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家花园位于市区中山南街以西,是中卫城里一个有名的地方,旧时,曾是中卫的一个难民营,又是贫民窟。几经周折和改变,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难民营、贫民窟变为一个热闹繁华的商城。
据说,姬家花园是一个姓姬的人在清朝年间因犯法从山东被发配到中卫服役。后娶当地女人成家,生有儿女。儿女很争气,家境渐旺,后选择旧鼓楼南巷东面空地盖了一宅四合大院。
清朝末年,姬家后人中出了个秀才,省府会试,成绩斐然,但查其祖辈的名分,有充军发配嫌疑,故而未中举人。后姬家秀才以笔墨为生,替人写状、拟祭文、立契约、代写书信,光阴好转以后,在自家院里砌护了一个花池,栽培各种花卉。春暖花开时,院里的花争芳斗艳,过往行人驻足观赏,久而久之,人称姬家花园。
在姬家花园以南,又居住了许多贫民。这些贫民大多数从事小生意,有沿街叫卖的,还有抬轿的、吹唢呐的、入殓死人的,以及说喜、扛火炉子的等,小偷、暗娼也混迹其中。
这些人为求生存,采用不同生存方式,贩青货的,天不亮便挑担背筐出城,批发菜、水果,进城贩卖。卖小吃的,卖油饼枣糕的,卖馍馍锅盔的,卖煎饼、油茶、面茶、大豆、瓜子、面糖、煎豆腐的等,起早贪黑,整天忙个不停。还有抬轿子的、当吹鼓手的,他们多搭配,如有人家娶媳妇迎亲,这些人用小条桌头顶彩礼,陪同侍候,吹吹打打迎送,招摇过市,替主家摆阔。如遇丧事,这些人也是头顶供桌,上摆祭品,吹吹打打,上街给主家行孝、祭丧、送殡。
还有的人替亡者穿衣服,富贵人家家里有人去世,多由这些人给亡者穿寿衣及停尸、入殓。尤其是非正常死亡的人,没人敢动,这些人就派上了用场,一般要价较高。
抬亡者的:他们多备有棒杖、绳索,以抬棺材上路,下葬,埋亡者。俗语说:“干黑子,门墩子,姬家花园扎根子。”指抬亡者搭班子。(www.xing528.com)
说喜的:凡遇嫁娶、盖房子、过寿、过满月、过百天、中举、升迁等喜事,这类人便上门,先放鞭炮,后说喜,道几句吉利话,讨个赏钱、讨碗饭、讨个烟酒。这类人早年还流行穿用红布缝的袍子,头戴纸扎的帽子,嘴上粘假胡子,假扮“天官”赐福讨赏。
讨吃(指乞丐):这类人手拄木棒,中卫人称之讨吃棒,不洗头脸,拿个砂锅或者盆子,背个口袋,每天到米粮市(指集市)的小吃摊子、街铺、饭馆、商家讨要,如遇狗咬,讨吃棒就成了打狗棒。如遇婚丧嫁娶、盖房子过大事,这类人就蜂拥而上,主家派专人打发,并视为行善。
卖洁衣:这类人贱价收购或替人代卖旧衣物、假首饰、眼镜,设摊或者沿街叫卖。过去中卫街上常有人喊道:“茶镜、水镜、老花镜……长裤子、短衫子,还有二毛皮筒子,贱卖不贵,买了实惠!”
总之,姬家花园的贫民吃上顿、愁下顿,为了生存,无奇不有,实属无奈。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帮助这些人改善了生存条件,分配给土地、牲畜,进行区域划分,又先后建立互助组、合作社、高级社,直至成立人民公社南街生产大队。20世纪80年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又成立南街村委会,进入20世纪90年代,姬家花园因地处县城中心,为加快城市发展,进行整体搬迁,在原址建成中卫商城。
如今,姬家花园的人(南街村的人)全部搬进新居,住进高楼,生活越过越富裕,风尚越来越文明,一改陋习和陋俗,变为名副其实的富裕南街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