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木府通论(第5卷)》剧本改进建议

《木府通论(第5卷)》剧本改进建议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看了《木府风云》几稿的大纲,总体觉得线索还不够清晰,主题思想不够鲜明,这样一来,整个剧情的发展就显得不够流畅,也影响了人物形象的塑造。木氏家族曾在丽江印刷大藏经《甘珠尔》,还在藏区,比如中甸、德钦、稻城、乡城捐资建庙,影响很大。木氏家族历来认为,纳西族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第三个方面,木氏家族与纳西族之间的关系。

《木府通论(第5卷)》剧本改进建议

我们看了《木府风云》几稿的大纲,总体觉得线索还不够清晰,主题思想不够鲜明,这样一来,整个剧情的发展就显得不够流畅,也影响了人物形象的塑造。大纲的人物形象有些是塑造得比较好的,比如阿勒邱和木隆,但木增的形象还“站不起来”,不够丰满。由于线条不够明确,主题不够鲜明,安排的一些情节和细节有些显得没有地方特色,没有民族特性。一个民族与一个民族是不同的,应抓住民族的特点来写剧本,才会有这个民族的特色。如果剧本要走向世界,越是民族的才越有世界性。对此我们有如下的看法:

是否可以考虑这样来写故事的背景:剧情发生的地点定位在西南边陲、三江并流交通经济文化都比较闭塞的这样一个区域里,这个区域里有一个木氏家族,这个家族从中国的大西北走来,落脚在丽江这块土地上,历经元明清470年,传位22代。他们有着他们的兴盛,也有着他们的衰败,更有着他们的发展史,总结这个家族的发展史。这个看法是通过实践得到的,通过斗争得到的,是为了生存,特别是这个弱小民族的生存而总结出来的血和泪的经验。已成定论的看法如下:

一、守住一块地盘。这个地盘南从丽江起,北至西藏的芒康,东至四川木里,东北至四川巴塘、理塘,西至维西、怒江一带。远古时,木氏家族的势力还未强大的时候,这块地盘是很少有人过问的,里面有的是各路的酋长、流窜的游民,有些是聚众形成扰民的团伙,而更辽阔的地盘上,沟壑交错、深山密林、人烟稀少。木氏家族落脚丽江,以丽江为根据地,深入四面八方,实行军事扩张,火并弱小落后的部落,打击流窜的团伙,扫清通往吐蕃和四川的经商的道路。同时实施发展工农业的战略,把部分纳西族举家迁往无人居住的地方,进行屯耕,平时为民,战时为兵;实行工业开发,在木里开采金矿铁矿。值得一提的是,木里的俄亚,木氏土司在那里开采铁矿,人员都是从大研厢,也就是现在的古城的居民移民过去的,至今俄亚乡是四川省唯一的一个纳西族民族乡。在芒康的盐井,木氏土司在澜沧江边开了盐田,那里至今也成了纳西族的民族乡。木氏土司也大力发展畜牧业,丽江当时的马是非常有名的,特别能走山路,很适于山地作战,在丽江、中甸、维西这些地盘里,都流传着木氏家族在这样或那样的地方养过马的说法。

二、文化是多元文化。木氏土司在长期的军事扩张和致力于发展生产,发展繁荣一方的经济、文化、政治的过程之中,深知自己的家族和民族的情况。纳西族是一个弱小的民族,人口不多,比起周边强大的白族藏族彝族力量有限,所以土司强调要与周边民族搞好团结的政治策略和政治主张,那么怎么团结呢?从文化入手,他大量吸收吐蕃的文化、白族的文化,使大家能对周边民族的文化有认同感。但是,在接受这些文化的过程中,他坚持强调不能丢弃本土文化。木氏土司特别注重学习汉文化,并把汉文化尊为最正统的文化。我们认为,他在这块地盘上进行军事扩张、发展生产、稳定一方,在做这些事的过程中,汉文化的影响对他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正因为如此,这一块地盘就变成了各族文化在这里砥砺磨合的非常神秘的一块地盘。

