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市政协副主席GSX,对永胜文化,尤其是对他家族的历史人物很有研究。他提出要拍一部以民国时期永胜的高玉柱为题材的影视剧。有一天他专程来找我,交流这方面经验。以下是我和他讨论剧本的内容呈现。
G:永胜才女高玉柱在国民政府期间,为西南少数民族得到中央政府的认可和支持做出了贡献,是很有传奇色彩的一个人物。中央民族大学的一个教授写了一篇文章,曾在《永胜文艺》上发表,这篇文章用了大量资料来说明高玉柱在国民政府期间,她作为西南民族驻京代表。作为这么一个人物,她利用她的文章以及她的社会活动宣传云南少数民族的情况,让西南少数民族得到了当时中央政府的了解,并且得到认可,使当时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边疆的稳定引起中央政府的重视。我去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查她的资料的时候,查到一些档案,发现当时国民政府的邢正义专门为高玉柱的事情,发文件给云南省政府,要求省政府落实高玉柱提出的这些建议。云南省政府发了一份文件,当时正搞人口、经济等社会调查,要把调查表发下来,然后把信息报到省政府,再由省政府报到中央。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专门把当时国民政府的邢正义那份文件的文号和省政府的那份文号都在文章里写到了。
因为黄院长在操作《木府风云》过程中很有经验,很成功,我们过来向你学习、取经,听听黄院长的建议,用什么一种方法来操作,还原这段历史,因为高玉柱的确是很有传奇色彩的一个人物。
黄院长从开始筹划到拍摄《木府风云》用了12年的时间,鉴于长期的经验,恳请黄院长提出一些建议及看法。
黄:《木府风云》最初的剧本是我讲了以后,他们剧组把录音搬过来整理以后形成的,用的都是我的语言。
G:黄院长写的《木府风云》剧本的“修改建议”我从头到尾看过了。
黄:《木府风云》第一个剧本可不可以呢?可以,完全可以。但是,那个是一个史诗般的大型的电视连续剧,后面因为没有那么多钱去拍,所以否定了。然后一再修改剧本,修改了五六年也修改不出个所以然来,最后我们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人物都是我们来提供,要不然他们都不知所措。
老实说,我可以坦白地跟几个才子说一下,作为纳西族的这一面,史料记载什么的都非常少,的确没有永胜这样丰富的资料。我也一直会对他们说:“闭着眼睛想想纳西族有多少资料?”丰厚的资料是永胜才出得来的。所以,丽江与永胜,我首先表一下态,是这么一个情况,在你们浩瀚的史料之中拿出一部电视剧,那是很容易的。问题是要衔接得起来,还要浓缩,而且要异军突起,要找到一个突破口,要不然再高明的行家也难以下手。
我从《木府风云》得到的感受是,丽江留下的东西不多,而且只有很少的略可参考的材料,如《木氏宦谱》的甲种本、乙种本都是相互矛盾的,寥寥数语。史书方面的记载就是在《明史·土司传》里面有“知诗书,好礼守义,以丽江木氏为首”这么几句话,寥寥数语也就完了。所以说,恢复重建木府时是相当难的。没有历史资料,怎么办呢?我就靠徐霞客的“宫室之丽,拟于王者”。徐霞客说:“居庐骈集,萦坡带谷;民房群落,瓦屋栉比。”“闻其内楼阁极盛,多僭制,故不于此见客云。”“木氏居此二千载,宫室之丽,拟于王者。”要有一种王者的气势,我们就是以这个为依据来重建木府的。但有些学者来反对我了,说这话是出自《徐霞客游记》里的原话,不是国家档案馆的相关记录,所以不能以此作为依据。而且有一次在木府门口,纳西族好多学者说“宫室之丽,拟于王者”这几个字要去掉,要把国家档案馆对明代木氏土司的那几句话改上去。所以我就犯难了,但这样也有好处,一张白纸,就好写好画。
还有一个是我研究纳西族的历史就是用“点”来研究的,具体来讲,就是用已知的点推出未知的点,又由推出来的这一个点,推出另外一个点,然后把点连成线,最后变成面的这样的一种形式。我看你们研究高氏文化,你们有你们的长处,就是素材那么多,资料那么多,史书记载那么多。但是,也因为太多了,所以不知道要领,就容易变成了互相打架。所以说,多也有多的难处,我少也有少的好处。反正我觉得是要跳出这个框框,去挖掘、去想象,事实上《木府风云》的素材是出自我们恢复重建木府的过程中收集的资料。我在开馆的时候招了一些讲解员,然后要培训这些讲解员,讲解员又用我研究出来的这些成果告诉给全国人民,采用了这样一个形式。这就像磁铁一样,我只要把这个大旗一举,就有热衷的人士不断地来响应,当然,也会有不同的声音出现。
