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初期,党中央就已经开始注意冀东地区了。
冀东地区地理位置很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那里平原多,丘陵也多,农业很发达,矿藏十分丰富,是一个相当富足的地方。正因为冀东处在一个咽喉要道的战略位置,所以,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三省后,为了吞并整个中国,首先就把魔爪伸向了冀东。它的如意算盘是,占领了冀东,不仅可以控制从东北到华北的大陆交通线,而且可以把它作为进一步侵华的兵站基地和军事跳板。七七卢沟桥抗战爆发前后,日军进攻中国内地的兵力和军用物资,几乎都是经过冀东运送的。
还在洛川会议上,毛泽东就以战略家的眼光指出了冀东在抗战中的重要地位。他指示说,红军可以移部于敌后的冀东,以雾灵山为根据地进行游击战争。1938年2月,毛泽东又给八路军总部和晋察冀军区同时发来电报,指示说:以雾龙山(即雾灵山)为中心的区域,有扩大发展前途。但这是独立作战区域,派去的部队须较精干,且不宜过少,军政党领导人员需有独立应付新环境的能力,出发前要做充分准备。并且指示,干部主要由聂荣臻负责配备。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从红军骨干比较多、战斗力比较强的第一军分区抽调了一部分兵力,由邓华负责,组成了邓华支队,决定进军冀东。
(一)进军冀东。聂荣臻向邓华交代任务的时候,把冀东的情况全面地向他作了介绍。他说,现在冀西、冀中、平西革命的游击战争发展很快,对冀东人民的影响是很大的。特别是冀中,因为紧靠冀东,影响更大。就冀东的群众基础而言,也并不比冀中和冀西差。这个地区早就有我们党领导的工人运动,在遵化、玉田一带农村,也有我们党长期工作的基础。目前,地方党的同志在群众中进行了深入的发动工作,基本群众已被我们掌握起来了。因此,在冀东建立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是很有条件的。同时,中央也要求我们做好冀东的开辟工作。你们的责任是很重的,要足够地估计到日本侵略军在冀东搞了那么久,是决不会轻易让你们在那里立足的。你们到冀东以后,要紧紧地依靠地方党组织,发动群众,把游击战争开展起来。关键是要在那里牢牢地站住脚跟,打出一个好的局面来。不能到了那里,扩充一些部队,抓一把就走。“抓一把”,是抓不到东西的,同时,那是同我们建立根据地的意图相违背的。
邓华领受任务之后,按照军区的部署,第一步先是开辟平西地区,为挺进冀东取得前进的基地。
(二)发动起义。在一分区部队和游击队的配合下,向平汉、平绥铁路沿线和察南地区发展。邓华在写给军区的报告中说,一路所见,群众抗日情绪很高,所到之处,纷纷自动募捐慰劳我军,有的地方连商会、税务局也给八路军捐款送物资,支持抗日。在群众的支持下,他们打击日伪军,消灭地主土匪武装,发动群众,逐步开辟了房山、涿县、涞水、良乡(今属房山)、昌平、宛平(今属丰台)等地,在一部分县份建立了抗日政权和抗日救国会,扩充了部队,组织了自卫队武装。挺进冀东的第一步,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建立了一个可靠的前进基地。在此期间,中共冀热边特委两次派人来联系。一次是到平西找邓华,一次是来阜平找聂荣臻。他们介绍了冀东地区群众发动的情况,谈到那里的工农基本群众已经被吸引到党的周围,开展起小规模的游击活动,唐山的煤矿工人正在进行大规模罢工,群众的抗战热情很高,形势到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程度。经过商量约定,在邓华支队进军冀东的时候,在整个冀东地区发动人民武装抗日大起义,来一个里应外合。邓华支队进军的时间,定在这年6月。
1938年5月,中央和八路军总部将在晋西北活动的宋时轮支队调到平西,与邓华支队合并,组成八路军第四纵队,由宋时轮任司令员,邓华任政治委员。第四纵队的建立,为开辟冀东提供了有利条件。进军之前,第四纵队还进行了整训。冀东人民的武装抗日大起义和我军挺进冀东的准备工作,至此,已经基本就绪。这个时候正值日本侵略军准备进攻武汉的前夕,敌后兵力空虚,是开辟冀东的大好时机。聂荣臻要求宋邓第四纵队,首先袭取兴隆,然后,宋时轮率一部向密云、平谷、三河、蓟县方向进击;邓华率一部向兴隆东南遵化、迁安等地进击,以推动冀东武装起义的爆发。冀东武装起义和我军挺进冀东的计划上报中央和总部后,中央和总部很快批准了这个计划。
▲1938年6月八路军宋邓第四纵队的骑兵部队向冀东挺进。
第四纵队6月向冀东进军,连战连捷。冀东的老百姓在家乡沦亡了几年之后,看到八路军大部队开来,喜出望外,欢喜若狂。
1938年7月上旬,在冀东地方党的领导下,冀东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人民武装抗日大起义。冀东起义声势很大,发展迅猛,是当时震动全国的大事件,后来经过中外通讯社的广播,曾风闻于世界。那次起义,有丰润、滦县、迁安、蓟县、遵化、昌黎、乐亭等几个县参加。冀东人民武装起义的领导人之一李运昌曾对聂荣臻讲过,各地武装起义相继爆发,规模和气势,大大超过原来的预料。原定成立六个总队,结果,一下子搞起三十九个总队。报名参加起义的总人数突破20万,除去老弱,光编进部队的武装战士就有10万人。
▲参加过1938年7月冀东人民抗日武装大暴动的部分战士
8月,第四纵队和冀东起义的队伍会师于遵化,并且攻克了六座县城,摧毁了冀东广大农村的敌伪政权,还一度切断了北宁铁路。至此,冀东根据地开始显出了端倪。