三、这块地盘是多教合一的。同样也是为了搞好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再加上出于从思想上统治这块地盘的需要,土司实行一条多教并存的宗教政策。最早传入丽江的是道教,然后从吐蕃传入了藏传佛教,后来汉传佛教也传入了。其他宗教,包括伊斯兰教基督教都能在这块地盘上和平共处。这种宗教政策的主张,我们认为,木氏家族可能是出于统治这块地盘的政治考虑,但这客观上起到了促进民族之间思想交流以及搞好民族关系的作用。比如丽江有道教的道观,藏传佛教的喇嘛寺,还有汉传佛教的和尚庙。历史上许多藏传佛教方面的领袖都曾莅临丽江,受到木氏家族的欢迎,欢迎队伍延绵数里,蔚为壮观。木氏家族曾在丽江印刷大藏经《甘珠尔》,还在藏区,比如中甸、德钦、稻城、乡城捐资建庙,影响很大。在丽江的白沙乡,木氏土司在琉璃殿、大宝积宫里请人绘制了白沙壁画,遥想当年绘制白沙壁画时,有从中原来的落魄画家,还有从吐蕃来的藏族画家,齐聚一堂,是何等热闹、何等辉煌。以上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与中华民族的关系(事实上也就是与当时中央王朝的关系)。木氏家族历来认为,纳西族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无论是汉朝元朝,还是明朝,木氏家族始终都紧跟着中央王朝,始终抱着这样一种想法,无论是哪一代朝廷,都能够承认纳西族,容纳纳西族,这种想法毫不动摇,一代一代地传了下来。在木氏家族的档案柜里,对大中华的认同感和对中央王朝的忠心是有史可考、有据可查的。那么从木氏家族拓荒的那块地盘与大中华的关系来看,是带领纳西族守住了中国的这一块疆域,并繁荣了这一块疆域。而历代的中央王朝也非常清醒地看到了木氏家族的存在意义,所以多次下旨册封木氏为朝廷命官,这样也就实现了木氏家族的愿望。我们认为,纳西族也只有这样,才是这个民族生存的希望。历史上,元明清三代中央王朝都嘉奖木氏家族,分别赐匾为“辑宁边境”“为国干城”“益笃忠贞”。木氏家族也经常上贡金银给朝廷,把他们饲养的丽江马进贡给朝廷,当时丽江的集市多以骡马交易而著称。马是当时重要的运输工具,木氏家族之所以能在西南边陲屡建奇功,也与丽江马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于历代王朝的忠心耿耿,体现在至今木府还悬挂着的有关对联上,其中有一句话叫“官拜五朝扶圣主,世居三甸守规恢”。

第三个方面,木氏家族与纳西族之间的关系。主要以纳西族为主的民族就生活在这样的一块地盘上,木氏家族与纳西族之间的关系如何呢?木氏家族是这个民族的组织者,这个民族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也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比如有自己的文字——东巴文;有自己的神话故事,说是纳西族的祖先,娶了天上的姑娘为妻;神话里还说,藏族、纳西族、白族是三兄弟,老大是藏族,老二是纳西族,老三是白族;还说老大继承了父业,老三继承了父辈的许多产业,而老二就没有什么可以继承。从这个神话里,我们得到的启示是:纳西族这个民族,从一开始就需要奋斗,需要创业。正因为如此,纳西族所走的生存之路的确是非常艰辛的。所以这个民族的基调就是悲壮的,无论是在纳西族的民歌里,还是在纳西族的故事中,无处不充满着悲壮的格调。这个民族既顽强地保存着本土的文化,同时又非常善于学习各民族的文化。纳西族在这个地方,不仅有农耕,还有畜牧业,还开矿、经商,做马帮、山货、药材的生意。这个民族勇敢坚毅、心胸宽阔,善于吸纳其他民族的东西,变为自己的东西;这个民族还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追求自由,追求美好的生活。这个民族有理想,而且可以执着地为这个理想去斗争。男女青年之间为了争取婚姻自由,不惜殉情。尤其是披星戴月的纳西族妇女,勤劳勇敢,战时为兵,她们可以与父兄并肩作战。纳西族特别崇拜三多神,无论是外出打仗,还是经商,都喜欢到三多庙烧上三炷香,祈求三多的保佑。这些情况,在纳西族最传统的音乐“白沙细乐”里得到充分的表现。这个民族还有多种祭祀仪式,还有许多节气以及特殊环境里形成的特殊服饰,这些都表现了这个民族的审美观。这个民族与其他民族一样,部族里的英雄是他们崇拜的对象。

前面提到,木氏土司是这个民族的组织者,的确是这样,是他们组织了这个民族,使社会形态发生了变化,从原始的社会形态,变成了繁荣的封建社会形态。在这个社会形态变化过程中,广开疆域,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并组织这个民族巩固地盘,发展生产,实现了丽江明末盛世景象。当然,这里面也有着对老百姓的剥削和压迫,土司制度的残酷性在这里也体现出来了。

由以上的情况看,我们认为,《木府风云》剧本只能以木氏土司的发展史,同时又是这个民族的兴衰史、史诗作为总的线索,而主题只能告诉人们,有这么一个地方,有这么一个民族,他们的爱憎是什么,他们的理想是什么,他们的生存之道是什么。拿现在时髦的话说,就是离开了大中华这个民族,就无法生存下去;同时也告诉人们,为实现祖国的领土完整,这些边疆的民族也是立下了一定的功劳的。我们知道,一部三十几集的电视连续剧容纳不了那么多的东西,也无法详细地反映波澜壮阔的纳西族史诗,但是这些史诗的影子是一定要具备的。而《木府风云》的大提纲在这方面不鲜明、不突出,或者换句话说,有些支离破碎,再加上没有更多地采用这个民族特有的文化风俗细节,结果就没有显示出地方特色,使人觉得,这个故事放在哪个民族头上都可以。剧本给人的感觉是空间过小,无法展开情节,使人压抑,似乎只是一场“家族闹剧”。