从某种意义来说,拍《木府风云》是木府的一种保护手段,事实上就是在保护我自己构建的一套文化理论。木府竣工,宏伟壮观,但当时执政的许多领导不敢接近木府、不敢接近我,为什么呢?原因是担心小小的一个少数民族,建起那么大的一个宫殿,你究竟有什么目的?这个政治责任谁来负?开始我是不害怕的,但后来慢慢就有点害怕起来了。所以说,有些领导不敢接近我。DZQ还是不错的,他说:“不怕,老黄,你这个是搞文化!”虽然有那么多领导、朋友关心,但我还是有点怕的。怕了以后呢,我知道纳西族古往今来,只有30万人口,人不多的一个民族,然后想一想,过去北边有强大的吐蕃,南边有强大的南诏政权,后来又有大理国政权,丽江算什么?我就提出了“夹缝中求生存”这样一个理论。这个理论就是我提出来的。
房子竣工了,也有一套理论了。我具体干这个工作的时候,没有理论依据怎么干?我由已知点推未知点,变成一整套系列的东西,“夹缝中求生存”的主题是我想把纳西族与中央王朝紧紧地联系起来。30万人,被上百万人口的民族包围,多少年来他们能生存下来,平时可以讲民族团结,但是南边大理国的白族要北上,要去藏族地区,丽江是必经之道,吐蕃要去攻打段氏政权,也是要经过丽江,所以说你再怎么跟他们称兄道弟,搞好民族关系,春秋无义战,有时为了自身的利益,他也会想把你吞并掉,毕竟你的势力弱小。但是为什么纳西族还能存在下来?那就是走了一条紧紧依靠中央王朝的道路。明代的皇帝,赐姓木,而且是官姓,中央王朝称赞纳西族,“诚心报国”是皇帝赐的腰带,因战功赫赫而赐了腰带,一共赐了3条。我把它制成匾,3块匾的意思是什么?表示丽江人从来只跟中央王朝走。前几天来了一个文化部的官员,我跟他介绍木府的对联,他说我知道这个对联,以前中央首长在某个会议上讲过。所以我说,我们这套文化理论很好地保护了木府这块文化阵地。后来别的中央首长来的时候,我也是这样讲的,首长都说好,就是这样出来的。一句话,万一说你们“岂有此理”,就完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木府风云》出来了。但是,没有斗争,就没有故事;没有矛盾,情节就无法展开。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我们把以前革命的时候学到的理论全都用上。还有一个是电视剧源于生活也要高于生活。于荣光先生他们开始在木府拍《钱王》,他们不按我的规矩来,我把他们的东西都砸烂了,跟他们吵,于荣光先生他们还不耐烦,之后三番五次来找我谈,我就讲,要拍你就拍。后面《钱王》草草收了场。在双方争执的过程中,我说到了我之所以这么爱惜木府的原因,说到了木府与纳西族悠久的民族文化的关系,引起了于荣光先生他们的极大兴趣,后来他们决心拍《木府风云》。他就找了剧作家钟源一起过来找我,我们谈了三天,过后不久第一稿就出来了,里面都是我们讲解员平时讲的那些话。总之,这个题材相当好,主题相当鲜明,即使于荣光不来拍,也会有李荣光来拍。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中华民族需要这样的题材,国家发展需要这样的主题,而且是不变的。就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木府风云》产生了。第一稿出来了,需要两三个亿来拍,第一稿还算是写得好的,都是原始的素材,但是没有那么多的钱来拍。所以他们一会儿说拍,一会儿又说不拍了,最后另外请一个人在这个基础上修改,但修改了五六年也修改不出来,跑到丽江来开了几次会,甚至到我家去反复讨论。经过几次折腾以后,又说不干了,实在干不起了,不然的话,就是让我们拿出两三个亿的钱来干。钱要花得少,素材已经有了,原始资料都已经给他们了,他们又说不干了。怎么办呢?没有办法,我们只好赤膊上阵,我们的剧本修改意见就出来了,后面我们商量了一下,根据这个修改意见,把它作为提纲来搞《木府风云》。你看,这样大致定下来以后,人物就好办了,以前木增的形象不怎么丰富,我们编一下就给他丰富起来了。原来剧情设计如果不能丰富阿勒邱这么一个人物的话,英雄不配美女,人类的永恒主题出不来,故事线索也不清晰,于是我们就把阿勒邱丰富起来了。后来木老给我打了一个电话,说木增和阿勒邱的辈分不合,我说:“你知道阿勒邱是个什么人物吗?你有没有听过她的故事?有的就是一个比较聪明能干的形容词而已,不一定是一个很具体的人物,我把她具化成一个人物形象。”你说,木增跟木隆斗,斗过来斗过去,让剧情发展下去,也许可以把情节展示出来。但是斗来斗去,估计丽江人看后会骂我的。(www.xing528.com)
