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历史教科书》篡改历史举证及其影响

《新历史教科书》篡改历史举证及其影响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综览21世纪初日本诸种中学历史教科书,皆不同程度有淡化侵略的做法,尤以扶桑社出版的《新历史教科书》最为系统。以下对该书最有争议的部分,择其要者予以指证,以见其歪曲历史之实:关于近代日本军国主义的“圣典”《教育敕语》。日俄战争后,“日本政府认为为了日本的安全以及防卫满洲权益,有合并朝鲜的必要”;“韩国国内也有部分愿意合并的声音”。1907年日俄协定签订。

《新历史教科书》篡改历史举证及其影响

综览21世纪初日本诸种中学历史教科书,皆不同程度有淡化侵略的做法,尤以扶桑社出版的《新历史教科书》最为系统。以下对该书最有争议的部分(第4章“近代日本的建立”、第5章“世界大战与日本”),择其要者予以指证,以见其歪曲历史之实:

(1)关于近代日本军国主义的“圣典”《教育敕语》。该教科书给予正面评价:“1890年,在国会召开之前,天皇发布了《关于教育的敕语》(教育敕语)。这是训敕日本国民应具备近代国家国民应有的知识,主张孝顺父母、效忠国家等。在1945年(昭和二十年)大战结束前一直为各级学校所采用,塑造了近代日本人的人格基础。”

(2)关于1874年日本入侵台湾。该教科书称之为“台湾出兵”,声称“琉球不论在人种或语言都与日本同一源流,不过向来是半独立国,同时臣服于日本与中国”。“这次冲突反映出尚未具有近代国民国家观念的清政府,与业已具备国境概念之近代国民国家日本意识的差距,这是最早的代表性事件。”

(3)关于日本由觊觎、干涉到吞并朝鲜半岛。该教科书将朝鲜半岛称为“日本的安全保障”,指出“请看看东亚的地图,日本是稍微偏离欧亚大陆,漂浮于海上的岛国,面向日本的朝鲜半岛则像是一只从大陆伸出来的手腕。当时,朝鲜半岛若落入与日本敌对大国之手的话,就会变成攻击日本的绝佳基地,对没有腹地的岛国日本而言,要防卫是很困难的”。拥有朝鲜宗主权的是清朝,但“更可怕的大国,即为了寻找不冻港,开始将目光转移到东亚来的俄国”。因此,“日本政府认为在俄国势力达到朝鲜之前,亟须促使朝鲜与各国签订中立国条约,且为了保障朝鲜的中立,日本更必须加强军备”;“朝鲜能不受外国支配,成为拥有自卫能力的近代国家,有助于日本的安全”。问题在于,“清朝以另类的眼光看待东亚的局势……开始以日本为假想敌”,企图“削弱日本的影响力”;北洋舰队到访长崎,是为了“展现军事实力,向日本施压”,最终导致两国交战(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后,“日本政府认为为了日本的安全以及防卫满洲权益,有合并朝鲜的必要”;“韩国国内也有部分愿意合并的声音”。这不啻说,将朝鲜半岛变成日本的殖民地,是正义行为,而且是朝鲜人自己的想法!

(4)关于中日甲午战争胜败及其性质。该教科书称“战场除了在朝鲜外,还扩及南满洲,日本不论海战或陆战都获得压倒性的胜利。究其胜利的原因,包括军队的训练、纪律、新武器的装备较为优越等,但最根本原因是日本人已经培养成懂得为国家献身的‘国民’之缘故”。对于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作者视为日本之耻,将其比喻为“卧薪尝胆”,“自此日本全国上下努力充实国力,以求与俄国一战,以便雪耻”。至于这场战争的性质,该书总结道:“甲午战争是以仿效欧美锐转为近代立宪国家的日本与中华帝国之间的对决”,这完全是福泽谕吉关于中日甲午战争是“文野之战”论点的照搬。

(5)关于日俄战争。该教科书将日本的胜利称为“改变世界的日本胜利”,指出“日俄战争是关乎日本存亡的重大战争。日本因战胜,才确保了本国的安全。才跻身近代国家行列不久的有色人种国日本,打败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白人陆军帝国俄国,此一事实也带给世界上其他还被压迫、渴慕独立的民族无穷的希望”;“因日本胜利而勇气倍增的亚洲国家,兴起民族主义(爱自己的国家,强调国家利益的思想和立场)的思潮。像土耳其和印度这些遥远的国家,他们单纯地怀着对日本的敬意和共鸣”。在这里,人种优劣论(尤其是日本民族优越论)开始浮出水面。这与希特勒法西斯主义的人种论并无区别。1907年日俄协定签订。该教科书写道:“根据此协定,日本承认俄国的外蒙支配权及其在北满的势力范围;俄国则承认日本的韩国支配权以及在南满的势力范围。”两个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中国之嘴脸于斯毕现。作者不仅没有进行丝毫的批判,而且站在日本“安全”的角度予以肯定,“俄国南下的威胁,至此告一段落”。

