筏形基础也称为满堂基础,按照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16G101—3 分为梁板式筏形基础和平板式筏形基础。 二者主要区别是前者有肋梁,后者无肋梁。
1)梁板式筏形基础
梁板式筏形基础主要由基础主梁、基础次梁和基础平板等构成,如图2.101 所示。 其平法施工图系在基础平面布置图上采用平面注写方式进行表达。 当绘制基础平面布置图时,应将梁板式筏形基础与其所支承的柱、墙平面一起绘制。 当基础底面标高不同时,需注明与基础底面基准标高不同之处的范围和标高。 通过选注基础梁底面与基础平板底面的标高高差来表达两者之间的位置关系,若是基础梁顶面与基础板顶一平,称为上梁式,在平法中称为“高板位”;若是基础梁底与基础板底一平,称为下梁式,在平法中称为“低板位”;若是基础平板在基础梁的中部,在平法中称为“中板位”。
梁板式筏形基础平法施工图包括基础主梁JL、基础次梁JCL 和梁板筏基础平板LPB 的平法标注,其平面标注方式分为集中标注和原位标注两部分内容,如图2.102 所示。 梁板式筏形基础平法识图知识体系见表2.44。
图2.101 梁板式筏形基础
表2.44 梁板式筏形基础平法识图知识体系
图2.102 梁板式筏形基础平法施工图及注写方式
(1)基础主梁和基础次梁集中标注
①注写基础梁的编号,见表2.45。
表2.45 基础梁类型
注:①( ××A)为一端有外伸,( ××B)为两端有外伸,外伸不计入跨数;
②梁板式筏形基础平板跨数及是否有外伸分别在X、Y 两向的贯通纵筋之后表达,图面从左至右为X 向,从下至上为Y 向;
③梁板式筏形基础主梁与条形基础梁编号与标准构造详图一致。
【例2.42】 图2.103 中标注有JL01(3)表示第1 号基础主梁,3 跨,无外伸;如标注有JL02(2A)表示第2 号基础主梁,2 跨,一端有外伸;如标注有JCL07(5B)表示第7 号基础次梁,5 跨,两端有外伸;标注有LPB09 表示梁板式筏形基础的第9 号基础平板。
图2.103 基础主/次梁平法标注示例
②注写基础梁的截面尺寸。 当为矩形截面梁时,用b ×h 表示,其中b 表示梁截面宽度,h表示梁截面高度;当为竖向加腋梁时,用b×h Yc1 ×c2 表示,其中c1 为腋长,c2 为腋高,如图2.104 所示。 图2.103 标注为300 ×500,表示梁截面宽度为300 mm,梁截面高度为500 mm。
③注写基础梁箍筋。 基础梁箍筋的标注与框架梁相似。 当采用1 种箍筋时,需注写箍筋的钢筋级别、直径、间距和肢数(写在括号内);当采用2 种箍筋时,用“/”分隔不同箍筋,按照从基础梁两端向跨中的顺序注写。 先注写第1 段箍筋(在前面加注箍数),在斜线后再注写第2 段箍筋(不再加注箍数)。
【例2.43】 如某基础梁标注8@200(4),表示箍筋为HPB300 级钢筋,直径为8 mm,间距为200 mm,为4 肢箍。
图2.103 中JL01(3)标注512@150/250(4),表示箍筋为HRB400 级钢筋,直径为12 mm,从梁两端向跨中设置,间距150 mm,每端各设5 道(@150 箍筋在本跨基础梁两端向跨中分布范围均为150 mm×4=600 mm),其余范围间距为250 mm,均为4 肢箍。
图2.104 基础梁加腋示例
④注写基础梁的底部与顶部纵筋。 以“B”打头,先注写梁底部贯通纵筋(不应少于底部受力钢筋总截面面积的1/3)。 当跨中所注根数少于箍筋肢数时,需要在跨中加设架立筋以固定箍筋,注写时,用“ +”将贯通纵筋与架立筋相连,架立筋注写在加号后面的括号内。
以“T”打头,注写顶部贯通纵筋配筋值。 注写时用分号“;”将底部与顶部纵筋分隔开,如有个别跨与其不同,按原位标注的规定处理。
当梁底部或顶部贯通纵筋多于一排时,用“/”将各排纵筋自上而下分开。
【例2.44】 图2.103 中JL01(3)标注B420;T420,表示梁的底部和顶部都各配置420的贯通纵筋。