主题走向基本上定了以后,细节是允许虚构的嘛,把好一点的细节模式找出来用到《木府风云》里边,就是我们纳西族的了。你们没有发现吗?《木府风云》里边隐隐约约还有一种经久不衰的王子复仇记的影子在里边。于荣光先生是不大合适演木增这一人物的,一开始他跟我说是要演木隆,所以在具体的增加细节的过程之中,他把木隆的细节写得相当丰富、相当突出。后来在一次讨论中,我就提出打倒木隆,提升木增的信息量的主张。现在在关键时刻都要放一放《木府风云》,这是政治的需要。所以说,我们有些东西不放到那个场合里,就没有艺术价值、没有意义了。我们的主题本来就是当今世界的人们都相当需要的,是这样一个情况。
回忆一下大体是这样一个经历,然后我们回到这个剧本上,我自己觉得大家讲的就是金沙江流域的文化,只不过我们这里是属于金沙江中上游,永胜是中游,都是属于丽江这个圈圈——金沙江流域范围的,我们的文化就属于金沙江流域的一种文化。大家都在讲文化是融会贯通的,都在讲民族的抗争,都在讲这个事情。我们这个电视剧要诠释的也就是这样的问题,在这里就出现了可歌可泣的故事,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人物。因为我们讲的这个不是史料问题,而是如何弄成一个可行性比较强的电视剧的问题,我自己始终觉得电视剧就是要揭示一个大主题,背后就是向人家解释“大中华是怎样形成的”这样一个问题。像G老师提出来的这一个高女士,算是一个人物。电视剧虽然是讲她高女士的事,但是你可以把许多历史的信息量,几个民族融合的信息量集于她一身!你不要说是这个不是她干的,那个不是她干的。我们先把放进去的信息量都挂在她身上,是不是这个意思?挂在她身上来表现。老实说,我们讲的是边疆少数民族,而且只有永胜,只有你们这片地方、这块热土才能够出得来这样的题材。为什么呢?你看,可以反映边屯文化与江西、湖南的交往,甚至与毛氏的关系,这样的融合,老实说,这里向世人透露的是一个国家形成过程的缩影,我觉得你们必须站在一定的高度上来表现主题。是的,按你们的说法,这个人物是从南京搬过来的,可以把许多东西挂在高女士的身上,然后就表现出一个像样的东西,而且故事要编得引人入胜。比如高女士也应该有个爱情故事的嘛,因为爱情是电视剧里面都要表现的人类永恒的主题。因为她本人就有这种颜值,所以说可以演绎出一部好的作品来呢!你把永胜璀璨的民俗文化,甚至是隐隐约约暗指毛氏的一些东西,或者大理国是怎么一回事,这些方方面面的内容,通过高家,通过高女士,把历史、未来所有的信息量融合在剧中,找一个好一点的故事表现出来,艺术允许虚构嘛!就像阿勒邱不一定是一个具体的历史人物嘛,我们把她变成具体的一个人配给木增了。现在高女士本来就是一个真实的人物,而且有这样的颜值,只不过事情是发生在民国罢了。在高女士与吴稚晖的关系上,因吴稚晖是如雷贯耳的一个名字,国民党的元老,这个问题怎么处理要考虑好。我看可以在题材、主题、基本概况大概有了一个说法之后,去找剧组,因为他们的导演、编剧还会有许多他们的经验放进来,那在电视剧里面就说是“看点”了嘛!“看点”有些什么东西?我们不搞电视剧不知道。“看点”怎么设计?那些剧组都会放进来的嘛。你们如果不及时着手挖掘高女士这个人物,以后甚至姚安的高家也会牵进来。你们如果不干,姚安的高家也会干,看看谁捷足先登。怎么说呢?把中原文化直接引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来,因为高家是带着中原文化来的。这个话题就可以深入挖掘,在剧中给予表现。
G:根据客观事实来说,永胜的汉文化对于中国滇西北是一个传播辐射中心。
黄:就是这个,抓住这一点。
G:从地域上说,永胜的南边是楚雄彝族、大理白族,永胜的东边是凉山彝族,北边是宁蒗纳西族摩梭人、彝族,西边是丽江纳西族,再往北是藏族,处在滇西北这么一个广大的崇山峻岭当中。从历史上来说,永胜县是汉文化传播最早的一个地区,其他地方如丽江、香格里拉、宁蒗,这些地方的汉文化传播都是通过这个点来传播的,永胜就是一个汉文化传播基地!
