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25]人工造化,也即文化的锻造,离不开天地(也即环境)提供的洪炉。本文讨论了生态环境这座洪炉对中华文化铸造过程曾经产生的影响,现在论及这座洪炉将给未来的中华文化提供怎样的铸造条件时,我们面对的是一个颇不轻松的问题。中国是一个人口已逾13亿,其增长势头又尚未得到根本性控制的国度,按人口计算的耕地面积仅及世界平均值的三分之一,而且耕地减少趋势还没有刹住;至于按人口计算的森林面积、淡水拥有量、主要矿物蕴藏量,都低于或大大低于世界平均值;经济及文化教育水平,也与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有相当距离。而今后中国生态环境的严峻程度将有增无减:二三十年后,人口将突破中国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报告的中国土地最高承载量15亿到16亿人口的极限[26],各种自然资源的人口平均占有量将进一步下降,人均耕地面积将低达一亩,淡水和能源供应将更趋紧张,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将与经济进展一竞雄长。因此,历史的进步总是伴随着新矛盾的产生,可谓善恶并进、苦乐同行,盲目的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一样是不足取的。任何思想家、科学家、政治家在规划中华文化的未来蓝图时,都必须正视生态环境造成的巨大制约和中国发展前景的严峻性。在人类找到新的能源和食物生产方式以前,中华民族只能追求有限度的、稳步的进展,任何企求生活质量发生戏剧化飞跃的设想,都是不切国情实际的,很可能还是适得其反的。中华民族必须像爱惜眼珠一样十分小心谨慎、兢兢业业地处理人与生态之间相当脆弱的平衡关系,持之以恒地用力保护并整治自然—社会环境,以改善文化发展的生态条件。这就需要尽可能减少决策失误和改善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其前提又在于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程度。于是,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全方位进步的任务,又从生态学角度向未来中国人提出。(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