【例2.45】 如基础梁标注有B620 2/4,表示梁的底部配置620 贯通纵筋,其中上一排纵筋为2 根,下一排纵筋为4 根。
⑤注写基础梁侧面纵向钢筋。 当梁腹板高度hw≥450 mm 时,根据需要配置纵向构造钢筋,所注规格与根数应符合设计规范要求。 此项注写值以“构”字的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G”(大写)打头,接着注写对称设置在基础梁两个侧面的纵向构造钢筋的总配筋值。
【例2.46】 图2.103 中JL01(3)标注为G214,表示梁的两个侧面共配置214 的构造纵向钢筋,梁每侧各配置114。
当需要配置抗扭纵向钢筋时,梁两个侧面设置的抗扭纵向钢筋以“N”打头。
【例2.47】 如某基础梁标注为N816,表示梁的两个侧面共配置816 的纵向抗扭钢筋,梁每侧各配置416。
⑥注写基础梁底面标高高差。 该项为选注值,基础梁底面标高高差系指相对于筏形基础平板底面标高的高差值。 有高差时,需将高差写入括号内(如“高板位”与“中板位”基础梁的底面与基础平板底面标高的高差值),无高差时不注(如“低板位”筏形基础的基础梁)。
基础主梁和基础次梁的标注说明见表2.46。
(2)基础主梁与基础次梁原位标注
①注写梁支座的底部纵筋,系指包含贯通纵筋与非贯通纵筋在内的所有纵筋。 当底部纵筋多于一排时,用“/”将各排纵筋自上而下分开;当两排纵筋有两种直径时,用“ +”将两种直径的纵筋相连。
表2.46 基础主/次梁(JL、JCL)标注说明
注:相同的基础主梁或次梁只标注一根,其他仅注编号。 有关标注的其他规定详见16G101—3 图集。 在基础梁相交处位于同一层面的纵筋相交叉时,设计应注明何梁纵筋在下,何梁纵筋在上。
【例2.48】 图2.103 中JL01(3)左端底部纵筋标注为620 2/4,表示上一排纵筋为220,下一排纵筋为420。
【例2.49】 如某基础梁梁端(支座)区域底部纵筋标注为428 +225,则表示一排纵筋由两种不同直径钢筋组成。
当梁中间支座两边的底部纵筋配置不同时,需在支座两边分别标注;当梁中间支座两边的底部纵筋相同时,可仅在支座一边标注配筋值。 当梁端(支座)区域的底部全部纵筋与集中注写的贯通纵筋相同时,可不再重复做原位标注。
【例2.50】 图2.103 中JL01(3)中间支座底部右端纵筋标注为620 2/4,而左端未标注,表示JL01 在本支座处左右两端底部纵筋相同,上一排纵筋为220,下一排纵筋为420。
竖向加腋梁的加腋部位钢筋,需在设置加腋的支座处以“Y”打头注写在括号内。
【例2.51】 竖向加腋梁端(支座)处注写为Y425,表示竖向加腋部位斜纵筋为425。
②注写基础梁的附加箍筋或(反扣)吊筋。 当有基础主梁与基础次梁相交,附加箍筋或(反扣)吊筋直接画在平面图中的主梁上,用线引注总配筋值(附加箍筋的肢数注在括号内,见图2.102),构造样式如图2.105 所示。 当多数附加箍筋或(反扣)吊筋相同时,可在基础平法施工图上统一注明,少数与统一注明值不同时,再原位引注。
图2.105 附加箍筋或(反扣)吊筋示例
图2.106 基础梁外伸部位变截面示例
③当基础梁外伸部位变截面高度时,在该部位原位注写b ×h1/h2,h1 为根部截面高度,h2为尽端截面高度,如图2.106 所示。
④注写修正内容。 当基础梁上集中标注的某项内容(如梁截面尺寸、箍筋、底部与顶部贯通纵筋或架立筋、梁侧面纵向构造箍筋、梁底面标高高差等)不适用于某跨或某外伸部分时,则将其修正内容原位标注在该跨或外伸部位,施工时原位标注取值优先(见图2.103)。 当在多跨基础梁的集中标注中已注明竖向加腋,而该梁某跨根部不需要竖向加腋时,则应在该跨原位标注等截面的b×h,以修正集中标注中的加腋信息。
(3)梁板式筏形基础平板的平面注写
梁板式筏形基础平板LPB 的平面注写,分为平板底部与顶部贯通纵筋的集中标注与平板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的原位标注两部分内容。 当仅设置贯通纵筋而未设置附加非贯通纵筋时,则仅集中标注。
