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文化近代转型管窥:从原始封闭走出的艰难历程

中国文化近代转型管窥:从原始封闭走出的艰难历程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开放”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在历史中形成、在历史中发展的过程。原始社会生产水平低下,人们少有剩余产品可供交换;同时,个人意识尚未觉醒,人际间的联系是胞族间的偶尔交往,人们被禁锢在血缘团体的狭小空间,处于一种“原始封闭”状态。夏、商、西周人们的活动空间较之原始封闭的氏族公社时期已不可同日而语,王者更有“无此疆尔界”的襟怀。中华先民一步一步从“原始封闭”走出,但步履艰难。

中国文化近代转型管窥:从原始封闭走出的艰难历程

“开放”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在历史中形成、在历史中发展的过程。文化开放的程度,就总体而言,是由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方式类型决定的,因此可以说,文化纵向发展的程度和性质制约着横向交流,也即开放的规模和内容。

原始社会生产水平低下,人们少有剩余产品可供交换;同时,个人意识尚未觉醒,人际间的联系是胞族间的偶尔交往(如族间战争),人们被禁锢在血缘团体的狭小空间,处于一种“原始封闭”状态。

进入父系氏族制时代,农业畜牧业手工业水平提高,略有剩余产品(如牲畜、陶器),交换便应运而生,此即所谓“神农氏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1]。到部落联盟时代(传说中的炎黄时代),人们“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2],部落及部落联盟间开始具备彼此交往的要求和手段,但其规模还十分有限。

以文字的发明及使用、金属工具的发明及使用、城市的建立为标志,人类越过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跨进文明的门槛。在中国,这一转折发端于夏代,完成于商代。从大禹“以铜为兵”[3]“铸九鼎”[4]之类传说看,又参之以河南二里头夏文化遗址发观的各类青铜器和铸铜作坊遗迹,可以认为夏朝已进入青铜时代;而在夏文化遗址发现的陶器刻画符号可以视为早期文字,不过,成熟的、已被系统破译的古文字是殷墟甲骨文。夏、商两代作为初期文明时代,借助使用金属工具创造的物质财富,又利用文字的信息传递功能,使文化横向传播的力度有所增强,据古本《竹书纪年》载,夏王后相曾征伐淮夷、畎夷、风夷、黄夷,又有“于夷来宾”;少康即位,“方夷来宾”;后芒即位,“九夷来御”。这都表明,中心区在黄河下游的夏人与东方诸族既相斗争,又礼尚往来;至晚夏,夏人西迁至黄河中游,与戎狄往还。灭夏据中原的商人,过着游农生活,屡屡迁徙,与各方国礼聘往还,所谓:“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四海来假。”[5](国都附近有千里,乃是人民聚居地。开始又有四海区,四海小国前来朝贺。)

起于今陕西泾水、渭水流域的周人,久与戎狄交往,剽悍刚劲,灭殷以后,统一中原,拓植东土。周公祭祀周始祖后稷的颂诗说:

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丕烝民,莫匪尔极。贻我来牟,帝命率育。无此疆尔界,陈常于时夏。[6]

(大有文德是后稷,功德能和那天齐。种粮养活众百姓,无非是你有德行。留给我们好麦种,天命用来养民众。你疆我界莫要划,布陈农政于中夏。)

显示了一种将农耕文化广布中夏的阔大气概。周初大封建以后,周天子则通过封禅四岳,遍巡天下,达到与诸方国沟通的目的,所谓“于皇时周,陟其高山”;“敷天之下,裒时之对,时周之命”[7](真美啊,我周邦,封禅四岳把山上;普天之下去巡遍,山川众神都配享,是周受命而为王)。

夏、商、西周人们的活动空间较之原始封闭的氏族公社时期已不可同日而语,王者更有“无此疆尔界”的襟怀。这与当时社会交往的物质手段的改善有关系,如夏代设立制车职官,史载,奚仲“居薛,以为夏车正”[8]。生活于晚周的孔子仍津津乐道“乘殷之辂”[9],则指殷商流传下来的车辆,而驾车成为周代学校教育的科目,足见物资及人员流动被重视的程度。

与社会开放有干系的又一情形是,商代已兴起一批不事农耕、专务买卖,又并非为了满足自己的直接消费,却因谋利而不辞辛劳地从事交换活动的商人阶层[10]。至西周,商业被列为王官“九职”之一[11],形成“工商食官”[12]格局,地区间的土特产交流随之发展,《诗经》所载“元龟象齿,大赂南金”[13]“金道锡行”,便是指南方以大龟、象牙、铜、锡与北方交易或入贡。私人商业在此间也应运而兴,国家则采取一些方便行商的措施,“门闾毋闭,关市毋索”[14],同时,国家又从国防安全出发,对行商等流动人口“执禁以讥,禁异服,识异言”[15],对人员流动抱有很高的警惕。同时,此际除商贾等少数人,以农民为主体的民众还封闭在村社内,过着“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16]的生活。

中华先民一步一步从“原始封闭”走出,但步履艰难。

【注释】

[1]《易·系辞下》。

[2]《易·系辞》《世本》《拾遗记》《淮南子·泛论训》多有此类记载。

[3]《越绝书·记宝剑》。(www.xing528.com)

[4]《左传·宣公三年》。

[5]《诗·商颂·玄鸟》。

[6]《诗·商颂·思文》。

[7]《诗·商颂·般》。

[8]《世本》。

[9]《论语·卫灵公》。

[10]《易·无妄》对商人的描述是:“不耕获,不菑畲,则利有攸往。”

[11]《周礼·天官·冢宰》。

[12]《国语·晋语四》。

[13]《诗·鲁颂·泮水》。

[14]《礼记·月令》。

[15]《礼记·王制》。

[16]《老子》第八十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