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镇体系的组织结构-城乡规划相关知识

城镇体系的组织结构-城乡规划相关知识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活动是由基本、非基本两部分组成的。[2013-61]A.扩大城市规模B.提升城市职能C.优化城市区位D.构建城市体系B北京提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主要是指提升城市职能。(二)区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理论1.中心地理论中心地理论是由德国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和德国经济学家廖什分别于1933

城镇体系的组织结构-城乡规划相关知识

(一)职能分工与协作

1.城市的基本—非基本理论

城市的基本—非基本理论是考察城市职能和进行职能分类的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一个城市的全部经济活动,按其服务对象来分,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为本城市的需要服务的,另一部分是为本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务的。

基本部分的服务对象都在城市以外,细分又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离心型的基本活动,另一种是向心型的基本活动。虽然基本部分是城市发展的主导力量,但不言而喻,基本和非基本两部分是相互依存的,城市的非基本部分为城市自身的生存和运转提供基本的保障。城市的非基本部分应该和基本部分保持必要的比例,当比例不协调时,就会使城市这架复杂的机器运转不正常。

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与非基本部分的比例关系叫作基本/非基本比率(简称B/N)。例如,一个城市的钢铁工业,其产品的80%供给外地,20%在本城市消费,则钢铁工业部门在本市的B/N比是1∶0.25,也可以按该部门产品从外地和从本地获得的收入来求取B/N。更多情况下是折合成劳动力来表示B/N。如果城市各经济部门把从业职工划分成基本和非基本两部分,即可得到整个城市的B/N。常用的计算B/N比的方法主要有普查法、残差法、区位商法、正常城市法和最小需要量法等。

城市B/N在不同城市之间有很大差异。影响城市B/N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大,非基本部分的比例有相对增加的趋势。城市越大,城市内部各种经济活动之间的依存关系越密切,城市内的交换量越多;城市居民对各种消费和服务的要求也越高;城市也越有可能建立较为齐全的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各种行业和设施。而小城市一般只有很小一部分的生产和服务是维持本身需要的,基本活动部分比重较高。

(2)在规模相似的城市,B/N也会有差异。专业化程度高的城市B/N大,而地方性的中心一般B/N小。差不多规模的城市,如果一个是位于大城市附近的中小城镇或卫星城,另一个是远离大城市的独立城市,则前者因依附于母城,可以从母城取得本身需要的大量服务,非基本部分就可能较小;而后者必须建立自己较完整的服务系统,非基本部分就较大。

(3)老城市在长期的发展历史中,已经完善和健全了城市生产和生活的体系,B/N可能较小,而新城市则可能还来不及完善内部的服务系统,B/N可能较大。

2.城市职能分类

城市职能指某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活动是由基本、非基本两部分组成的。

城市职能分类的方法主要有一般描述法、描述统计法、统计分析法、经济基础研究法、多变量分析法等。

3.城市职能与城市性质

城市性质和城市职能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联系在于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乃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确定城市性质一定要进行城市职能分析。

城市性质并不等同于城市职能。城市职能可能有好几个,职能强度和影响的范围各不相同,而城市性质关注的是最主要、最本质的职能。

为了科学地制订城市规划,有必要在理论上赋予城市职能和城市性质的概念一个时间尺度,以区别城市在历史上的职能和性质、城市现状的职能和性质、城市规划的职能和性质。在实践中要避免以下一些倾向:

(1)既要避免把现状城市职能原封不动地照搬到规划的城市性质上,又要避免脱离现状城市职能完全理想化地确定城市性质。

(2)城市性质的确定一要跳出就城市论城市的狭隘观念,在方法论上一定要眼睛向外,运用区域分析方法、城市间对比的方法、城市经济结构分析的方法。

(3)城市性质对主要职能的概括深度要根据使用场合的不同而区别对待,用于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时,表达不宜过泛,以便于指导实践,城市性质所代表的城市地域要明确。

历年真题

1.《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提出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指的是( )。[2019-51]

A.提升城市职能 B.优化空间布局 C.美化城市形象 D.控制城市规模

【答案】A

【解析】全球卓越城市是指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城市,是具有全球经济影响的城市,是城市职能的全面提升。