①集中标注。
梁板式筏形基础平板LPB 贯通纵筋的集中标注,应在所表达的板区双向均为第一跨(X 与Y 双向首跨)的板上引出。 板区划分条件:板厚相同、基础平板底部与顶部贯通纵筋配置相同的区域为同一板区。 集中标注的内容规定如下:
a.注写基础平板的编号,如LPB××;
b.注写基础平板的截面尺寸,注写h= ×××表示板厚;
c.注写基础平板的底部与顶部贯通纵筋及其跨数及外伸情况。 先注写X 向底部(B 打头)贯通纵筋与顶部(T 打头)贯通纵筋及其跨数及外伸情况;再注写Y 向底部(B 打头)贯通纵筋与顶部(T 打头)贯通纵筋及其跨数及外伸情况。 贯通纵筋的跨数及外伸情况注写在括号中,注写方式为“跨数及有无外伸”,其表达形式为:( ××)(无外伸)、( ××A)(一端有外伸)或( ××B)(两端有外伸)。
【例2.52】 LPB1 X:B 22@150;T 20@150;(5B)
Y:B20@200;T 18@200;(7A)
表示1 号基础平板X 向底部配置22、间距150 mm 的贯通纵筋,顶部配置20、间距150 mm的贯通纵筋,共5 跨两端有外伸;Y 向底部配置20、间距200 mm 的贯通纵筋,顶部配置18、间距200 mm 的贯通纵筋,共7 跨一端有外伸。
当贯通纵筋采用两种规格钢筋“隔一布一”方式时,表达为ϕxx/yy@×××,表示直径xx 的钢筋和直径yy 的钢筋间距分别为×××的2 倍。
【例2.53】10/12@100,表示贯通纵筋为10、12 隔一布一,彼此之间间距为100 mm。
②原位标注。
梁板式筏形基础平板LPB 的原位标注,主要表达板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其表达内容见表2.47。
a.原位注写位置及内容。 板底部原位标注的附加非贯通纵筋,应在配置相同跨的第一跨表达(当在基础梁悬挑部位单独配置时则在原位表达)。 在配置相同跨的第一跨(或基础梁外伸部位),垂直于基础梁绘制一段中粗虚线(当该钢筋通长设置在外伸部位或短跨板下部时,应画至对边或贯通短跨),在虚线上注写编号(如①、②等)、配筋值、横向布置的跨数及是否布置到外伸部位。
板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自支座中线向两边跨内的伸出长度值注写在线段的下方位置。 当该钢筋向两侧对称伸出时,可仅在一侧标注,另一侧不注;当布置在边梁下时,向基础平板外伸部位一侧的伸出长度与方式按标准构造,设计不注。 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相同者,可仅注写一处,其他只注写编号。
横向连续布置的跨数及是否布置到外伸部位,不受集中标注贯通纵筋的板区限制。
【例2.54】 在基础平板第一跨原位注写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18@300(4A),表示在第1 跨至第4 跨板且包括基础梁外伸部位横向配置18@300 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伸出长度值略。
原位注写的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与集中标注的底部贯通钢筋,宜采用“隔一布一”的方式布置,即基础平板(X 向或Y 向)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与贯通纵筋间隔布置,其标注间距与底部贯通纵筋相同(两者实际组合后的间距为各自标注间距的1/2)。
【例2.55】 原位注写的基础平板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为④22@300(3),该3 跨范围集中标注的底部贯通纵筋为B22@300,在该3 跨支座处实际横向设置的底部纵筋合计为22@150。其他与④号筋相同的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可仅注写编号④。
