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卫记忆:四月祭河神,河神庙会与黄河文化盛事

中卫记忆:四月祭河神,河神庙会与黄河文化盛事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祭河神的风俗始于汉代,兴于元代。中卫民间“祭河神”由来已久,与黄河流经和中卫人信佛好道有关。“官桥新水”在乾隆年间是中卫的十二胜景之一,因此祭河神活动,成为中卫地区黄河文化盛事。旧时,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二日为迎水日,并有官府发布公告,此后在官渠桥搭建戏台,举办龙神庙会。庙会在四月初八举行,届时跳端公神舞,并举行水会。

中卫记忆:四月祭河神,河神庙会与黄河文化盛事

早期,人们无法预见水害,更难以避免,便幻化出抽象的神来。人们很自然地将恐惧、敬畏、期盼、祈求变成为信仰和崇拜。

祭河神与古代人们傍水而居有关,在日常生活中,大河能给人类带来财富,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所以说祭河神反映了人们对滔滔河水的尊敬和畏惧。

中卫黄河自流灌溉的第一川,敬祖祭天,历史悠久,郊寺祈谷、封禅告天等行为自然不能免除。古人信奉水由龙生,以龙治水,因此有水之处,多建龙王庙,以祭祀龙王。龙王既主司河清海晏,又管雨殇时若,故为王又为神。祭河神的风俗始于汉代,兴于元代。

中卫民间“祭河神”由来已久,与黄河流经和中卫人信佛好道有关。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黄恩锡任中卫知县第二年,为迎水祀神,于官桥西议建河渠龙神庙。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五月动工,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三月龙王庙、迎水亭,及戏台等落成。是岁四月立夏举行迎水之祭。县城文武官吏趋前,农人跟随其后,抬着酒、猪头、蒸馍等各样祭品前往渠口迎水,然后顺水而下至龙神庙举行祭祀仪式。至秋后,又举行谢水之祭。后每岁两次祭水庙会,成为年例。

龙神庙正殿三楹,东西庑六楹,于东庑向水面另建有观水堂,凭窗观澜,柳枝挑浪,足令游人烦恼顿消,精神为之一振。《续修中卫县志》有《官桥新水》一诗,诗云:“鸣沙启宇逼西戎,浩浩车书万里同。水近银川堪鼓楫,桥如京洛好乘骢。观澜顿涤烦嚣尽,祈谷频闻八蜡通。一自浩波盈玉塞,年年钟鼓宴新宫。”(www.xing528.com)

“官桥新水”在乾隆年间是中卫的十二胜景之一,因此祭河神活动,成为中卫地区黄河文化盛事。旧时,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二日为迎水日,并有官府发布公告,此后在官渠桥搭建戏台,举办龙神庙会。在桥头搭建祭坛,置香案、礼器,供三牲、果品、黄表、典仪等。当探水人骑马专报水头到来时,先有水利委员宣读祭文,尔后由地方官员、绅士致辞,然后奏鼓乐、燃鞭炮、行跪礼,三拜三叩。事毕,善男信女焚香膜拜,尤其是水头到来时,有取水医病的,有投食放食求生的,有磕头还愿的,有盼少灾无难的,等等。场面恢宏,气氛热烈,整个祭祀活动中,有和尚念经、道士做道场三天,端公跳神、唱大戏、耍社火等内容,把多种民间艺术整合起来集中展现,充分表达人们祈求安详和幸福的愿望。

新中国成立前,中卫祭河神的活动多在庙、台、观等宗教场所进行,也在渠首、闸头、河岸等处布设道场祭河神。活动不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且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南庵(也叫永宁庵,现沙坡头区商城内),建于清代,有主殿、配殿共17间。庙会在四月初八举行,届时跳端公神舞,并举行水会。“水会”为中卫规模最大的赛神乐会。行动时,前面高举彩旗十二面,锣鼓喧天,由四名壮士抬一架小神楼,两人担小木桶,后随10个风水先生,身披道袍,各带乐器,同到黄河岸边祭祀取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