2.影响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与非基本部分比率(B/N)的主要因素是( )。[2019-55]

A.城市人口规模 B.城市专业化程度

C.与大城市之间的距离 D.城市经济水平

【答案】B

【解析】基本经济活动主要取决于城市对外的专业化供给,因此城市的专业化程度越高,基本经济部分与非基本经济部分比率(B/N)越大。

3.下列关于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与非基本部分比例关系(B/N)的表述,哪项是正确的?( )[2017-61]、[2014-63]

A.综合性大城市通常B/N大 B.专业化程度低的城市通常B/N大

C.地方性中心城市通常B/N小 D.大城市郊区开发区通常B/N小

【答案】C

【解析】在规模相似的城市,B/N也会有差异。专业化程度高的城市B/N大,而地方性的中心一般B/N小。

4.北京提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主要是指( )。[2013-61]

A.扩大城市规模 B.提升城市职能 C.优化城市区位 D.构建城市体系

【答案】B

【解析】北京提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主要是指提升城市职能。

5.下面关于城市性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2010-86]

A.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

B.城市性质等同于城市职能

C.城市性质一般表示的是城市规划期内希望达到的目标或方向

D.城市性质关注所有的城市职能

E.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答案】BD

【解析】确定城市性质一定要进行城市职能分析,但城市性质并不等同于城市职能。城市职能可能有好几个,其强度和影响范围各不相同,而城市性质只抓住最主要、最本质的职能。

6.城市性质的概念内涵应当包括( )。[2010-87]

A.城市的宏观区位意义 B.城市的微观区位意义

C.城市的地理位置 D.城市的主导职能

E.城市的内容

【答案】AD

【解析】城市性质的概念内涵应当包括两个方面:城市的宏观区位意义和城市的主导职能。

(二)区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理论

1.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是由德国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和德国经济学家廖什分别于1933年和1940年提出的,20世纪50年代起开始流行于英语国家,之后传播到其他国家,被认为是20世纪人文地理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1)理论模型。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假设条件的基本特征是,每一点均有接受一个中心地的同等机会,一点与其他任一点的相对通达性只与距离成正比,而不管方向如何,均有一个统一的交通面。后来,克里斯塔勒又引入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条件,即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属于经济行为合理的人的概念。

从“均质平原和经济人”假设条件出发,克里斯塔勒推导了在理想地表上的聚落分布模式:各级供应点必须达到最低数量以使商人的利润最大化;一个地区的所有人口都应得到每一种货物的提供或服务。为达到这一条件,同级中心地按有规则的等边三角形网排列,每个中心地拥有六边形的市场区。

克里斯塔勒认为,有三个条件或原则支配中心地体系的形成,它们是市场原则、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在不同的原则支配下,中心地网络呈现不同的结构,而且中心地和市场区大小的等级顺序有着严格的规定,即按照所谓K值排列成有规则的、严密的系列。

1)市场原则。K=3的系统是按市场原则构成的中心地等级体系。按照市场原则,即K=3的系统,低一级市场区的数量总是高一级市场区数量的3倍。由于每个中心地包括了低级中心地的所有职能,即一级中心地同时也是二级乃至更低级的中心地,所以,一级中心地所属的3个二级市场区内,只需在原有的一个一级中心地之外再增加两个二级中心地即可满足3个二级市场区的需要。在9个三级市场区内,因已有了一个一级中心地、两个二级中心地,因此只增加了六个三级中心地。这样,在K=3的系统内,不同规模中心地出现的等级序列是:1,2,6,18……

2)交通原则。K=4的系统是按交通原则构成的中心地等级体系。在交通原则支配下的六边形网络的方向被改变。高级市场区的边界仍然通过6个次一级中心地,但次级中心地位于高级中心地市场区边界的中点,这样它的腹地分属两个较高级中心地的腹地内。而对较高级的中心地来说,除包括一个次级中心地的完整市场区外,还包括6个次级中心地的市场区的一半,即包括4个次级市场区,由此形成K=4的系统。在这个系统内,市场区数量的等级序列是:1,4,16,64……

