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卫因黄河天堑,形成黄河南、北两岸,并由此形成了许多有名的码头。古时,为解决过河问题,祖先发明创造了羊皮筏子,又叫排子,而后又打造了渡河工具——木船。
中卫木船多用于黄河南、北两岸人民渡河,或者顺河行驶长途贩运货物,特别是到兰州、包头的河运,通过木船贩盐、贩煤、贩瓷器、淘金等,曾经摆渡了当地人艰难的岁月和困苦的生活。
据有关历史资料记载,宁夏最早使用大型木船是在薄骨律镇(北魏重要军镇之一,今吴忠市西南)。当时的镇将名叫刁雍,他打算用水运方式将河西屯谷运到今内蒙古五原西北。他先用皮筏子试验,觉得速度快,成本低,粮食损耗小,但是运量太少。于是他从南方调来木匠造木船200艘,每艘可载粮260吨,终于在夏秋两季将50万石粮食全部运完。后来地方官员纷纷效法刁雍,从南方请木工打造大小木船,使甘肃、宁夏有了木船运输。关于具体造船地点,史载:“刁公造船的牵屯山河水之次”。即中卫宣和堡陆家桥以东,到中宁清水河口之间的黄河南岸。
因此,中卫木匠打船的手艺从北魏时期就有,世代流传。木船制作工艺复杂,需要具有较高技术的匠人才能打造。中卫靠河近渡的一些木匠一般都会打船修船。打船最为有名的是砖塔村的许金贵,他是中卫一带出了名的大木匠,脑子灵活、勤快、记性好,打木船、打渡槽,凡是木工活没有一样能难住他。在他的主持下,徒弟和其他木匠经常为沿河村渡打木船、修木船。木船制作多以柳木为主要材料,辅以铁钉、麻丝、石灰、桐油等,造船工序分为选料、备料、断料、配料、破板、分板、拼板、投船(组装)、下水打麻等。整艘船一般由船舱、船尾、顺风梁等构件组成,均采用手工制作,工序繁杂,制作过程中没有图纸,全凭打船师傅的眼光和经验。打船所用的木材、帆、桅都很有讲究,完全靠心算,造出来的木船的载重误差不超出10%。一艘大船需要10多个木工花费近一个多月时间才能打造完成。
柳木船见水柔韧性好,水泡不朽。打船先造龙骨,用榫卯燕尾槽和船钉联结,船钉用直径8—12毫米的铁棍,锻打成宽150毫米、钉脚高70毫米出尖,类似巨型的订书针。龙骨打成,依龙骨出挑肋板,其次从船底拼贴船帮,每块板要拨棱台,然后用硬杂木燕尾楔(八字形)扣拉,再用船钉加固,载石下水试漏,胀木泡水校形精找吃水线平衡,以上工序完成,测试合格,再铺船板。(www.xing528.com)
据莫家楼村王学义(木工)回忆:过去生产队造船修船都派木匠干活。俗语说:“弯木头直木匠。”打船的木料都采自整棵柳树,树身弯曲,木匠大师傅要在弯曲的圆木上计算好尺寸,因当时没有电动工具,木匠很辛苦。尤其开板拉大锯破料时,把要开板的大料用墨斗弹好线,用麻绳悬空40厘米分上下两道固定在施工现场的木桩或树干上。料大时,匠人需站在高凳上拉锯,料短时可以坐下拉锯。当锯至绑绳,锯不动时,松绑绳并上移,为防止绳子拉力板料夹锯,需在锯缝中打入木楔撑开。根据材料的形状,用墨斗弹好墨线平放于地上,然后支起半腿高的木架放上木头,两个人面对面坐在地上掌一大锯,开始从木头一端锯起,两个人的身子一前一后,来回扯锯,回锯时讲究锯条抬起让对方锯齿吃木,这是拉大锯的要领。扯锯时,俩人还要一边拉锯一边挪动屁股,利用身体重力一仰一俯可省大力。木板破好以后,师傅再把边缘不平整的木板,凹凸互套,接缝合严,固定在事先做好的木船的龙骨架上,等打好船头、船帮、船尾、船底,待船体完工后,下水试水,用湿布条塞严缝隙防止渗水。
中卫木匠打造的木船,船身一般长20米左右,宽5—6米,船头高2米,中腰1.5米,结构合理,浮水力强,坚固耐用,操作简便。还有打小木船的,木船长5—6米、宽2—3米,这种小船来去自如,进行农耕时,便于操作。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卫木船彻底消失,会打造木船的师傅逐渐离世,留下的只是那份浓浓的乡情和回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