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卫文庙为三进院落,庙前无正门,其址建立高大的影壁,上刻“万仞宫墙”的砖额,示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意在勉励学习。照墙两翼各开侧门,即礼门、义路,是文庙的出入口。进门面东西向各建一砖拱形对称门,门两侧砌砖花墙,美观别致。院内有泮池,周砌砖花围栏。泮池又称泮水,是地方官学标志。由于古代帝王立学名“辟雍”,四面环水,中央建堂,俯瞰如玉璧。诸侯所设学校在等级上低于中央政府,因此只能以半水环之,故称“泮水”。泮池一般为半圆形,壁为石砌。池边及桥上均设望柱、栏板。进门面东西向各建一拱形对称门,门两侧砌砖花墙,美观别致。
泮池上建二座石桥,桥两边砌砖花栏墙,一座八角亭立于桥上,俗谓“三步两道桥”。这是一座非常独特、很有文化内涵的建筑,也是文人骚客吟诗、赋词、赏月、会友的好地方。桥后上三级台阶,是精雕细刻的木雕大牌坊,坊额刻“棂星门”。古人尊奉棂星门为天门。但凡学子进入孔庙读书,预示他们将顺利地踏上“飞升”之路。两侧开砖砌圆门。进门两侧各建五间碑厅,为明伦、训导堂,内设节孝祠、乡贤祠、名惠祠、忠烈祠。内立历代书法家多块碑刻。再往进走为戟门。这种戟是一种礼器,木制,无刃,在门庭设专架二列,列戟的多少与官职的高低相关,《孟子·万章》曰:“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因此戟门又称大成门。
大成门由正门与侧门构成,平时侧门开启,正门只有在祭祀孔子的时候才开启。两边开角门,建东、西两庑各八间,供七十二贤牌位。过戟门,便是一个长方形院落,向前约20米,登上九级台阶,是一个面南的U形高大平台,上面是大成殿,殿基高约两米,周围砖砌花栏墙,上蹲小石狮,姿态各异。台阶上伏一龙形石雕,昂首向大成殿。殿堂五间,高大雄伟,起脊挂瓦,檐角高翘,脊上雕塑石狮,傲踞脊顶,威武雄壮。大殿门上悬一木刻匾额,上书“大成殿”金字,两柱木刻楹联“是以声名洋溢中国;凡有血气莫不尊亲”。殿堂内东西两根大红油漆柱子上,盘旋木雕贴金龙,正中供“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孔子之神位”,上悬“万世师表”匾额。两旁供颜回、子思、曾参、孟轲牌位,楹柱上东刻“其圣矣乎”,西刻“与天地参”。殿后约五十米处,建有全木结构“御书楼”,精巧玲珑,藏书万卷。楼西有三代祠、文昌宫,民国初年曾作为劝学所,设立私塾,培育学生。民国十年(1921年)改设中卫首创应理女子学校,即今日中卫第二完小前身。
中卫历代多有祭孔盛典。每年农历八月二十八日孔子诞辰之日,在文庙举行祭礼,官吏、举子、生员、读书人参加。三牲祭礼,供品丰盛,仪式隆重。设八大礼生,司仪赞礼,县知事亲临主祭,行三拜九叩之礼,读祭文,以示“崇文重教,尊孔崇学”。(www.xing528.com)
旧时,中卫文庙建在县城中心,简约雅致,特别是石雕,堪称一绝。
文庙正门南开,拾级而上,台阶直通大成殿,殿高五丈,殿基五尺,殿院宽敞,建有砖石砌护的花式围栏,石柱上面雕刻神态各异的小石狮子,二十四柱有二十四尊小石狮子。大成殿的前台阶伏有似龙非龙、似龟非龟的石雕,龙首向殿,龟尾卧后。人们不知叫什么,统称“石面”。
有趣的是,中卫人有句俗语:“没见过石面。”形容没有到过文庙的人就没有见过“石面”。即使到过文庙见过“石面”的,也说不清道不明“石面”缘由。后来,这句俗语就成为中卫人用来指责或者批评某人没有见过世面、场面和缺乏常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