第四方面,我们觉得大纲的细节不够丰富翔实,也缺乏特色,主要缺少的是纳西族地区人民的生活画面,可能是因为作者不熟悉纳西族的缘故。其实只要稍微注意一下,很多东西是可以信手拈来的。剧本里为什么不可能写住在金沙江边的一家人,或者古城里的几户老百姓呢?你也可以写远在丽江北大门的芒康盐井的盐田女,这些都会给人一种融自然与生活于一体的美的享受。比如婚丧论嫁,丽江有这样的传说:“美女出塔城,俊男出俄亚。”纳西族喜欢放鹰捕猎,这个习俗在当时蔚然成风,当时的这种狩猎活动也提高了战时的战斗能力。前面曾提过,远在木里、俄亚开矿炼金的人多是从大研厢(即今天的古城)过去的,那么就找这么一家人,一部分人留在大研厢,一部分人在俄亚开矿,这样就会给人一种开阔的空间感。也可以写马帮,也可以写养马的人,或者在古城做生意的人。总之,通过这些百姓的生活画面可以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生活,让人有一种真实感。

我们看了大纲以后,觉得故事的基本梗概显得非常简单,有些东西还牵强附会,基本剧情无非就是木增与木隆在那里斗来斗去。争斗的东西写得过多,当然我们不是说不能这样写,但写得过多,加之空间感觉又小,给人留下的印象简直就是“窝里斗”,这种写法无论给哪一位纳西人看,都不会留下好的印象。(www.xing528.com)

我们也知道,没有矛盾就没有情节,解决了一个矛盾同时没有新的矛盾产生,就很难展开情节,但是这种矛盾完全可以在我们前面所说的这些内容里找到,问题是费不费心地去找。有些民族关系问题,有些中央目前的政策问题,我们在上面所说的内容里面都已经注意到了,关系也理清了。问题是你们如何去做,这是我们无法做到的事情,要靠剧作家来做,不要老找这样那样的借口,不去用心,就出不了好剧本。当然,我们不是说木增与木隆的矛盾斗争不能写,反过来是可以写的,但是原则上是不能违背木氏土司历来效忠中央王朝的这个大原则。木增与木隆之争,也只能是小人在旁边,或者是坏人在旁边怂恿,那些小人和坏人是另有目的,而木隆的目的是想掌权,但他又不是嫡系,所以是因无法得到权位所引起的矛盾。木氏家族里有严格的规定,实行嫡系长子继承制,旁系的三代后改姓“阿”,五代后改姓“和”。木增与木隆之争是宫廷之争,而宫廷之争背后,又有错综复杂、险象环生的社会背景,这背景里有民族与民族间之争,有民族内部之争,有落后与先进之争。正因为如此,剧情需要的矛盾总是可以恰当地找到的。

前面提到丽江文化是多元文化,丽江宗教是多教并存,这些特点不是一蹴而就而形成,也是通过争斗,甚至是血与火的争斗,从中得来的纳西族的生存之道,而剧本为什么对此熟视无睹呢?我们知道,文艺创作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允许艺术虚构与夸张,但是我们同时认为,纳西族是一个“夹缝中求生存”的民族,这句话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一个艺术的总结,为什么就不能高明地恰当地对此予以表现呢?

有些现成的情节我们觉得不妨可以考虑一下,比如说徐霞客与木增交往的情节。前面屡次提到,木氏土司治理丽江的军事策略、政治策略,这些东西都是统治这块地盘后,从他们的统治实践中得到的,无论是木隆还是木增心里都有一本账,但是去找谁诉说呢?这时候徐霞客来了,木增把徐霞客作为知己,什么话都可以说出来,再插上徐霞客的点评,这就可以把人物内心的心理活动通过徐霞客与木增的交往,在动人的画面中展现出来。通过这样的场景安排,还从一个角度可以让人知道故事背后的木氏兴衰史、纳西族的史诗。徐霞客是时代性非常强的人物,这样一来,故事就融入了极其深刻的时代感。还有,古城是世界文化遗产,对古城贡献最大的人是谁呢?首先是丽江人民,还有外地来的商贾,但是无法否认木氏家族对古城的影响和重要贡献。谁都想写古城,但是古城不好写,如果能把古城与木氏联系起来,点明形成古城过程中木氏所起的作用,构思出一些细节,那无疑也是一个很好的情节,这一点不会没有卖点吧?据纳西族史诗记载,在这块地盘上,发生过“黑白之战”,后来纳西族的一些歌谣和音乐中都有一些叙述和记录,其中上面提到的“白沙细乐”就是最典型的,有人说它是追悼阵亡将士亡灵的歌,凄厉、婉转、悲壮。

