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中卫一带农村普遍使用石磨磨面、碾子碾米、磙子打场和压地。这些石磨、石碾、石磙都是由当地石匠加工和锻刻的。中卫的石匠主要是在南山、北山采集石料,用锤子、錾子将石料加工成各种石头产品。当时,加工最多的是石磨、石碾。在制作石磨时,锻刻的上下磨扇齿轮必须一致,相互吻合。中间有轴,上下扇都要从中心木柱向圆周呈伞状辐射出齿子。上扇一大一小两个磨眼。磨麦子时,塞住大眼,留下小眼,上磨盘添麦子。上扇边端有两个眼,用绳子挽两个绳套,套磨时将磨棍穿在绳套里,以备驴拉上磨扇或者人推磨扇使用。麦子随着上磨扇的旋转经小眼进入上下磨扇中间,在上下磨扇齿子的咬合下,麦子被碾碎,逐渐转到磨扇的边沿,落在磨盘上,然后收起用筛子筛去面粉留下麸子,麸子再添再磨。磨麸子时,把磨的大眼放开、小眼堵住,反复磨五六遍,将面粉磨干净后停磨。
一盘磨一般使用一年半载就要锻一次。否则不仅磨速慢,而且磨的面又黑又不筋道。磨速快不快,取决于上下磨扇的齿子,齿子磨秃了,就要请石匠锻磨。石匠锻磨时,一手握錾子,一手拿锤子敲錾子把,錾子在一个磨齿槽中一錾一錾往前移,把磨齿子从里到外锻刻好,再换另一个齿槽,等把所有齿槽都錾过来,再锻另一扇磨的齿槽,两扇磨都锻好,把齿槽中的石渣打扫干净,磨就算锻好了。石匠不仅煅磨,还煅碾米用的碾子、打场用的磙子。石匠锻碾子就舒展多了,屁股往碾盘上一坐,屁股下垫块垫子,双手抱锤,叮叮当当在碾盘上锻。锻碾子讲究碾盘从里向外有一定的坡度。这样碾米时碾熟的稻谷就会向外流淌。一般碾子、碾轱辘、碾盘都是用较大且坚硬的石头加工制成的。碾盘、碾轱辘、磙子用的时间长,齿子秃了也需要像锻磨那样去錾去锻。碾盘、磙子石质比较坚硬耐磨。碾坊里,与碾子相配套的设施还有风车、大木槽,主要用于碾米筛糠和接米用。
“石头层层不见山,道路弯弯走不完。雷声隆隆不下雨,雪花纷纷不觉寒。”这是用石磨磨面的场面。而磨豆腐就是另一番景象,“雷声隆隆下大雨,白水哗哗流不尽”。
过去,在农村就是用这种石磨磨面、磨豆腐,石碾子碾米,石磙子打场,石匠锻刻,技法跨越了千年,到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石磨才被磨面机、脱粒机代替。石匠也淡出人们的视线。(www.xing528.com)
但是中卫地区还有许多寺庙石像的雕刻、流传千古的碑文、古典石桥的建筑,都出自当地石匠之手的精品杰作,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石文化遗产。
正是“铁锤錾子响叮当,纵横交错在心房。上下磨扇藏乾坤,日月轮回岁月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