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朝史:名将命途凄凉,驰骋战场竟被打压致死

宋朝史:名将命途凄凉,驰骋战场竟被打压致死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到了汉朝,韩信功高盖主,被杀于未央宫,临死前发出了同样的哀叹。在宋朝成为名将,就意味着人生的不幸。这时的狄青已被这“三人成虎”的悲哀搞得惶惶不安,每次使者到来他都要“惊疑终日”,唯恐再生祸乱,不到半年,就发病郁郁而死,年仅49岁。如此驰骋沙场、浴血奋战,为宋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一代名将,没有死在战场上,没有在敌人的兵刃飞矢之中倒下,却死在了无能文人猜忌、排斥的打击迫害之中。

宋朝史:名将命途凄凉,驰骋战场竟被打压致死

春秋时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后,他一个主要谋臣范蠡对另外一个谋臣文种说,“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勾践为人,可与共患,难与处安”,所以,他劝文种功成身退。文种没有听从,结果真的为勾践所杀。到了汉朝韩信功高盖主,被杀于未央宫,临死前发出了同样的哀叹。历史上的宋朝是一个一直处在外族入侵的威胁下生存的朝代,宋朝从来就没有出现过鸟尽弓藏的局面,因为宋朝的悲剧在于鸟还未尽就先藏弓,兔还未死就先烹狗。

宋朝的政策从一开始就使自己在武将的使用上陷入进退维谷之境,他们不得不倚重武将,但又无法打消对他们的疑虑。在歧视、抑制武将群体的意识作用下,宋朝统治者长期使用文臣,甚至让不懂军事书生指挥军队。一旦有杰出的军事人才出现,他们便视其为心腹之患,必欲先除之而后快。在宋朝成为名将,就意味着人生的不幸。狄青就是不幸者中的一个。

宋仁宗年间的一天,汴梁城里热闹非凡,人们纷纷涌上街,争睹一位传奇将军的尊容。这个将军就是狄青。

据历史记载,“青每出入,辄聚观之,至壅路不得行”。在京城老百姓的眼里,狄青是一位充满阳刚之气的美男子;在兵士心目中,狄青是他们的偶像;而宋朝皇帝看见此情形,却好像看到了当年太祖被兵士拥戴而夺得天下的情景。

宋朝推行“偃武修文”的施政方针,并且不是一朝一帝、一时一地的权宜之计,再加上“将从中御”的配合,逐渐演绎出“以文驭武”的局面。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中,随着狄青官职的升迁,朝廷对他的猜忌和疑虑也在逐步加深。早在皇祐四年(1052)狄青任枢密副使时,御史中丞王举正就认为,狄青出身行伍而位至执政,“本朝所无,恐四方轻朝廷”。右司谏贾黯上书皇帝,奏论狄青升官有四不可。即便狄青受命于危难、率兵出征平定反叛之际,朝廷也仍然不忘“狄青武人,不可独任”,要以宦官任守忠监军。后因谏官李兑力言“唐失其政,以宦者观军容,致主将掣肘,是不足法”,朝廷才作罢。到狄青胜利还朝做了枢密使时,这种疑忌和不安达到了顶点。

自从赵匡胤陈桥兵变以来,武将就成了宋朝统治者的一块心病,而狄青有着与赵匡胤太多相似的经历。狄青出身贫寒,16岁时,因其兄与乡人斗殴,狄青代兄受过,被“逮罪入京,窜名赤籍”,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宋夏战争爆发,狄青在战争中骁勇善战,立下了累累战功。康定元年(1040),经尹洙的推荐,狄青得到了陕西经略使韩琦范仲淹的赏识。皇祐四年(1052)六月,狄青拜枢密副使。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对这样一位同样杰出的武将,朝廷怎能不心怀忌惮?就大背景而言,北宋武将始终处在被限制、被疑惧的“偃”“轻”“抑”的地位。狄青出身黥面兵卒,现任枢密使之职,为立宋以来,行伍出身而至此高位的第一人。树大招风,早在皇祐四年(1052)狄青被提升为枢密副使时,御史中丞王举正、左司谏贾黯及御史韩贽等人便纷纷反对。当狄青最终进入枢密院时,还是遭到了朝廷大臣的蔑视,被呼为“赤枢”。那么,狄青后来又是怎么当上枢密使的呢?原来是当时的参政知事梁适,出于排挤枢密使高若纳的目的而积极支持并为狄青活动,是把狄青用作相互倾轧的工具。这样,狄青实际上被卷入了二府纠纷之中。

狄青为了国家是不考虑这些的,他始终对朝廷忠心耿耿。他在做了枢密副使之后,脸上依然保留着他做普通军士时候低贱的标记——制字。宋仁宗曾劝他用药抹去,狄青却回答说:“陛下以功擢臣,不问门第,臣所以有今日,由此涅尔,臣愿留以劝军中。”他首先想到的是鼓舞士气,而不是自己做官的尊严

即便他受命于危难之际,处在广南平贼前线战事中也没有摆脱朝廷的疑惧。“初,青既行,帝每忧之曰‘青有威名,贼当畏其来。左右使令,非青亲信者不可;虽饮食卧起,皆宜防窃发’。乃驰使戒之。及闻青已破贼,顾宰相曰:‘速议赏,缓则不足勤矣。’”(www.xing528.com)

但是要排挤狄青,总要有理由,宋仁宗当时体弱久病,又久无生育,未立太子,狄青这时候撞到枪口上了,给狄青定罪没有采取莫须有的方法,而是假托虚妄的阴阳五行说。在这种猜忌、疑虑达到顶峰的时候,谣言纷起,有人说狄青家的狗头正长角,有人说狄青的住宅夜有光怪,就连京师发水,狄青避家相国寺,也被认为是要夺取王位的行动。并把当年的水灾归罪于狄青,说今年的大水就是老天爷因为狄青任官而显示的征兆。简直是无中生有,罗织罪名。

好一个才情壮观、人品无形、官德可鄙的王朝啊!狄青的被贬不仅仅是其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宋朝政治的必然悲剧,狄青只是一个开始,岳飞是悲剧的继续。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宋朝自毁长城,致使自己一直局促在内外交困之中,也就成为必然了。

嘉祐元年(1056)八月,仅做了4年枢密使的狄青就被罢官,出知陈州,离开了京师。

狄青到陈州之后,朝廷仍不放心,每半个月就遣使者去他那里看看情况,名曰抚问,实则是监视。这时的狄青已被这“三人成虎”的悲哀搞得惶惶不安,每次使者到来他都要“惊疑终日”,唯恐再生祸乱,不到半年,就发病郁郁而死,年仅49岁。

狄青每战皆披头散发,戴铜面具,一马当先,所向披靡,在4年时间里,参加了大小25次战役,身中8箭,但他从不畏怯。在一次攻打安远的战斗中,狄青身负重伤,但“闻寇至,即挺起驰赴”,冲锋陷阵。如此驰骋沙场、浴血奋战,为宋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一代名将,没有死在战场上,没有在敌人的兵刃飞矢之中倒下,却死在了无能文人猜忌、排斥的打击迫害之中。

宋朝文人的诽谤、皇帝的猜忌,对一个将军的杀伤力要远大于敌人的刀兵。北宋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终自食其果,在后来的民族战争中,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宋神宗登基时,希图重振国威,但又苦于朝中没有能征善战之人,这才又思念起了狄青。宋神宗亲自为文,派使者到狄青家祭奠亡灵,但已于事无补,只能是叹息国势日颓,发思古之幽情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