【例2.56】 原位注写的基础平板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为②25@300(4),该4 跨范围集中标注的底部贯通纵筋为B22@300,表示该4 跨支座处实际横向设置的底部纵筋为25 和22 间隔布置,彼此间距为150 mm。
b.注写修正内容。 当集中标注的某项内容不适用于梁板式筏形基础平板某板区的某一板跨时,应由设计者在该板跨内注明,施工时应按注明内容取用。
c.当若干基础梁下基础平板的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配置相同时(其底部、顶部的贯通纵筋可以不同),可仅在一根基础梁下做原位注写,并在其他梁上注明“该梁下基础平板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同××基础梁”。
梁板式筏形基础平板LPB 的平面注写规定,同样适用于钢筋混凝土墙下的基础平板。
梁板式筏形基础平板LPB 的平面注写方式如图2.107 所示,注写示例见图2.102。
图2.107 梁板式筏形基础平板LPB 的平面注写方式
上述内容汇总于表2.47 中。
表2.47 梁板式筏形基础平板LPB 标注说明
续表
注:板底支座处实际配筋为集中标注的板底贯通纵筋与原位标注的板底附加非贯通纵筋之和。 图中注明的其他内容见16G101—3 图集第4.6.2 条;有关标注的其他规定详见制图规则。
2)平板式筏形基础
平板式筏形基础平法施工图,系在基础平面布置图上采用平面注写方式表达。 当绘制基础平面布置图时,应将平板式筏形基础与其所支撑的柱、墙一起绘制。 当基础底面标高不同时,需注明与基础底面基准标高不同之处的范围和标高,如图2.108 所示。 平板式筏形基础平法识图知识体系见表2.48。
表2.48 平板式筏形基础平法识图知识体系
图2.108 平板式筏形基础平法施工图与注写示例(www.xing528.com)
(1)平板式筏形基础构件的类型与编号
平板式筏形基础由柱下板带、跨中板带构成;也可不分板带,按基础平板进行表达。 平板式筏形基础构件的类型与编号见表2.49。
表2.49 平板式筏形基础构件编号
注:①( ××)无外伸,( ××A)为一端有外伸,( ××B)为两端有外伸,外伸不计入跨数;
②平板式筏形基础基础平板,其跨数及是否有外伸分别在X、Y 两向的贯通纵筋之后表达,图面从左至右为X 向,从下至上为Y 向。
【例2. 57】 图2. 108 中ZXB1(2B),表示第1 号柱下板带,两跨,两端有外伸;KZB1(2B),表示第1 号跨中板带,两跨,两端有外伸;BPB1,表示第1 号平板式筏形基础平板。
(2)柱下板带与跨中板带的平面注写方式
柱下板带ZXB(视其为无箍筋的宽扁梁)与跨中板带KZB 的平面注写,分集中标注与原位标注两部分内容。
①集中标注。
柱下板带与跨中板带的集中标注,应在第一跨(X 向为左端跨,Y 向为下端跨)引出。 具体规定如下:
a.注写编号,见表2.49。
b.注写截面尺寸,注写b= ×××表示板带宽度(在图注中注明基础平板厚度)。 当柱下板带宽度确定后,跨中板带宽度亦随之确定(即相邻两平行柱下板带之间的距离)。 当柱下板带中心线偏离柱中心线时,应在平面图上标注其定位尺寸。
c.注写底部与顶部贯通纵筋。 注写底部贯通纵筋(B 打头)与顶部贯通纵筋(T 打头)的规格与间距,用分号“;”将其隔开。 柱下板带的柱下区域,通常在其底部贯通纵筋的间隔插空设有(原位注写)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
【例2.58】 图2.108 中ZXB1(2B) b=3 000 B 22@200;T 25@200,表示1 号柱下板带,两跨,两端有外伸,板带宽3 000 mm,板带底部配置22、间距200 mm 的贯通纵筋,板带顶部配置25、间距200 mm 的贯通纵筋。
