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卫人称皮影为“牛皮灯影娃子”。
明清时期中卫地区就有皮影。唱皮影戏的把式不仅会演、会唱,且能制作皮影。皮影制作特别讲究,选用4—6岁的母牛,并且是没有干过重活的牛的牛皮,这样的牛皮皮质最好。制作一个皮影人物,一般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种、镂刻、敷彩、发汗、熨平、合成等基本步骤。经过以下几道工序:一是“泡醒”。将牛皮用芒硝加水脱毛浆净,在水中浸泡数日后捞出,此时牛皮膨胀,厚可达1厘米。二是刮净。需要用刀刮去脱毛、浸泡后牛皮上仍残存的肉屑、细毛。三是绷皮。用木椽4根将牛皮四面撑开绷紧,置阴凉通风处风干。四是做样。按所需图样的大小裁开牛皮,刀凿并用,雕刻出图样剪影,人物之头、手、腿等部位要分别雕刻,再用线在关节处连缀以便于表演。五是出汗。在温炕上铺白纸数层,将皮影置于纸上,其上再盖白纸,然后捂盖棉被,以此加温蒸去皮上吸入的水分。此时皮影色泽晶莹,几可透明。六是彩绘。用不同的油彩在皮影各部分填色。最后在皮影的表面涂上一层桐油或清漆。
皮影在制作手法上,常常通过相貌俊丑的刻画来表现善恶忠奸人物,“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与之丑貌”,类似京剧中的脸谱。制作时,精工细刻,生活用具、刀马人物等造型生动优美,尤其是人物造型刻剪得更为精细,生动灵巧,立体感强,突出人物个性。人物造型以传统的戏剧人物为主,分生、旦、净、丑等类型,其中生的造型有老生、小生、胡生;旦的造型有老旦、小旦、刀马旦;净的造型有火净、黑头、三花脸;丑的造型有丑旦、丑角等。(www.xing528.com)
中卫地区制作皮影较有影响的是严开山,1936年出生,是沙坡头区宣和镇何营村农民。他从小继承父辈的皮影制作技艺和表演技艺,在中卫境内及周边地区有很大的影响力。2013年,被认定为中卫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后起之秀吕天才,酷爱皮影,半路学艺,师成后继承传统皮影制作,制作的皮影按人物的不同身份和个性,设计和画出不同人物形象,如武生饰武生巾,将军饰扎巾,元帅戴冲天盔,丞相穿相貂,文官着板吉,男子按年龄分无须、短须和三髯等。他的人物创作,体现在脸部设计、突出个性,服饰强调共性,将传统艺术的审美价值和现代艺术完美结合,制作出许多皮影人物和皮影作品,深受业界的欢迎。
皮影制作这一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继承和发扬,使中卫工艺美术文化熠熠生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