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文明向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转化,又称“第二次现代化”。在全球化趋势下,发达国家正在经历的这一转化,也提上发展中国家的日程。中国不必重走原初工业化的老路,而可直接采纳信息化时代的成果,取得“后发优势”。而制度层面、观念层面因袭的弊端,也潜伏着“后发劣势”。与此同时,生态危机、信仰危机等后工业时代的问题也呈现在当今中国面前,亟待我们解决。在第一次现代化尚未完成之际,又身历第二次现代化大潮,是改革开放三十余年及今后几十年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大特色。2005年中国的第二次现代化指数为40%,世界排名第51位,较之发达国家,如瑞典的105%、美国的109%、日本的102%还有很大差距。[11]两次现代化叠加,决定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复杂性。改革开放30年在完成第一次现代化任务的同时,也愈益深刻地接触到第二次现代化诸课题,而此一使命的展开可谓方兴未艾。可持续发展及生态问题的提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追求,“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倡言,都是向后工业文明转换的产物。
总之,三十余年来传统文化现代转型,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古今转换,其面对的,不仅仅是古典意义的近代化(工业化),还是上述三个层面的转型的集合,这就意味着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较之单一的工业化时代更为复杂与深刻。例如,考察中华元典精神的现代转换,不仅要看到它们是构造近代思想的重要资源(如发掘民主精神、科学精神),还要开掘它们所具有的深远的后现代意义。肯定中国现代化的“后发外生性”,不可忽略的另一个基本点是:非欧地区的近代化并不是西方文明的简单搬迁,非欧地区的固有文化形态没有排除在近代化进程之外,而是深深楔入这一过程之中,并与外来的西方文化发生复杂的化合反应。这便要求我们,研究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生成与发展,不能限于讨论西方近代思想如何输入中国,更要考究在古今中西大交会的历史条件下,中西思想如何从相互冲突走向彼此涵化,中国传统文化如何经历烈火洗礼,实现凤凰涅槃。因此,讨论传统文化的近代转型,必须超越西方中心论和中华中心论,从世界近代化进程的大视角,观照中学与西学在近代文明的背景下发生的深刻互动。
正确估量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还必须克服直线进步史观带来的蔽障。统观人类文化的进程便会发现,文化的演化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在一个螺旋圈层内部,作为终结的第三阶段(“合”)综合着前两个阶段(“正题”与“反题”),履行着在新的更富有内容的统一中扬弃其片面性的功能。宗教改革对希伯来元典的重演,唐宋古文运动在文体上对先秦两汉的复归、思想上对原始儒学的复归,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对先秦的复归和对三代之制的崇仰,均为例证,而中国近代思想家对元典精神则进行了又一次复归,更为显例。今日的思想界在现代文明基础上,在全球化的时代条件下,正对元典精神酝酿着新的创造性复归。这是我们考察传统思想现代转化时应予关注的一个方面。
(本文系《中国文化创新蓝皮书》序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注释】
[1]段玉裁:《广雅疏证序》。
[2]《商君书·开塞》。
[4]参见方鹏《矫亭存稿·风俗》、归有光《贞女论》、毛奇龄《禁室女守志殉死文》、俞正燮《贞女说》,戴震(1723—1777)对“以理杀人”的深沉谴责。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卷上称:“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故程朱所谓之“理”,“其祸甚于申韩如是也!”(www.xing528.com)
[5][法]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三联书店1993年版,第326—330页。
[6][法]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三联书店1993年版,第326—330页。
[7][法]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三联书店1993年版,第326—330页。
[8]陈寅恪:《寒柳堂集》附《寅恪先生诗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7页。
[9]鲁迅:《热风·五十四》,《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44页。
[10]参见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编:《中国现代化报告2008》,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69页。
[11]参见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编:《中国现代化报告2008》,第27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