黄:就是这样一个地方,我承认,作为纳西族的学者,我承认这一点。而且,纳西族的汉文化事实上也是通过这样的途径过来的。接受了多少?也没有接受多少嘛!中原文化传播到姚安就放缓了,然后,姚安就像一个堡垒,但是,姚安跟永胜就可混为一谈地去说,永胜就是这么一个地方——就看谁家先说出来。所以说,学界应该明白这些道理,但是现在明白的人比较少。
G:其实,刚才我们说的跟你说的完全是一个主题,木氏土司在夹缝中求生存,你以前也跟我讲过这个问题,东边还有彝族,有楚雄、凉山州,确实是夹缝,它能够生存,就是因为你们紧紧依靠朝廷、依靠中央王朝,具体从文化上来求发展生存。木老爷学汉字,读汉书,做朝廷命官,木老爷没有读东巴文!你说的这个我非常赞成,因为任何一个民族的学者、文化代表人物都要有一个很高的境界,要看到本民族的优势,也要看到本民族的不足。比如说东巴文,我也了解过,我也写过,东巴文化只是纳西文化当中的一小部分,只能这样来看,但现在把东巴文化说得好像东巴文化就是纳西文化一样。错!木老爷时代还有一个规定,现在为什么大东、鲁甸,旮旮角角之类的这些地方才有东巴在活动,明代木氏土司的时候是东巴不进木府,所以东巴文化是纳西文化中比较有特色的文化,但它不是全部的纳西文化,更不是唯一的纳西文化。就像你说的,金沙江再往北,江北是雪域高原,东巴旗飘扬,已经没有一点汉文化的影子。纳西族分布在20多个省市,都是受藏族宗教文化的影响,但是一过永胜,就没了,藏传佛教画上句号,变成了汉传佛教。所以为什么纳西族能生存发展?一是因为它紧紧依靠朝廷;二是善于吸收汉文化及其他民族的文明,受中央王权的保护,纳西族就发展起来了。《木府风云》的成功还是在于融合:文化融合、语言融合、婚姻融合,融合起来以后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
黄:高氏文化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中原文化的代表,先定调下来,联合姚安的高家,这个区域性就定下来了。有了这种定位,然后,深深扎根于这一块地盘去开掘题材。你刚才说的这一句话也是对的,藏传佛教只传播到丽江就停止了。而永胜那边呢?却把中原文化的城隍庙、观音庙引进来传播到丽江,丽江就变成多种宗教并存、多元文化共处的地方。这样一来,架势就出来了,没有这样一个架势的话,我们就不好选择题材。高氏文化如何表现?构思几个故事就出来了,不能小家子气,这样一个故事,那样一个故事,先丰富起来,先有这样一个理念;然后去选择,去虚构,允许虚构嘛,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像我们讲的高女士是首选,颜值又比较高,她的故事展开来就既可以反映明代、清代的历史,又可以反映民国的历史,这就是历史剧了嘛!
G:我是来向你请教的嘛,你讲的这席话思路就比较清晰了。你说的这些层次都很高,我在这里几十年,纳西文化我们都接触过,包括木土司的那几首诗,包括你说的“凤诏每来红日近,鹤书不到白云闲”都不是用东巴文写的,体现了很高的汉文化水平嘛!
黄:我跟LX说了,我是从教育局调到文化局的,他研究东巴文化干得已经相当可以了,我再去跟他抢那个东西就没多大意思了。我说你干你的东巴文化,我干我另外的文化,多元文化。事实上归根结底就是汉族文化,我就是干纳西族地区的汉族文化研究,整个木府离不开汉族文化,只不过是要有纳西民族的符号而已。你离开了这种文化,纳西族文化也就存在不下来了。
但凡听纳西古乐演奏的听众,都在演奏厅里看见挂着文昌帝君的画像。这是为什么呢?这是中华文化一脉相通的现象。在中华文化中文昌帝君是主管文化的“官员”,而孔子、老子是专家学者,专家学者的像就不能挂了,但文昌帝君的画像一定要挂。在纳西族人的眼里,这种做法才是正统的,把民族文化融入大中华文化里,才能够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