【例2.59】 图2.108 中KZB1(2B) b=3 800 B 18@200;T 25@200,表示1 号跨中板带,两跨,两端有外伸,板带宽3 800 mm,板带底部配置18、间距200 mm 的贯通纵筋,板带顶部配置25、间距200 mm 的贯通纵筋。
柱下板带与跨中板带的底部贯通纵筋,可在跨中1/3 净跨长度范围内采用搭接连接、机械连接或焊接;柱下板带及跨中板带的顶部贯通纵筋,可在柱网轴线附近1/4 净跨长度范围内采用搭接连接、机械连接或焊接。
②原位标注。
柱下板带与跨中板带原位标注的内容主要为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 具体规定如下:
以一段与板带同向的中粗虚线代表附加非贯通纵筋;柱下板带:贯穿其柱下区域绘制;跨中板带:横贯柱中线绘制。 在虚线上注写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的编号(如①、②等)、钢筋级别、直径、间距,以及自柱中线分别向两侧跨内的伸出长度值。 当向两侧对称伸出时,长度值可仅在一侧标注,另一侧不注。 外伸部位的伸出长度与方式按标准构造,设计不注。 对同一板带中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相同者,可仅在一根钢筋上注写,其他可仅在中粗虚线上注写编号。 原位标注的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与集中标注的底部贯通纵筋,宜采用“隔一布一”的方式布置,即柱下板带或跨中板带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与贯通纵筋交错插空布置,其标注间距与底部贯通纵筋相同(两者实际组合后的间距为各自标注间距的1/2)。
【例2. 60】 某平板式筏形基础柱下区域原位注写基础平板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为④22@300(3),且在该3 跨范围又集中标注有底部贯通纵筋为B 22@300,则在该3 跨支座处实际横向设置的底部纵筋为22@150。
【例2.61】 图2.108 中原位注写的基础平板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为①16@200(2B),该2 跨范围集中标注的底部贯通纵筋为B20@200,表示该2 跨及外伸端支座处实际横向设置的底部纵筋为16 和20 间隔布置,彼此间距为100 mm。
柱下板带ZXB 和跨中板带KZB 标注说明见表2.50。
表2.50 柱下板带ZXB 与跨中板带KZB 标注说明
续表
注:相同的柱下或跨中板带只标注一条,其他仅注写编号;有关标注的其他规定详见16G101—3 中相应制图规则。
(3)平板式筏形基础平板BPB 的平面注写方式
平板式筏形基础平板BPB 的平面注写分集中标注与原位标注两部分内容。 当仅设置底部与顶部贯通纵筋而未设置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时,则仅做集中标注。
①集中标注。
平板式筏形基础平板BPB 的集中标注应在所表达的板区双向均为第一跨(X 与Y 双向首跨)的板上引出(图面从左至右为X 向,从下到上为Y 向)。 板区划分条件:板厚相同、基础平板底部与顶部贯通纵筋配置相同的区域为同一板区。 集中标注的内容规定如下:
a.注写基础平板的编号,如BPB××,见表2.49;
b.注写基础平板的截面尺寸,注写h= ×××表示板厚,见表2.51;
