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朝史:帝王未读的治国圣经

宋朝史:帝王未读的治国圣经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也就是神宗的命名,才使一部史书变成了帝王的镜子,“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资治通鉴》是写给皇帝的政治、历史教科书,是一部总结中国历史政治沉浮与执政经验的帝王学问,是让他们反思自己的一面镜子。如此一部治国“圣经”不仔细研读,要想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人,了解中国政治,以及展望中国前途,怕是件很难的事情。这一发展趋势,是司马光始料不及的。

宋朝史:帝王未读的治国圣经

柳永《鹤冲天》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一句,宋仁宗批评他:“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遂将其名字自皇榜抹去。因此柳永自称:“奉旨填词。”

与柳永的“奉旨填词”不同,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是真正的奉旨,是英宗让他设立书局,自择官属。赵宋王朝建立以后,为了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巩固自身统治,非常重视修史工作。北宋中期,欧阳修、宋祁等曾撰有《新唐书》《新五代史》等著作。但是,当时尚未有一部贯通古今、合乎要求的通史著作。从《史记》到《五代史》一千五百卷,读完一遍,很费时间和精力,而且不容易掌握线索及要领。司马光立志要写出一本适合需要的史书来。神宗除了允许他借阅国家所有的图书资料,还将颍邸旧书两千四百卷赐给司马光做参考,最重要的是神宗亲命书名并作序。后世应感谢神宗的那篇序文,那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传奇的一篇序文。当革新党当权,下令查禁《资治通鉴》时,有人警告说,那将是向皇帝挑战,革新党才惶然而止,从而让一部宝贵的历史巨著保存与流传了下来。

也就是神宗的命名,才使一部史书变成了帝王的镜子,“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资治通鉴》是写给皇帝的政治、历史教科书,是一部总结中国历史政治沉浮与执政经验的帝王学问,是让他们反思自己的一面镜子。司马光自己说:“每患迁、固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遍,况于人主日有万机,何暇周览?臣常不自揆,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司马光写完的时候,上书皇帝,恳切地希望皇帝通过观览此书,能够“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是以懋稽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俾四海群生,咸蒙其福”。不过,虽然《资治通鉴》被认为是帝王的镜子,但事实上,却很少有帝王从这面镜子中真正获益。宋朝的皇帝一代不如一代,他们并没有按照这部书上教导的去做人、做事、做皇帝,明王朝的皇帝虽然每天清晨都要研读它,但明朝的皇帝也是一代不如一代。

众所周知,《资治通鉴》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司马光著史治国的本意,它也在给全社会提供着借鉴,为之作注的胡三省深谙此理,他说:“《通鉴》不特记治乱之迹而已,至于礼乐、历数、天文、地理,尤致其详。读者如饮河之鼠,各充其量而已。”清代王鸣盛也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

所以《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数不胜数。司马光以高瞻远瞩,“不下司马迁”(梁启超语)的技法,以知识渊博的史学专家作为编辑群,使1362年紊乱如麻的史迹,得以条理分明地呈现于世。连同编年史的始祖《春秋》在内,中国还没有出现比它更明晰、更精确的史籍,这是一笔知识财富

难怪柏杨先生说,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史籍中,事实上只有两部史籍,才是最有价值的著作,一是司马迁的《史记》,另一就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然而就是这样一部古往今来令无数学者文人推崇的经典著述,却恰好被司马光一片苦心设计好的读者——宋朝统治者忽略了。这颇具讽刺意味。(www.xing528.com)

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这部巨著中,司马光要求皇帝必须有伟大的胸襟,以采纳不悦耳的意见。可是,在掌握实际大权后,司马光却做不到自己所要求的。权力可以使人愚不可及,以至看不见自己立下的“镜子”。当他废除“青苗法”,范纯仁表示异议时,司马光竟以“奸邪”目之,直把范纯仁吓得连退数步,不敢再言语。

所以,由于作者的保守立场,有人曾怀疑《资治通鉴》是不是值得尊敬,更有人把《资治通鉴》比作“驯服术”,指控它专供统治阶层之用。对此,柏杨先生是这样说的,伟大的文化产品,功能是多方面的,史观可能无法使每一个人同意,但史料却是严肃的,司马光已为我们留下宝藏。更何况,司马光处理史料时,只把他的主观见解表现在“司马光曰”篇幅中。假使没有司马光,史料失散,即使今天的专业历史学者具备司马光当时所具备的条件,也无能为力。

柏杨先生在白话版《资治通鉴》的序言中说道,与其说《资治通鉴》是帝王的镜子,毋宁说是人民的镜子。通过《资治通鉴》,可以看出我们所处的历史位置和面对的祸福命运,也可以看出统治阶层的心态和行事轨迹,用来作为对他们的评鉴标准。这部皇皇巨著根基于中国社会的现实,是一种现实政治智慧之学,是扎根于现实主义思想土壤之上的大智大勇。至于它精彩纷呈的文学价值,那就说也说不完了。

单单从历史上的集体写书这点说起,就是别的史书无可攀比的了。由于手笔不同,风格各异,史书容易产生割裂驳杂的现象,但《资治通鉴》的语言风格如出一人之手,浑然一体,毫无雕琢弥缝的痕迹,这正是司马光精心改编和加工的结果。有着深厚文字功底的司马光,尤长于叙事,款款写来,原委了然,文字优美而质朴,格调古雅浑厚而又简洁通畅,真可谓别具匠心,自成一体。有许多场面和人物描写,已成文学史上的名篇,而对大型战争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的叙述,更是脍炙人口,引人入胜,超越了所有其他史书的记载,成为历史散文的上乘。

中国历史绵延流长,千百年的风云际会形成了丰富的人生智慧,曾经在历史舞台上活跃过的人物与事迹就展现在我们面前。

19岁的毛泽东在湖南省立法高中读书时,从国文教员胡汝霖那里借得一部《御批通鉴辑览》,反复阅读之后,这部书就再也没有离开过他。如此一部治国“圣经”不仔细研读,要想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人,了解中国政治,以及展望中国前途,怕是件很难的事情。如今研究《资治通鉴》已经成为一门专门的“通鉴学”,对《通鉴》的研究正多层次、多角度地展开,它将更多地为人类的进步提供借鉴。这一发展趋势,是司马光始料不及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