当然我们也知道,根据大的线索和主题的指导,也可以虚构更动人的情节和细节,这是剧作家的事。

第五个方面,根据第一部分提到的一些基本概况和由此引出的故事的主要线索和主题,我们可以得来这样的一些人物,从秋阳一世祖开始到木增,亦是第19世(按《木氏宦谱》乙种本——编者注)。其中始祖秋阳是个人物,第12世传人木泰写下“凤诏每来红日近,鹤书不到白云闲”的诗句;后来又出了“木氏六公”,也是非常有名的,木得七率亲兵贡马朝廷,表示木氏家族对朝廷忠贞不贰,因而被赐姓“木”。赐姓木之前,纳西族的姓名实行“父子连名制”,比如木得叫阿甲阿得,其子叫阿得阿初,其孙叫阿初阿土,传到木增,就叫阿宅阿寺。由此看来,是不是在木增的生活里,还可以叫他纳西族的名字?木增还有另外的一个纳西名,叫“阿布洒”,人称“阿布洒与阿勒邱”。木高更是有名,战功赫赫,在金沙江畔与盘踞和骚扰这些地方的武装集团发生过多次的交战,立下战功,保住了一方的平安,自称为木氏家族是统治金沙江畔的唯一主人,称为“长江主人”。

纵观上面列举的几位人物,他们都有文韬武略,丽江的历史也正因为几辈人的不懈努力,并且坚持走一条如上所提到的正确的政治路线,丽江才有明末的空前辉煌。而我们的剧本,正是要反映空前繁荣的那个时代,所以有些剧本里的场面是不是可以出现清明上河图似的繁荣、辉煌?

剧本的主人公木增,他应该是集历代木氏土司的优秀品质为一身的人物,历史上曾发生过的许多不是他做的事也可以放在他的身上,因为这是文艺创作。他不但聪明、善良、富于同情感,博得人民的爱戴,而且思进取、有本事、有能力、有文韬、有武略,再加上他与阿勒邱之间的爱情和木隆的反衬,人物形象应该是非常丰满的。但是大纲里他的形象不但不丰满,而且软弱无力,是需要人扶着走的阿斗似的人物,这是我们最不满意的地方。要如何完美地塑造木增,我们觉得的确需要一番深思熟虑,如果这个人物站不起来,这部戏就立不起来,随之而来的是线索的支离破碎和主题思想的不鲜明。木隆人物个性是非常鲜明的,比较起来是塑造得比较成功的一个人物,但是因为他对整部戏的负担和展开情节的任务太重,所以我们觉得这个人物形象有点变形,出自木府的人物,我们总觉得不应该这样。他的性格应该有双重性:第一重是传统的家庭教育;第二重由于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又有想篡位当家的个人野心,所以他这个人物的性格是矛盾的。我们认为,从这个角度出发来展开情节,他的任务才会轻一点,人物才不会变形。这样一来表面上似乎削弱了这个人物的形象描写,但事实上却更完善了这个人物,这么一处理,还可以丰富木增的内容。意思就是说,削弱木隆,加强木增,整个剧的面貌会有一个比较好的改观。阿勒邱这个人物也是塑造得比较好的典型,英雄配美女,画面的美使观众获得美的享受。作为纳西族女性典型的阿勒邱,本身是勤劳、能干、聪明、美丽、贤淑的一个人物。她留给人们更多的印象是,她这个人不但会做事,而且喜欢做事,还喜欢管闲事,“热心肠”,好表现,这就是她留给丽江人的形象。但是要处理成大纲里的阿勒邱的形象,我们认为也是可以的,要有刚才提到的这些痕迹,这样阿勒邱这个形象才能站得起来。俗话说“盐巴一剂”,它的意思是说,我们炒什么菜都要放一点盐巴,盐巴喜欢掺和,什么事都要掺和一下。鉴于这样的分析,我们建议,阿勒邱可不可以把她说成是从芒康的盐井来的女子。芒康县纳西族民族乡盐井出来的盐田女,是在澜沧江边生长的人,这样一来,就更有着江边姑娘的精明能干。还可以通过这个人物的活动从一个侧面反映当时远离丽江的、最北部的纳西族人民的生活。

以上是我们初步的一些看法,写剧本我们不懂,这些事情写出来也只不过是给剧作家从另外的一个侧面提供创作的素材,也许会有众多的不对之处,请原谅我们的直率。

于先生、周先生、蒋女士看了以后希望能直截了当地把自己的看法提供给我们,以便做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剧本剧本,一剧之本。不成熟的剧本如果硬是拍下去,我们认为对大家都不好。

2005年8月12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