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辛弃疾的抗金壮举:挑灯舞剑,谱写辉煌

辛弃疾的抗金壮举:挑灯舞剑,谱写辉煌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162年,辛弃疾奉命南渡,联系起义军的归宋问题,不料叛徒张安国杀了耿京,率部降金。此后辛弃疾投奔南宋,官为江阴签判。辛弃疾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虽然辛弃疾屡被排挤,但他仍然关心国家命运,批判投降苟合势力。以宋金战争为例,发动攻宋战争之初,女真的物力是地狭产薄,也没有固定的财政收入作为战争保障。

辛弃疾的抗金壮举:挑灯舞剑,谱写辉煌

宋朝大唐之后,是宋朝的幸运,也是宋朝的悲哀。宋朝能够站在唐朝这个巨人的肩上,使它在许多方面能够远远超越大唐。而面对大唐雍容的姿态、兼容的气魄,宋王朝就只能感受到一种巨大而无形的压力。它没有唐的广袤疆域,没有唐的强大武功,相反,整个宋朝历史充满屈辱、浸透血泪。他就像一个文弱而迂腐的书生,让人爱不得,恨不得。

但文弱有文弱的长处,如以散文和词的成就论,宋朝完全可以教训其他朝代了。

最令宋人骄傲的当然是宋词,但宋词比起唐诗,虽然它把中国的文字艺术与魅力推向了一个极致,但是却缺乏唐诗的恢宏大气。宋词在让人欣赏其韵致曼妙的同时,又总如同宋朝的政治一样局促,不能说登不得大雅之堂,倒是有点欲说还休的尴尬。其中,辛弃疾具有一般作家所不具备的戎马生涯,他首先是一个爱国志士,然后才是一个词人,因而他的爱国词最自然真切,“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之于其词”。由于光复故国的雄才大志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辛词继承了苏轼豪放词风和南宋初期爱国词人的战斗传统,进一步开拓了词的境界,扩大了词的题材,几乎达到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又创造性地融汇了诗歌、散文、辞赋等各种文学形式的优点,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辛词的独特风格。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周汝昌在评价辛弃疾这首词时说:“现在识尽愁滋味,可是欲说还休,哎呀不要说,却道天凉好个秋……这里边包含着辛稼轩一生的感慨。”

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22岁的辛弃疾聚集两千人竖起抗金旗帜,未几,率部归耿京起义军,并力劝耿京归宋,以图大业。1162年,辛弃疾奉命南渡,联系起义军的归宋问题,不料叛徒张安国杀了耿京,率部降金。辛弃疾在返回途中得知此消息,率领五十余名骑兵,奇袭金营,生擒叛徒张安国,此举“壮声英概,儒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此后辛弃疾投奔南宋,官为江阴签判。

辛弃疾“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诩”,和陆游一样,是南渡后坚决主张北伐恢复中原的代表人物,这就注定了他一生命运的坎坷。

辛弃疾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他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

和其他文人一样,辛弃疾非常喜欢喝酒,经常喝得醉醺醺的。他曾下决心戒酒,但最后半途而废。他的饮酒词写得深刻,极富生活气息。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受到排挤主要是因为他的武将身份尽人皆知,宋朝防范的重点不是文臣,而是武将。因为文臣对政权威胁很小,宋朝在强调“宰相须用读书人”的同时,又轻鄙地把他们称为“措大”。所谓“措大”,就是对贫寒失意的读书人的称谓,“措大眼孔小,赐予十万贯,则塞破屋子矣”。文臣即使贪污,也很有限,其对政权的危害,远远不能同动辄黄袍加身的武将相比。(www.xing528.com)

但文人政治在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同时,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朱熹作为南宋的士大夫和思想家,在一定程度上对文人政治的弊端进行了批评,他指出:“秀才好立虚论事,朝廷才做一事,哄哄地哄过了,事又只休。”“太祖当时亦无秀才,全无许多闲说。”

虽然辛弃疾屡被排挤,但他仍然关心国家命运,批判投降苟合势力。他在《菩萨蛮》中写道:“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抒发了他对国家统一渴望

青年时期,是辛弃疾一生中的游宦时期。这一时期的辛弃疾,雄心勃勃,壮志凌云,他先后上了一系列奏疏,力陈抗金抚国方略。但他的意见并未被当权者采纳。

在此期间,他由签判到知州,由提点刑狱到安抚使,虽然宦迹无常,但政绩卓著。他出任滁州知州仅半年,当地“荒陋之气”就一洗而空。他在湖南帅任上,创置“飞虎军”,“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他不失为一个有清醒政治头脑忧国忧民的好官。

由于主战派势力总居下风,因此有很长一段时间,辛弃疾都在江西乡下赋闲,不得重用。后来,宰相韩侂胄重新起用辛弃疾。但韩侂胄之所以急于北伐,是期望通过打败金兵而捞取政治资本,巩固在朝势力。精通兵法的辛弃疾深知战争绝非儿戏,一定要做到知己知彼。他派人去北方侦察后,认为战机未成熟,主张暂时不要草率行事,却遭到韩侂胄的猜疑,被贬为镇江知府。北固亭是京口(镇江)名楼,登楼可望已属金国的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于是在这里他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全词表达了词人坚决主张抗金,而又反对冒进轻敌的思想,流露出词人报国无门的苦闷。

1207年秋天,68岁的辛弃疾正在病重的时候,朝廷又来诏命,要他出来任职。“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可这时的辛弃疾已经力不从心了。这也是宋朝的传统,总在一个将领死亡之后或者将死之时给予荣誉或重用,这也是宋朝在文化上取得了骄人的成就而军事上却屡屡受挫的原因。历数宋朝的文化,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然而,在军事上,宋朝却从来都不是一个统一的王朝,同邻国的战争鲜有胜利的记录,且要年年纳贡,败得悲惨,败得屈辱。以宋金战争为例,发动攻宋战争之初,女真的物力是地狭产薄,也没有固定的财政收入作为战争保障。就直接军事力量而言,当时金军总数不足20万,投入攻宋的仅12万,而宋朝军队总数则在百万左右,且“器甲铠胄,极今古疆场”。

可最终北宋的皇帝却被人家掳了去,南宋的皇帝被绝望的大臣背着跳了海。只能说宋朝饮了自己酿的苦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