次级市场区的数量以4倍的速度递增。与K=3的系统类似,由于高级中心地也起低级中心地的功能,在K=4的系统内,中心地数量的等级序列是:1,3,12,48……

3)行政原则。K=7的系统是按行政原则构成的中心地等级体系。按行政原则组织的K=7的系统中,六边形的规模被扩大,以便使周围6个次级中心地完全处于高级中心地的管辖之下。根据行政原则形成的中心地体系,每七个低级中心地有一个高级中心地,任何等级的中心地数目为较高等级的7倍(最高等级除外),即:1,6,42,294……市场区的等级序列则是:1,7,49,343……

4)不同原则针对不同地区。克里斯塔勒认为,在开放、便于通行的地区,市场经济的原则可能是主要的;在山间盆地地区,客观上与外界隔绝,行政管理更为重要;年轻的国家与新开发的地区,交通线对移民来讲是“先锋性”的工作,交通原则占优势。

5)三个原则共同作用下的地区或国家。克里斯塔勒得出结论:在三个原则共同作用下,一个地区或国家,应当形成如下的城市等级体系:A级城市1个,B级城市2个,C级城市6~12个,D级城市42~54个,E级城市118个。

(2)廖什景观。

1940年,德国经济学家廖什在与克里斯塔勒的工作毫无联系的情况下,利用数学推导和经济学理论,得出了一个与克里斯塔勒学说完全相同的区位模型——六边形。与克里斯塔勒的工作相比,廖什更多的是从企业区位的理论出发,通过逻辑推理方法,提出了自己的生产区位经济景观,即通常称为的廖什景观。

1)克里斯塔勒和廖什观点相同之处:两人的学说均建立在假设的理想平原之上(后者假设的因素更多一些),因而都得出市场区的最佳形式是六边形。

2)克里斯塔勒和廖什观点不同之处:最后形成的中心地模式不同。其原因在于:克里斯塔勒遵循“利润最大化”原则,从最高级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的顺序开始,由上至下地建立起他的中心地体系;而廖什则遵循“超额利润最低化”原则,从最低级货物的最小必需销售距离的顺序开始,由下至上地建立起他的中心地体系。一般认为,克里斯塔勒的模式,解释第三产业的区位比较合适。因为职能的聚集是服务业的重要特征,这能使人们的购物或取得服务比较方便。而廖什的模式,解释第二产业的区位比较恰当,因为第二产业各企业彼此相对独立,其区位易受市场、交通、原材料、燃料等区位因素的影响。

理论模型对于解释城镇体系的空间组织形式是有效果的,许多地方的城镇的空间分布格局在一定程度上有理论模型的影子,但由于各地实际发展中影响因素的复杂性,不能照搬理论模型来指导实践。

2.核心与边缘理论

(1)均衡增长与不均衡增长。均衡增长论以美国经济学家纳克斯为代表。他认为,落后国家和地区容易产生一种恶性循环,影响资本积累。恶性循环表现在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平衡增长是提高增长速度的工具。

不均衡增长以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为代表。他认为,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开发策略的制定与资本同等重要。不均衡就有压力,压力本身推动发展。

(2)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理论首先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于1950年提出,后经赫希曼、布德维尔,汉森等学者进一步发展。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些点就是具有成长以及空间聚集意义的增长极。

根据佩鲁的观点,增长极是否存在决定于有无发动型工业。所谓发动型工业就是能带动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工业部门。一组发动型工业聚集在地理空间上的某一地区,则该地区透过极化和扩散过程,形成增长极,以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和快速的经济发展。

佩鲁含糊地提到增长极的空间集聚,但没有重视增长极的空间度量。后来赫希曼首先将空间度量引进到增长极的概念中。他指出,经济发展不会同时出现在每一地区,但是,一旦经济在某一地区得到发展,产生了主导工业或发动型工业时,则该地区就必然产生一种强大的力量使经济发展进一步集中在该地区,该地区必然成为一种核心区域,而每一核心区均有一影响区。约翰·弗里德曼称这种影响区为边缘区。

核心与边缘间有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前者主要是核心向更高层次核心的联系和从边缘区得到原料等。后者是核心向边缘提供商品、信息、技术等。通过两种联系,发展核心、带动边缘。

