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胡文化结合的积极效应

汉胡文化结合的积极效应

更新时间:2025-01-15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互关系,对中原王朝和周边诸族而言,都是“开放”的重要内容。世所乐道的“汉唐雄风”,成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而汉胡交融,形成文化上的“杂交优势”,则是这两个阳刚豪迈的朝代赖以生发的丰厚土壤。如果说,李世民是兼备胡人豪强性格的汉族皇帝,玄烨则是汲纳汉族文化成果的满族皇帝,都是汉胡文化交融互摄的产物,在他们主政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呈现辉煌,正表明汉胡文化结合的积极效应。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互关系,对中原王朝和周边诸族而言,都是“开放”的重要内容。关于这种交互关系,以往人们多注意到战争、冲突的一面,注意到游牧人对农耕文明的严重破坏,而忽略文化互补的一面,其实,文化互补正是异质文化间双向互动的良性结果,而战争、冲突本身也是导致文化互补的一种激烈形态。

游牧人虽然整个社会发展水平处于较低层次,但他们也有两个明显优势:其一,孔武善战,骑射为其绝技;其二,流徙能力强,成为异域远方文化间的传播载体。中原农耕人可以学习游牧人的骑射技术,吸收游牧人从远方带来的异质文化,并以粗犷强悍的游牧文明充作农耕文明的“复壮剂”和“补强剂”。

战国时秦学习西戎“击技”,楚汲取苗蛮、越族文化,赵“变俗胡服,习骑射”[1];汉朝和唐朝建立强大骑兵,跨大漠而战,实际上是学习了匈奴、突厥的特长方得以成功的。

汉朝开辟丝绸之路,广采博取中亚、西亚文化成果;唐代承魏晋南北朝汉胡文化融合之势,增添新的生命活力,以一个“大有胡气”(鲁迅语)的中原王朝,展现出外拓英姿。世所乐道的“汉唐雄风”,成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而汉胡交融,形成文化上的“杂交优势”,则是这两个阳刚豪迈的朝代赖以生发的丰厚土壤。此外,如契丹在战胜回纥时得到西瓜,契丹又把西瓜种植法传给中原汉人[2],宋代仿效回回炮,并加以改进推广[3],都是农耕人从游牧人获得文明成果的事例。

至于游牧人学习农耕人的先进文化,促使自身的社会形态发生历史性飞跃,更是史不绝例。其间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以征服者身份进入农耕区的游牧人在高势位的农耕文明的氛围中,“为被征服者所同化”[4]。内迁的鲜卑人、北魏孝文帝拓拔宏推行的以三长制、均田制为基本内容的汉化改革,使北魏社会迅速发展。蒙古人入主中原建立元朝,渐次皈依汉文化,元世祖忽必烈将首都从游牧区迁至农耕区的大都(即北京),便是归化农耕文明的决定性步骤。后金首领努尔哈赤“好看三国、水浒二传”[5],令人把三国译成女真文字,发给部下阅览,故其用兵谋略颇得《三国演义》之妙。皇太极在更高层次上以汉文化为师,明确宣称“满汉之人,均属一体”[6]。这些游牧民族的卓越领袖对农耕文明开放的心态和政策,无疑推动了社会进步。

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庞大一统帝国,以元朝和清朝为盛,特别是元朝及蒙古汗国,将亚欧大陆的大部分置于一个政权的控制之下,有史以来第一次使亚欧大陆的交通畅行无阻。元蒙建立起完整的驿站系统,从元大都或中国其他城市到中亚、西亚、东欧都有驿道相通。当时的和林(窝阔台汗建都处,在今蒙古鄂尔浑河上游东岸哈尔和林)有畏兀儿人、回回人、波斯人、匈牙利人、弗来曼人、俄罗斯人、英国人、法国人;忽必烈定都大都后,大都聚集了来自亚、欧各地的贵胄、官吏、传教士、天文学家、阴阳家、建筑师、医生、工程技术人员,以及乐师、美工和舞蹈家,形成一种中西文化交会的格局。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与其父、叔的东方之行,也只有在元帝国打通亚洲欧洲的重重壁垒以后方能完成。

较之元朝,清朝更实现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贵族与汉族地主阶级的联合统治,将满汉文化融合起来。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上两位最杰出的皇帝,均与少数民族有关,一为唐太宗李世民,是汉族与鲜卑族的混血儿;一为清圣祖玄烨(康熙),是满族人。如果说,李世民是兼备胡人豪强性格的汉族皇帝,玄烨则是汲纳汉族文化成果的满族皇帝,都是汉胡文化交融互摄的产物,在他们主政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呈现辉煌,正表明汉胡文化结合的积极效应。

【注释】
(www.xing528.com)

[1]《史记·匈奴传》。

[2]参见洪皓:《松漠纪闻》下。

[3]参见《宋史·兵志》。

[4]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99页。

[5]黄道周:《博物典汇·四夷附奴酋》卷二十。

[6]《清太宗实录》卷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