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旅行家、商人及外交官
明末清初有中国人随传教士到欧洲旅行,但极少留下纪行文字,对西学东传影响不大。最早有记录的是樊守义(1682—1753)在康熙年间随四位传教士出使罗马,写成《身见录》一书,描写欧洲政治制度、建筑、风俗等,对于中国人认识西方有一定影响,清初一些士人对利玛窦等的著作心存疑惑,读《身见录》后,观点始有转变。乾隆年间的广东商人谢清高(1765—1821)游欧后所著《海录》(1820),记述欧洲的贸易、工艺、人民生活及世界地理,有助国人认识西洋。
鸦片战争以后,自行出洋的中国人渐多,1840年代商人林鍼(1824—?)的《西海纪游草》(1867),记述其欧洲及美国的旅游。思想家王韬(1828—1897)在1867年出游欧洲,1870年出版《法国志略》《普法战纪》二书,对中日两国认识西欧颇有影响。商人李圭1876年至美国参与博览会,写下《环游地球新录》一书,成为中国首位环游地球一周的记述者,并对美国的学术科技的发展有所介绍。
而清政府1866年派官员斌椿等人考察欧洲12个国家,著有《乘槎笔记》;1868年至1870由志刚首次正式出使欧洲及美国,著有《初使泰西记》。此外,早年同斌椿考察的同文馆学生张德彝,之后多次出游欧洲,著有《航海述奇》共七部,对欧洲社会学术文化的描写更加深入。
光绪年间始设驻外公使之后,有更多官员和士子出使欧美、日本并撰写游记,且由于公使较一般旅行者停留较久,因此对西方思想文化的了解能更加深入,其中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郭嵩焘、刘锡鸿、黎庶昌、曾纪泽、徐建寅、薛福成、黄遵宪等人,皆有游记、日记乃至专著面世,介绍外域文化而对国人产生重大影响。
岳麓书社于20世纪80年代出版钟叔河主编的《走向世界丛书》,收入清末中国人访问西方的载记。(www.xing528.com)
2.留学生
近代中国的留洋学生起自于鸦片战争之后,早期的留学生,多为港、澳地区教会学校的学生,1850年至美国耶鲁大学读书的容闳(1828—1912),1848年至英国爱丁堡大学的黄宽等,即为早期留学生的代表之一。容闳有《西学东渐记》一书述其留学生涯。容闳回国后,奔走于曾国藩、李鸿章、丁日昌等洋务大吏间,力促派遣留学生,1872年清政府选派第一批留美幼童,次年并有第二批,他们在美国的中学毕业后,主要以西方的军事、工业技术等专业为主,虽然在1881年被改变政策的清政府召回,但他们对于西学的传入有所贡献,也影响往后的留学生的留洋,他们之中最著名的包括詹天佑、唐绍仪等。
1875年开始,福建船厂及北洋水师学堂的学生也陆续被派至欧洲各国学习,对于晚清海军建设有所贡献,北洋舰队各军舰指挥官多为留学英国者,而留英的卓异者严复,更以西学译介名世。
甲午战争之后,本着“取法强敌”的宗旨,兴起了留日热潮,官方资助及民间自行前往的留日学生共计数万,以日本为中介,学习西学。费正清编《剑桥晚清史》指出,清末民初的留日潮是人类史上规模空前的留学生运动。此外,1900年以后,美国归还部分庚子赔款作为留美经费,使留美的留学生人数增加。留学法国则在“一战”结束之际,由李石曾、蔡元培等人发起勤工俭学运动,使许多人得以留法。上述各批留学生直接接触到西方社会及文化,加快了西学传入中国的步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