(6)关于八国联军时期的日本。该教科书提及日本驻华公使小村寿太郎(1855—1911),强调“他在义和团事件的处理上确保了日本与列强同等的地位”。如前所述,日本是八国联军中获取最大利益的侵略者。

(7)关于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军部的崛起。该教科书以“得到人民的拥护”为名,替军部掌控国家进行政治辩解,称“军人介入政治是违反明治宪法,也是《军人敕谕》(1882年,明治天皇对军人的训示)中所告诫的。但在经济不景气、社会不安的情形下,由于无法处理中国的排日运动以及满洲权益所受到的威胁,军中便有一些中坚将校团体对政党政治极度不满,想要在政府之外独断独行。因此当军方出面干预政治,人民也逐渐对军方寄予厚望……国民对政党政治也日渐不满”。

(8)关于中国东北的所谓日本权益。该教科书写道:“由于日俄战争的胜利,日本租借满洲南部的关东洲,并从俄国继承南满铁路(满铁)的经营权”;“昭和初期,已有20万以上的日本人住在满洲。为了保护他们的安全以及关东洲和满铁的治安,有1万名的陆军部队(关东军)驻扎在此”。

(9)关于南京大屠杀,仅记述为“12月占领南京时,由于日军进攻,民众也出现了很多伤亡者,这就是南京事件”,并称“东京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审判认定,日军在1937年(昭和十二年)南京攻克战中,杀害了20多万名中国民众。但是,根据当时的资料,南京那时人口只有20万,在日军攻克南京一个月后,人口增加到25万人。除此之外,这个事件的疑点多,其争论持续至今,因为在战争中即使杀了一些人也不算是大屠杀”。(www.xing528.com)

(10)关于日本多次发动侵略战争。该教科书写道:“战争是悲剧。然而,战争难分善恶。不能说哪方是正义的,哪方是非正义的。它只是国与国之间利益摩擦的结果,当政治上解决不了的时候,作为最终手段只能发动战争。”

(11)关于“九一八事变”、日本在华北驻军和伪“满洲国”。该教科书称:“九一八事变与日本政府的政策无关,是日本陆军先遣部队关东军所发动的战争。……一些对政党政治强烈不信任,对政府弱势外交方针不满的国民却热烈地支持关东军的行动,并捐献220万元给陆军。”它将卢沟桥事变前后日本在华北的驻军称为“合法”,“日本还在北京周围部署4000人的驻屯军。这是根据义和团事件后,列强与中国所缔结条约上的权利”。至于伪“满洲国”,“满洲国以五族共和、建设王道乐土为口号,再加上日本重工业的进驻,经济逐渐成长,大量吸引包括来自中国等地人口的移入”。

(12)关于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该教科书将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称赞为“提振国民精神”之举:“日本的海军机动部队空袭美国停泊于夏威夷珍珠港的太平洋舰队,舰艇一一沉没,飞机也完全烧毁,战果辉煌。当此消息报导出来时,日本国民的精神为之一振,中日战争长期笼罩的阴霾也一扫而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一直积极培养实力的日本终于与美国对决了。”在描述日军在“大东亚战争”开始后仅100天左右,到处击败美、荷、英军之后,作者纵笔写道:“这是与数百年来受制于白人殖民统治之当地人的合作下所获得的胜利。日本这一连串的胜利,带给东南亚和印度人追求独立的梦想和勇气”;“战争初期,日军击败同盟国的军队,使长久受到欧美殖民统治的亚洲人勇气倍增”。日军成了亚洲国家谋求独立的“救世主”,“这些地区战前就有独立运动,不过日军的进驻,无疑是亚洲各国能够提早独立的关键因素之一”。又说:

日本政府把这场战争称为大东亚战争(战后由于美国禁用这个名称,所以改称太平洋战争)。日本宣称战争的目的是求日本的自卫,以及建设“大东亚共荣圈”,打破欧美国家对亚洲的控制。[3]

