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文化近代转型管窥:共和宪政新篇章的开启

中国文化近代转型管窥:共和宪政新篇章的开启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推翻专制帝制互为表里,辛亥首义的另一空前的历史业绩,是建立民主共和政体。与君主制相对,采用这种政体的国家称共和国。然而,辛亥首义应该说是中国人追寻共和宪政的第一个高潮。《少年中国》晨报等报刊,当年正为共和宪政作热情鼓吹。开创共和宪政的建设精神不朽!

中国文化近代转型管窥:共和宪政新篇章的开启

与推翻专制帝制互为表里,辛亥首义的另一空前的历史业绩,是建立民主共和政体。“共和”,在中国古典的本义为“共同协和行政”,近代中国与日本学人用“共和”或“公和”翻译西洋的民主立宪政体(republicanism)。这种政体的基本形态是: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与君主制相对,采用这种政体的国家称共和国。“共和”的英文republic一词来源于拉丁文res publica,意即公共事务。

共和宪政与君主立宪同为近代民主政体的两种并列形态,但由于戊戌变法夭折和清末仿行立宪的虚假,表明君主立宪难以在中国实行,共和制成为先进中国人的选择。早在1897年,孙中山先生在《与宫崎寅藏平山周的谈话》中,用汉文宣示自己的政治精神是“执共和主义”,他还批驳那种“共和政体不适支那之野蛮国”的论调。20世纪初,邹容的《革命军》更高唤“中华共和国万岁”口号。至辛亥首义,革命民主派在观念形态上介绍并倡导民主共和,已历十余年,而践履共和制,使之成为一个鲜活的事实,则开端于辛亥首义,湖北军政府建立、《鄂州约法》制定,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便是其显著标志。

中国革命民主派坚守共和主义,并强调共和主义乃是继承中国传统精义与借鉴西方近代政体的结合,孙中山先生说:“共和者,我国治世之神髓,先哲之遗业也。我国民之论古者,莫不仰慕三代之治。不知三代之治,岂能得共和之神髓而行之者也。”

辛亥首义及湖北军政府建立,尤其是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缔造,是“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的实践。尽管“共和”的真实实现,在中国要经历一个起伏跌宕的艰难过程。“共和”的“公”(共和政体是公平、公正政体)、“共”(国权是公民共有事业)、“和”(以和平方式参与政事)三义为国人认识并付诸实施,决非一蹴而就。然而,辛亥首义应该说是中国人追寻共和宪政的第一个高潮。湖北军政府用人“公举”、政事“众议”,《鄂州约法》将主权在民的精义反映在具体的律法条文中,皆体现一种初级的共和精神;军政府宣布废除苛捐杂税、实行司法独立、倡导工商业发展,则显示了共和宪政的进步性与人民性。《少年中国》晨报等报刊,当年正为共和宪政作热情鼓吹。

辛亥革命的一大贡献在于,将共和国的理论与实践(包括其种种不完善的状态)呈现给中国人民,中国人民也从此认定共和制为正统。尽管共和制的内容有待充实与提升,然其前程无疑是光明壮丽的。

《孙中山与〈少年中国〉》一书提供了丰赡的材料,呈现辛亥革命在“革故”(推翻专制帝制)与“鼎新”(创建民主共和)两方面的卓异贡献。阅览是书,愈益体会到辛亥革命精神不朽——(www.xing528.com)

推翻专制帝制的革命精神不朽!

开创共和宪政的建设精神不朽!

2011年9月2日撰于辛亥首义之区武昌

【注释】

[1]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