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卫一带古为游牧区,盛产羊毛、驼毛和牛毛,在纺织业不发达的时期,就诞生了毛毛匠行当。因他们一年四季与羊毛、驼毛、牛毛打交道,弹毛绒、捻毛线、织毛口袋,浑身粘着毛,所以被称为毛毛匠。
毛毛匠为流动工匠,哪里有活儿就往哪里赶;或哪户人家做活,就上人家去做活。他们通常一行三人,肩扛弹毛弓,背背绞线车,走乡串,四处奔走,到处招揽“毛活计”。毛毛匠的“毛活计”主要是织毛口袋和毛褡裢,织造原料基本上是以山羊毛为主。主家把积攒下的羊毛交给毛毛匠后,毛毛匠就忙乎起来,先支起弹毛弓,捂上口鼻,轮番勾动弓弦弹毛,待所有羊毛都弹蓬松后,紧接着捻毛线。捻毛线要在宽敞地方作业,负责绞线的毛毛匠将绞线车安置好,就坐在车旁转动起绞车来;另两个毛毛匠就将羊毛捻作线头儿,接在绞线车上,然后左肩挎着羊毛团,边倒退,边双手抽动羊毛,在绞车转动牵引的作用下,抽出的羊毛即刻就被拧成松紧适度的毛线。两个毛毛匠同步作业,一次可同时抽拧出四根毛线来。绞拧毛线,三个毛毛匠必须配合默契,绞车快慢与抽毛缓疾,必须高度一致,如若绞车速度太快,而抽毛太慢,毛线就会被拧断;倘使抽毛过快,绞车转动过慢,毛线也会因太过松懈而中断。拧捻毛线是单调、机械的活计,负责抽毛的毛毛匠害怕干活中打瞌睡,就边抽羊毛边唱曲:“人在外头,心呀么心在家,家里边丢下一朵牡丹呀么牡丹花。有心我回家把呀么把妹妹拉,刮野鬼的哥哥啊,我也不知道活儿,啥时候能干罢……”“男人没娶上个好呀么好婆姨,倒不如你上后山上拉呀么拉骆驼……”
所有羊毛都捻成毛线后,毛毛匠坐在院子里或空场子上,将毛线分理成经线与纬线,拉动钝口砍线长刀,不紧不慢地织起羊毛片子来。织好的毛片用毛线缝接在一起,毛口袋或者毛褡裢就算织成了,可用来装粮食和装东西。(www.xing528.com)
用毛口袋和毛褡链驮东西,既方便又安全实惠,是那个时代的主要农具,差不多家家户户都有毛口袋或者毛褡裢。20世纪80年代,毛口袋和毛褡裢淡出了人们的生活,毛毛匠行也逐渐消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