附近的1#、2#、3#、4#测点的密度垂线分布曲线,分别计算各测点泥面下0.39m处对应的密度值,平均密度约为1 333kg/m3。动态监测并没有发现船舶出现任何异常,船上相关操作人员也表示一切正常。因此,可取该泊位的适泊淤泥密度值为1 333kg/m3。(www.xing528.com)
图2-12 淤泥密度垂线分布曲线
图2-13 船尾底部至泥面距离的变化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