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安堡城与字纸炉,中宁县历史文化记忆

宁安堡城与字纸炉,中宁县历史文化记忆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宁县城原名叫“宁安堡城”,建于明成化二十二年,周围两里许,只开南门,带有瓮城。宁安堡由于地处交通要冲,水陆交通便利。因此,宁安堡在清末民国初年已成为银川以南地区皮毛、药材及京津杂货的集散地。宁安堡老城有三个字纸炉。宁安堡的三座字纸炉,其中文昌阁内有一座、城西门外三岔路口有一座、城南郭家寨外有一座。还有城内理门公所的铁某、陈某,于风和日丽时,常挑笼携铁钩巡于街巷拾收字纸,送至字纸炉焚烧。

宁安堡城与字纸炉,中宁县历史文化记忆

中宁县城原名叫“宁安堡城”,建于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周围两里许,只开南门,带有瓮城。北城墙正中建有庙宇一座,分上、中、下三层,下层是大佛殿。大佛殿西侧是山陕会馆,再往西为仓库(西仓),是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中卫知县黄恩锡为方便宁安、恩和等地百姓就近缴纳田赋所建。大佛殿东是东仓,再东为娘娘庙、万慈会。西六道巷北有一个大空场子,从清末到民国年间一直为米粮市。米粮市东侧是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建的渠宁巡检司衙门。1933年卫、宁分县后中宁县政府驻此。

宁安堡由于地处交通要冲,水陆交通便利。陆路西达靖远兰州,南连固原、平凉,东通环县、庆阳,北接银川;水路顺黄河而下,木船、皮筏可直达包头。因此,宁安堡在清末民国初年已成为银川以南地区皮毛、药材及京津杂货的集散地。原来的堡城已无法容纳商贸集市的发展,1913年,堡绅王光临、朱炳朗、李殿奎、郭登科等人发起组织城工局,由地方筹措经费扩建堡城,将原城向南延伸三分之一,并将原城墙增高加宽,在延伸三道开城门,即东、南、西三门。各门为四方形墩台,甃以砖石。

城内字号门面和居民房屋,均为旧式土木结构。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政府提倡整修街道,将原土木结构出檐门面改建为洋式砖门面,共建砖、土木式结构楼房六七座。宁安堡老城有三个字纸炉。古人有“敬惜字纸”的传统,他们认为“字”是有灵性的东西。自从有了文字,人类文化的保存和繁衍就有了保障,所以但凡有字的纸都不能玷污。哪怕是废纸都要捡拾起来,洗净晒干,入炉焚化,此为敬天。宁安堡的三座字纸炉,其中文昌阁内有一座、城西门外三岔路口有一座、城南郭家寨外有一座。三座炉型大体相同,均呈正方形,全部用大青砖砌成,用石灰勾缝。结构分上、中、下三部分:底台(实心)长、宽各1.2米,高1米(包括最底层0.2米高的石基);中间炉身为长、宽各缩减0.05米的空腹膛,高1米,面路方向对开前后小拱门,上方砖刻楷书“敬惜字纸”四字(自右至左);再上为攒尖收顶,高0.8米,攒尖与炉身结合部留有前后两个出烟孔,总高2.8米,炉形酷似小塔。当地官府、学校、字号及文士经常送字纸,如不用的文稿废纸、作业本、账册等到字纸炉去焚毁。尤其宁夏大商号“庆泰恒”总经理张文泰,不但让员工拿字纸去附近字纸炉烧,还经常在路上拾字纸去烧。还有城内理门公所的铁某、陈某,于风和日丽时,常挑笼携铁钩巡于街巷拾收字纸,送至字纸炉焚烧。(www.xing528.com)

此外,有些寺庙的主持也把焚烧字纸作为一项责任,在没有专设字纸炉的情况下,便放在焚香用的宝鼎烧了,十分虔诚。还有一奇事,西门字纸炉于1933年被拆除,拆除的原因是,潘家营子武举李殿奎曾对官绅说,西门字纸炉建于一水井旁,乃艾灸青龙头,水火相克,为人才辈出之大忌,须除之。众官绅信以为真,便命人将炉拆除。东门外文庙字纸炉于1939年因宁安完小扩建而被拆。新中国成立后,郭家寨字纸炉尚存,1951年土改时,字纸炉为贫农王万禄分得,随后他将字纸炉拆除,以其砖石添建新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