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树茂
张建忠、张笑曦编撰的《中卫记忆》记载了中卫的乡村旧事。每每读着这样的文字,总能咀嚼到中卫先辈们的勤劳、智慧,还有蕴含其中的不屈、坚韧;总会忆起祖辈勤苦劳作的艰辛岁月,勾起无尽的乡愁。
乡愁是对故土山水人文的悠长眷恋。《中卫记忆》不是正史,也非野史,而是民间风俗史,是过去时代中卫人民生存状态和文化风俗的挽歌,记下的是留在百姓记忆深处的乡愁,反映的是深藏于中卫民间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全书用20个篇章,对中卫的古城风貌、农耕旧事、风物特产、季节习俗、民间技艺、方言人物等,做了客观、真实、系统的挖掘和整理,是一部原汁原味记载地方民间文化和乡土风俗的文化大典。
岁月如烟,往事悠悠。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卫在自然生态和地理空间上,孤悬于西北塞上,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存在。向北向西,是千百里之遥的沙漠和戈壁;向南向东,则是连绵不断、荒旱贫瘠的大山和黄土高原。古老的中卫与外界的联系,主要是通过黄河东西峡谷孔道和清水河河谷。生存环境的封闭,使中卫地区从方言到农耕、居家、饮食、节庆、家风、祭祀、婚丧等,形成各类风俗文化独成一统、自成体系的特点。
中卫又是一个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密切融合的移民地区。在漫长的文明进程中,不同时期的人们,把晋陕、中原、江浙、湖广、燕赵等地的农耕文明和风俗习惯带到了中卫,也把周边地区游牧族群的民族文化和风情带到了中卫,通过不断地嫁接和融合,最终形成了中卫地区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和风俗习惯。这是各地区、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优秀文化与中卫本土文化高度融合的产物。这些文化现象来自民间,源于生活,历经岁月洗礼,代代流传,最后约定俗成,成为具有规范性和约束力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文化,蕴含着祖先们上千年积累起来的生产生活大智慧,彰显着中华传统文明的道义和良知,也诠释着中卫人民共同的行为准则和精神追求。
现代交通体系的构建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打破了中卫地区原有的封闭与落后,长久地存在于中卫历史长河中的那些民间文化传统,正在加速消失;那些曾经口口相传,影响过一代又一代的风俗习惯,正逐步被人们淡忘,留给现代和后世的,只有浓重的乡愁。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迁,但乡愁挥之不去,历史不能忘记,地方风俗文化需要代代传承。一座城市,一个地区,需要在经济文化方面更宽领域、更深层面地对外交往和开放,更多地接纳和吸收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为我所用,才能使自己的发展更具活力;同时,也需要对地方历史文化传统做历久弥新的挖掘和传承,留住地方历史文化的根与魂,才能使这个地区、这座城市的发展行稳致远,充满后劲。因为一座城市、一个地区的发展无论速度有多快、路径有多新,忘却了自己的根和魂,这样的发展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基之塔,这样的发展就有可能丢失自我,失去正确的方向。因此,挖掘和整理地方风俗文化遗产,无论从政治经济层面,还是从地方文化层面,都是非常重要的事业。
中卫历来是个重视文教的地方,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一代又一代文化工作者,前赴后继,对中卫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挖掘,形成了一部又一部中卫历史文化精品力作。
张建忠先生是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而出生、成长起来的读书人,是有着大追求的文化人,也是思想上、行动上奉献于理想使命的人,这使他一生都在如苦行僧般坚韧修行和勤苦劳作。他还很年轻的时候,就笔耕不辍,创作了散文集《长河云帆》《人在天地间》,报告文学集《大河潮涌》等作品,这使他在中卫、吴忠乃至整个宁夏地区的文化界,都颇有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张建忠先生对中卫民间文化和地方风土人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先后整理编纂了《中卫名胜风光楹联大观》《中卫地方风味美食》,在中卫历史文化的挖掘和创作方面,又有了新的建树。(www.xing528.com)
心中有理想,脚下有力量。进入花甲之年,别人都在含饴弄孙,尽享天伦之乐,而张建忠先生仍不忘文化人的担当和责任,怀抱一颗赤子之心,着手搜集整理和挖掘旨在弘扬地方民间文化传统、接通中卫历史文脉、留下古老民俗文化传统记忆的《中卫记忆》。这本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公益事业,大量留存于民间的史料需要采集、整理,编纂工作也是难以想象的繁重和艰辛,那么,支撑张建忠先生以一己之力来完成这项宏大事业的,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情怀和信念?
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中卫记忆》是一部纯粹反映中卫风土人情和民间文化历史的鸿篇巨制,是张建忠先生携其子张笑曦集一生之积累,发三年之功力整理编撰的,倾注了父子二人的心血。《中卫记忆》把中卫文明进程中散落在民间的那些不该淡忘、不该扔掉的珍贵文化现象,从人们记忆中捡了回来,形成了这部文化大观,原汁原味地展现了中卫民间历史文化风俗的方方面面,为人们窥悉中卫古老历史文化打开了一扇又一扇窗,为源远流长的中卫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卫记忆》的编撰出版是中卫文化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大事件!
中卫文化是厚重的,这种厚重得益于一代又一代文化人的不懈努力。正是靠着大家的辛勤付出,中卫文化才逐步从涓涓小溪,汇聚成了一条奔涌向前的磅礴河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还强调,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当前,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竞争日趋激烈,而有继承、有创新、有特色,能够充分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方文化,已成为支撑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和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最为重要的软实力。这就需要新一代文化工作者,责无旁贷地扛起历史使命,进一步深入挖掘中卫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更多地记忆乡愁,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更好地讲好中卫故事,共同奏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助力添彩的优秀文化主旋律。
历史不需要那些毫无根据的生编滥造,时代需要像《中卫记忆》这样客观真实传承地方历史文化遗产的作品。期待张建忠、张笑曦先生这部大作早日问世,进一步壮大中卫文化河流的声势,同时也为中卫民间历史文化正本清源!
写于2020年端午节
〔李树茂,宁夏中卫人,宁夏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现任中卫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曾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周刊》《人民政协报》《宁夏日报》《吴忠日报》《中卫日报》《沙坡头》等刊物发表《宁夏长滩梨花香》(被人民网、新华网、环球网、光明网、东方网、今日头条等30多家媒体转发)、《高庙钟声》、《我们的村庄》、《仰望香山》、《寂寞大麦地》等文学作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