c.注写基础平板的底部与顶部贯通纵筋及其跨数及外伸情况。 先注写X 向底部(B 打头)贯通纵筋与顶部(T 打头)贯通纵筋及其跨数及外伸情况;再注写Y 向底部(B 打头)贯通纵筋与顶部(T 打头)贯通纵筋及其跨数及外伸情况(图面从左至右为X 向,从下到上为Y向)。 贯通纵筋的跨数及外伸情况注写在括号中,注写方式为“跨数及有无外伸”,其表达形式为:( ××)无外伸、( ××A)为一端有外伸,( ××B)为两端有外伸,见表2.51。
【例2.62】 图2.108 中 BPB1 h=450
表示1 号基础平板X 向底部配置18、间距150 mm 的贯通纵筋,顶部配置16、间距150 mm的贯通纵筋,共2 跨且两端均有外伸;Y 向底部配置20、间距150 mm 的贯通纵筋,顶部配置18、间距150 mm 的贯通纵筋,共2 跨且两端均有外伸。
当某向底部贯通纵筋或顶部贯通纵筋的配置在跨内有两种不同间距时,先注写跨内两端的第一种间距,并在前面加注纵筋根数(以表示其分布范围),再注写跨中部的第二种间距(不需加注根数),两者用“/”分隔。
【例2.63】 X:B1222@150/200;T1020@150/200,表示基础平板X 向底部配置22的贯通纵筋,跨两端间距为150 mm 各配12 根,跨中间距为200 mm;X 向顶部配置20 的贯通纵筋,跨两端间距为150 mm 各配10 根,跨中间距为200 mm(纵向总长度略)。
②原位标注。
平板式筏形基础平板BPB 的原位标注主要表达横跨柱中心线下的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注写规定如下:
a.原位注写位置及内容。 在配置相同的若干跨的第一跨,垂直于柱中线绘制一段中粗虚线代表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见图2.108。 当柱中心线下的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与柱中心线正交)沿柱中心线连续若干跨配置相同时,则在该连续跨的第一跨下原位标注,且将同规格配筋连续布置的跨数注在括号内;当有些跨配置不同时,则应分别原位注写。 外伸部位的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应单独注写(当与跨内某筋相同时仅注写钢筋编号)。
当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横向布置在跨内有两种不同间距的底部贯通纵筋区域时,其间距应分别对应为两种,其注写形式应与贯通纵筋保持一致,即先注写跨内两端的第一种间距,并在前面加注纵筋根数,再注写跨中部的第二种间距(不需加注根数),两者用“/”分隔。
b.当某些柱中心线下的基础平板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横向配置相同时(其底部、顶部的贯通纵筋可以不同),可仅在一条中心线下做原位注写,并在其他柱中心线上注明“该柱中心线下基础平板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同××柱中心线”。
平板式筏形基础平板BPB 标注说明见表2.51。
表2.51 平板式筏形基础平板BPB 标注说明
注:板底支座处实际配筋为集中标注的板底贯通纵筋与原位标注的板底附加非贯通纵筋之和。 图注中注明的其他内容详见16G101—3 第5.5.2 条;有关标注的其他规定详见16G101—3 中相应制图规则。
图2.109 平板式筏形基础平板BPB 的平面注写
3)筏形基础相关构造类型与编号
与平板式筏形基础相关的后浇带、上柱墩、下柱墩、基坑(沟)等构造类型与编号,见表2.52。
表2.52 筏形基础相关构造类型与编号
注:上柱墩在混凝土柱根部位,下柱墩在混凝土柱或钢柱柱根投影部位,均根据筏形基础受力与构造需要而设。
(1)基础平板上柱墩SZD(图2.110)
基础平板上柱墩SZD 系根据平板式筏形基础受剪或受冲切承载力的需要,在板顶面以上混凝土柱的根部设置的混凝土墩。 上柱墩直接引注的内容规定如下:
①注写上柱墩编号SZD××,见表2.52。
②注写几何尺寸。 按“柱墩向上凸出基础平板高度hd/柱墩顶部出柱边缘宽度c1/柱墩底部出柱边缘宽度c2”的顺序注写,其表达形式为hd/c1/c2。 当为棱柱形柱墩c1 =c2 时,c2 不注,表达形式为hd/c1。 无论SZD 所包框架柱截面形状为矩形、圆形或多边形,c1 与c2 分别环绕柱截面等宽。
③注写配筋。 按“竖向(c1 =c2)或斜竖向(c1 ≠c2)纵筋的总根数、强度等级与直径/箍筋强度等级、直径、间距与肢数(X 向排列肢数m×Y 向排列肢数n)”的顺序注写(当分两行注写时,则可不用斜线“/”)。 具体如下:当所注纵筋总根数环正方形柱截面均匀分布,环非正方形柱截面相对均匀分布(先放置柱角筋,其余按柱截面相对均匀分布),其表达形式为:××××\××@×××。
图2.110 基础平板上柱墩SZD 直接引注图示
【例2.64】 SZD3,600/50/350,1416/10@100(4 ×4),表示3 号棱台状上柱墩,凸出基础平板顶面高度为600 mm,底部每边出柱边缘宽度为350 mm,顶部每边出柱边缘宽度为50 mm;共配置14 根16 斜向纵筋;箍筋10,间距100 mm,X 向与Y 向各为4 肢。
(2)基础平板下柱墩XZD(见图2.111)
下柱墩XZD 系根据平板式筏形基础受剪或受冲切承载力的需要,在柱的所在位置、基础平板底面以下设置的混凝土墩。 下柱墩直接引注的内容规定如下:
①注写下柱墩编号XZD××,见表2.52。
②注写几何尺寸。 按“柱墩向下凸出基础平板深度hd/柱墩顶部出柱投影宽度c1/柱墩底部出柱投影宽度c2”的顺序注写,其表达形式为hd/c1/c2。 当为倒棱柱形柱墩c1 =c2 时,c2 不注,表达形式为hd/c1。
③注写配筋。 倒棱柱下柱墩,按“X 方向底部纵筋/Y 方向底部纵筋/水平箍筋”的顺序注写(图面从左至右为X 向,从下至上为Y 向),其表达形式为:X××@×× /Y ××@××× /××@×××。
当下柱墩的水平截面为不等截面(倒棱台)时,其斜侧面由两向纵筋覆盖,不必配置水平箍筋,则其表达形式为:X ××@××× /Y ××@×××。
图2.111 基础平板下柱墩XZD 直接引注图示
(3)基坑JK
①注写基坑编号JK××,见表2.52。
②注写几何尺寸。 按“基坑深度hk/基坑平面尺寸x × y”的顺序注写,其表达形式为:hk/x×y。x 为X 向基坑宽度,y 为Y 向基坑宽度(图面从左至右为X 向,从下至上为Y 向)。 当为圆形基坑时,按“基坑深度hk/基坑直径D= ×××”的顺序注写。 在平面布置图上还应标注基坑的平面定位尺寸。
基坑JK 引注图示如图2.112 所示。
图2.112 基坑JK 引注图示
(4)后浇带HJD
后浇带HJD 直接引注的内容如图2.113 所示,其构造如图2.114 所示。 其直接引注的内容规定如下:
①后浇带编号及留筋方式代号。 后浇带编号HJD××。 留筋方式有两种,分别为贯通和100%搭接。
②后浇混凝土的强度等级C××。 宜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设计应注明相关施工要求。
③后浇带区域内,留筋方式或后浇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一致时,设计者应在图中注明与图示不一致的部位及做法。
贯通留筋的后浇带宽度通常取大于或等于800 mm;100%搭接留筋的后浇带宽度通常取800 mm 与(ll +60 mm)的较大值。
图2.113 后浇带HJD 引注图示
图2.114 后浇带构造
1.识读图2.115 中筏形基础各标注数据项的注解是否正确。
图2.115 筏形基础平面注写示例
2.识读图2.102、图2.108 中梁板式筏形基础和平板式筏形基础平法施工图,并指出图中各标注数据项的含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