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无梁楼盖板-钢筋平法识图与手工计算

无梁楼盖板-钢筋平法识图与手工计算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无梁楼盖整体厚度和板带宽度已在图中注明时,此项可不注。图2.61无梁楼盖柱上板带ZSB 与跨中板带KZB 平法施工图示例以一段与板带同向的中粗实线段代表板带支座上部非贯通纵筋;对柱上板带,实线段贯穿柱上区域绘制;对跨中板带,实线段横贯柱网轴线绘制。

无梁楼盖板-钢筋平法识图与手工计算

无梁楼盖板平法施工图,系在楼面板和屋面板布置图上,采用平面注写的表达方式。 其主要内容有板带集中标注和板带支座原位标注,如图2.60 所示。

1)板带集中标注

板带集中标注应在板带贯通纵筋配置相同跨的第一跨(X 向为左端跨,Y 向为下端跨)注写。 相同编号的板带可选择其一做集中标注,其他仅注写板带编号(注写在圆圈内)。 板带集中标注的具体内容:板带编号、板带厚及板带宽和贯通纵筋。

①板带编号,见表2.25。

表2.25 板带编号

注:①跨数按柱网轴线计算(两相邻柱轴线之间为一跨);
②( ××A)为一端有悬挑,( ××B)为两端有悬挑,悬挑不计入跨数。

②板带厚与板带宽。 板带厚注写为h= ×××,板带宽注写为b = ×××。 当无梁楼盖整体厚度和板带宽度已在图中注明时,此项可不注。

③贯通纵筋。 贯通纵筋按板带下部和上部分别注写,即:

•B——板的下部贯通纵筋;

•T——板的上部贯通纵筋;

•B & T——板的上部与下部贯通纵筋配置相同。

【例2.31】 图2.61 中标注有:ZSB1(2A) b =4 000 B 12@125;T 12@125,表示1号柱上板带有2 跨且一端有悬挑;板带厚见图中标注为150 mm,宽4 000 mm;板带配置贯通纵筋下部为12@125,上部为12@125。

【例2.32】 图2.61 中标注:KZB1(2A) b=3 800 B12@125;T 12@125,表示1 号跨中板带有2 跨且一端有悬挑;板带厚见图中标注为150 mm,宽3 800 mm;板带配置贯通纵筋下部为12@125,上部为12@125。(www.xing528.com)

当局部区域的板面标高与整体不同时,应在无梁楼盖的板平法施工图上注明板面标高高差及分布范围。

2)板带支座原位标注

板带支座原位标注的具体内容:板带支座上部非贯通纵筋(见图2.60、图2.61)。

图2.61 无梁楼盖柱上板带ZSB 与跨中板带KZB 平法施工图示例

以一段与板带同向的中粗实线段代表板带支座上部非贯通纵筋;对柱上板带,实线段贯穿柱上区域绘制;对跨中板带,实线段横贯柱网轴线绘制。 在线段上注写钢筋编号(如①、②等)、配筋值及在线段下方注写自支座中线向两侧跨内的伸出长度

当板带支座非贯通纵筋自支座中线向两侧对称伸出时,其伸出长度可仅在一侧标注;当配置在有悬挑端的边柱上时,该筋伸出至悬挑尽端,设计不注。 当支座上部非贯通纵筋呈放射分布时,设计者应注明配筋间距的定位位置。

不同部位的板带支座上部非贯通纵筋相同者,可仅在一个部位注写,其余则在代表非贯通纵筋的线段上注写编号。

【例2.33】 图2. 61 中②轴线柱上板带,在纵跨板带支座绘制的对称线段上注有③14@125(2),在线段一侧的下方注有1 700,即表示支座上部③号非贯通纵筋为14@125,自支座中线向两侧跨内的伸出长度均为1 700 mm。

当板带上部已经配有贯通纵筋,但需增加配置板带支座上部非贯通纵筋时,应结合已配同向贯通纵筋的直径与间距,采取“隔一步一”的方式配置。

【例2.34】 一柱上板带上部已配置贯通纵筋18@240,在纵跨板带支座绘制的对称线段上注有非贯通纵筋③18@240,在线段一侧的下方注有1 700,则板带在该位置实际配置的上部纵筋为18@120,其中1/2 为贯通筋,1/2 为③号非贯通纵筋,非贯通纵筋自支座中线向两侧跨内的伸出长度均为1 700 mm。

【例2.35】 图2.61 中②轴线柱上板带上部已配置贯通纵筋12@125,在纵跨板带支座绘制的对称线段上注有非贯通纵筋③14@125,在线段一侧的下方注有1 700,则板带在该位置实际配置的上部纵筋为12 和14 间隔布置,二者之间间距为62.5 mm,非贯通纵筋自支座中线向两侧跨内的伸出长度均为1 700 m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