对于“玉碎”的日军,作者给予高度的褒扬,“大阿留申群岛硫磺岛上,仅有2000名日军守备队与2万美军相对抗,尽管弹尽粮绝,仍继续抵抗,牺牲到底。尔后日军从南太平洋经新几内亚,到中部太平洋的马里亚纳群岛等战役中,都未曾投降,一个接一个壮烈牺牲”;1944年10月,“日军展开震惊全世界的作战方式,在莱特湾海战中,‘神风特攻队’对美国海军船舰进行有组织的冲撞攻击。走投无路的日军以必死之决心,不断用飞机和潜水艇去冲撞敌舰。光是飞机,数目就超过2500架”;1945年4月,“在琉球战役中,铁血勤皇队的少年和姬百合部队的少女们都勇敢参与作战,有九万四千名普通百姓丧命,将近10万名士兵战死”。

(13)关于1943年11月日本召集的企图建立所谓“大东亚共荣圈”的大东亚会议。该教科书给予肯定的评价:“为了寻求亚洲这些地区的协助,并表示团结,1943年11月,召集这些地区的代表群聚东京,举行大东亚会议。会议上发表大东亚共同宣言,主张各国独立自主、合作发展经济、废止种族差别等,阐明日本的战争理念。这些都是为了与同盟国的大西洋宪章相对抗。”

(14)关于“战争的悲剧”。在“战争与现代的关系”专栏,作者论及“战争的悲剧”,认为“以往历史上没有一国不对没有武装的百姓加以杀害的,日本也不例外。日军在战争中所进攻的地区,对所俘虏的敌国士兵和百姓进行不当的虐待与杀害。另一方面,也有许多日本士兵和百姓牺牲。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苏联入侵满洲,抢劫及杀害日本一般的市民,而且还俘虏了约60万的日本人到西伯利亚去,令彼等从事苛刻的劳动,为此约有1成的人因而死亡。此外,美军还对日本进行无差别的轰炸,甚至投下原子弹,造成大量的死伤”;“美军自1944年(昭和十九年)秋天开始空袭日本。1945年3月,美军的B29轰炸机成群地空袭东京的江东地区,造成约10万人死亡(东京大空袭)。美军尔后更依人口的多寡,逐一轰炸全国的都市。孩童为躲避危险,都与父母分开,疏散到地方的寺庙”。不难看出,作者所强调的,不是日本作为“加害者”的罪行,而是渲染日本作为“被害者”的悲惨遭遇。至于日本军国主义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慰安妇、731细菌部队、“三光政策”等),则不着一笔。

问题的关键是,该教科书否认历史的真实性,否认“信史”的存在。西尾干二在“序言”中称,“或许很多人以为学习历史是要知道过去的事实。但是未必如此。学习历史乃是重返历史现场,了解以前的人是怎样思索人生”;“说学习历史未必是了解过去的史实,这也是因为要充分、正确地了解过去的史实是不可能的。某年某月某日发生某种事件,或某人死亡,这样的史实是可以明确掌握的,这也是在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取得共识的客观事实。然而,即使一一正确地了解这些史实,也只能说是掌握了史实记录,还不是历史。究竟为什么发生这些事件?某人的死对历史有什么样的影响呢?唯有这样的思考才可以说掌握了历史的精髓。但是如此一来,因人、因民族、因时代,而有不同的思考方式和感受,因此要明确勾勒出一个历史史实是很困难的”;“历史因民族而异是当然的。世上有多少个国家就有多少份不同历史,这是事理之常,不必大惊小怪。再者,历史因人、因时代而异,并非是恒一不变的”。言下之意,历史事实(史实)难以复原,而且复原并不重要,关键是后人的“思考方式和感受”;因为写史者所属之民族、写史者所处之时代千差万别,所以历史可以不断改写,无所谓“信史”。西尾干二又说,“所谓学习历史并不等于以今天时代的标准断定或控诉过去的不公正、不公平。过去各个时代都有它特定的善恶标准、特定的幸福观”;“请不要认为历史是有固定标准的,请不要以善恶衡量历史,也不要以今天的道德标准来审判历史。请以自由、不带成见的眼光来观察历史,从各样的观点慢慢培养对历史的认知。如此一来,你自然就能领会历史的趣味了”。[4]这番议论公然否定善恶是非的价值判断,无疑是对人类良知的践踏,是对人性原则的背叛。任凭主观意志书写历史,这样的“历史趣味”除了错谬和低劣,没有其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