冀东起义爆发后不久,遵照党中央和北方局指示,河北省委的马辉之和姚依林先后到达冀东,以加强领导。(www.xing528.com)
对于冀东军民所取得的重大胜利,党中央和北方局曾发电祝贺,并对建立冀东根据地提出了要求和期望。
(三)主力西撤。正当冀东军民落实中央指示的时候,9月中旬,传来日本侵略军要大举“围剿”冀东的消息。在那里开辟工作的一些领导,把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认为在平原不好坚持,起义部队成分复杂,因此,作出了把部队带到平西整训的决定。党中央和北方局,毛泽东、刘少奇以及八路军总部和晋察冀军区都曾去电拦阻,指出:将冀东游击队大部拉到白河以西,是很不妥当的计划。部队不巩固,纪律不好,不能长途行军,危险极大,应尽可能争取在遵化、玉田、迁安地区进行整训,着手建立根据地的工作。只有到万不得已时,才可率主力向白河以西转移,但也要全力建立基干部队与地方工作人员在原地区活动,坚持当地的游击战争。这些指示无疑是及时、正确的。但是,有的同志仍然认为冀东的形势已经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决定部队大规模西撤。结果,正如中央在电报中所预言的,部队西撤遭受了挫折,除了作战伤亡以外,由起义群众为主新组建起来的部队,士气低落,发生了严重的离队现象,撤到平西的时候,10万之众的起义军只剩下很少的人数。第四纵队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也受到了很大损失。
(四)重整旗鼓。部队西撤遭受挫折之后,11月25日,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又来电指示说,第四纵队深入冀东苦战数月,配合并促成地方党所领导的冀东起义,恢复了冀东的中国地方政权,发动了群众,建立了冀东的游击区,扩大了我军在敌深远后方的政治影响,给敌人以打击,是获得了成绩的。但是没有尽可能地保持并发展这一胜利,没有很好地团结地方党及军队,没有很镇静地应付那里的局面,以致退出原地区,军队及群众武装受到相当大的损失。
这一电报还传达了中央的指示,认为冀热察地区有许多有利条件,是可能坚持游击战争创造游击根据地的,也是有许多困难的,要经过长期艰苦斗争,才能达到目的。因此,决定成立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
根据中央的这一指示,1939年2月初,在平西正式组成了冀热察挺进军,由萧克任司令员,并由萧克、马辉之、伍晋南、宋时轮、邓华组成了冀热察军政委员会。随后,成立了由马辉之、姚依林、萧克领导的冀热察区党委,由马辉之任区党委书记。不久又成立了冀东军分区,由李运昌任司令员,成立了冀热察区党委冀东分会,由李楚离任书记。在新的党政军领导机构的领导下,由李运昌、李楚离等在冀东具体组织,逐步进行恢复和发展,冀东抗日游击战争的火焰又重新燃烧起来。
冀东根据地在抗战前期始终是不巩固的,曾几起几落。对于这个问题,北方分局曾于1940年3月在北岳区召集了挺进军和冀东部分领导同志参加的会议,对冀东起义和第四纵队撤离的问题,作了全面的检查和总结,统一了大家的思想,提高了坚持冀东游击战争的信心。
聂荣臻在会上发言中强调:冀东的位置很重要,中央高度重视冀东的开辟工作,群众基础也很好,地方党的工作是很有成绩的,建立一块巩固的根据地是完全可能的。冀东人民的大起义和第四纵队的挺进,为此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和代价。经验教训是什么呢?还是那个“抓一把”的思想,想扩充些部队拉起来就走,其结果是,非吃大亏不可。当然,冀东党组织对这样大规模的群众武装起义,事前缺乏足够的准备,事后组织工作也没有跟上,这也是起义成果未能得以巩固的原因之一。所以,开辟一个地区,一定首先要着眼于广大群众,经过艰苦的斗争,把工夫下在建立根据地、巩固根据地这样一个基础上。
▲在党的领导下,八路军和游击队依靠广大抗日群众的支援,坚持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
这次会后,冀东斗争形势开始出现了新的面貌。尔后的事实证明,尽管冀东的斗争相当残酷和困难,但是创立一个巩固的根据地是可能的。经过冀东军民长期顽强的战斗,终于实现了党中央和毛泽东所期望的目标,创立了拥有560万人口的冀热辽根据地,建起了一支人数众多的武装力量,不仅成为敌人咽喉地带的心腹之患,而且为日后收复热河,解放东北,准备了突击力量和前进基地。
在创建冀西、冀中、冀东三个根据地的同时,还逐步开辟了平西和平北两个地区。平西地区,共产党早已打下工作基础,抗战爆发后,北平地下党曾组织一批爱国学生,在这里点燃了武装斗争的火焰。晋察冀一分区部队在开辟冀西北部山区的时候,曾活动到这一带。此后不久,邓华、宋时轮、萧克等先后率部挺进冀东时,都相继在这一地区展开工作,逐步发展成为比较巩固的根据地。在平北地区,共产党也长期反复地进行了发动群众的工作,时机成熟以后,单独组成了平北军分区,先由程世才任司令员,以后由覃国翰任司令员,段苏权任政治委员。所辖区域不仅包括平北,而且延伸到了冀热察三省边界的广大区域。平西、平北地区游击战争的发展,给侵占北平的日军造成了直接的威胁,敌人虽多次出动重兵“扫荡”,企图拔掉这两个钉子,但始终未能得逞。
这样,冀西、冀中、冀东和平西、平北根据地就连成了一片。这就是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初创时期的大体经过和规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