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有一种习见:日本明治维新对待西学的指导思想是“和魂洋才”,并以之与中国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论相类比。《比较研究》认为,此说是一种误解。明治政府五条誓文所言“求智识于世界”,以及横井小楠(1809—1869)试图以欧美政治制度为典范,福泽谕吉(1835—1901)提出“以西洋文明为目标”,才是近代日本追求西学的纲领性理念。至于“和魂洋才”说的流行于近代日本,则是日本的文化保守派面对维新运动展开、西学广泛传播、自由民权运动高涨而作出的反弹,并非明治维新的主流文化观。澄清此一关节点,也有利于消除将清朝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对待西学指导思想相提并论的认识误区。《比较研究》指出,晚清的“中体西用”论认定中国固有的伦常名教、根本制度优越,而只有器用不及西洋,对于西方“文明的精神”还缺乏起码的认知,更谈不上要借此来推动社会变革、改变国民风气和面貌;而明治日本承认在社会总体发展水平上落后于欧美,将争取达到像欧美那样的“文明”状态作为目标,因而没有将反映西洋近代文明的西学局限于“器用”层面,而主张广泛吸收西学,并与改变日本社会的风气与面貌、进行社会变革联系起来。作者进而对比清政府与明治政府在引进和吸收西学上的不同作为,对比近代中日两国引入西学的实际效果。
《比较研究》在大量实证考察的基础上,揭示出一个基本事实:近代中日西学水平形成明显落差,而在当时,“西学水平”反映着近代文明水平,中日之西学水平的这种落差,正是中国在甲午战争遭到惨败的原因之一。此书在结尾处指出:
从中日比较的视角来审视甲午战争前中国的西学传入与吸收过程,笔者觉得很难有欢欣愉悦之情,而认为必须从中吸取历史教训。
鲁迅有言: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比较研究》作者的情怀,暗合夫子的名论。从历史中获取教训(尤其是沉重的教训),需要勇气,需要正视事实,需要从令人难堪的事实中引出理性的结论,以指示后面的进路。(www.xing528.com)
2007年11月19日撰于武昌珞珈山麓
【注释】
[1]李少军:《甲午战争前中日西学比较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