(3)核心-边缘模式。

以核心和边缘作为基本的结构要素,核心区是社会地域组织的一个次系统,能产生和吸引大量的革新;边缘区是另一个次系统,与核心区相互依存,其发展方向主要取决于核心区。核心区与边缘区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空间系统。

核心和边缘间的控制依赖关系是模式的基础,是内部(空间的)发展变化的根源。由于在边缘区可出现城市型聚落,在核心区也会有农村型聚落,因此,边缘区也可能变成城镇化地区,不过并没有改变其对核心区的依赖地位。

(4)德国学者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韦伯工业区位理论建立在产品的原料供给、销售和劳动力已知的假设条件下,中心思想就是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场所,将企业吸引到生产费用最小、节约费用最大的地点。(www.xing528.com)

历年真题

1.下列不属于支配克里斯塔勒中心地体系形成的原则是( )。[2020-93]

A.市场原则 B.社会原则

C.行政原则 D.交通原则

E.安全原则

【答案】BE

【解析】克里斯塔勒认为,有三个条件或原则支配中心地体系的形成,它们是市场原则、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

2.下列不属于韦伯工业区位论基本的假定条件是( )。[2019-43]

A.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 B.已知产品的价格

C.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 D.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

【答案】B

【解析】韦伯工业区位论是建立在以下三个基本假定条件基础上的:①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②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③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④运输费与货运量、距离成正比。

3.下列不属于支配克里斯塔勒中心地体系原则的是( )。[2019-52]、[2018-51]、[2017-62]、[2014-64]

A.市场原则 B.交通原则 C.经济原则 D.行政原则

【答案】C

【解析】同[2020-93]解析。

4.下列哪项规划建设可依据中心地理论?( )[2017-63]

A.城市新区建设 B.城市旧区改造 C.村庄环境整治 D.村镇体系规划

【答案】A

【解析】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假设条件的基本特征是每一点均有接受一个中心地的同等机会,一点与其他任一点的相对通达性只与距离成正比,而不管方向如何,均有一个统一的交通面。旧城改造、村庄环境整治、城镇体系规划等明显是无法具有同等机会的。而新区的建设则具有同等的机会,且和距离成正相关

5.下列哪项规划建设可以用增长极理论来解释?( )[2014-65]

A.开发区建设 B.旧城改造 C.新农村建设 D.风景名胜区保护

【答案】A

【解析】增长极理论认为是否发动增长,取决于是否有主导产业(发动型工业),一旦出现发动型工业,则产生强大的经济吸引力,从而形成核心。再逐渐形成“圈层理论”扩大发展。开发区的建设就是先由政府引进大量工业企业,形成主导产业,慢慢形成强大的吸引力,最后形成核心。

6.下列哪项规划建设与中心地理论无关?( )[2013-64]

A.村镇体系规划 B.商业零售业布点

C.城市历史街区保护 D.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答案】C

【解析】同[2017-63]解析。

7.下列哪项不符合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2012-64]

A.中心地具有不同等级

B.不同等级的中心地职能具有不同的市场区

C.中心地与市场区之间是核心区与边缘区的关系

D.中心地之间构成一个等级体系

【答案】C

【解析】区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理论分为:(1)中心地理论,包括:①理论模型;②廖什景观。(2)核心与边缘理论,包括:①均衡增长与不均衡增长理论;②增长极理论;③核心—边缘模式。

8.衡量中心地重要性,确定其等级的指标是( )。[2010-62]

A.职能单位 B.门槛人口 C.中心度 D.K值

【答案】C

【解析】衡量中心地重要性,确定其等级的指标是中心度,即中心地所起的中心地职能作用的大小。

(三)城市规模的等级体系

区域内城市的规模分布是有规律的,呈现为城镇的等级层次性和等级体系。

1.城市金字塔

把一个国家或区域中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成等级,就有一种普遍存在的规律性现象,即城市规模越大的等级,城市的数量越少,而规模越小的城市等级,城市数量越多。把这种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的变动而变动的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形成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金字塔的基础是大量的小城市,塔的顶端是一个或少数几个大城市。不同规模等级城市数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每一规模等级城市数与其上一规模等级城市数相除的商(K值)来表示。

2.城市首位律

这一法则是基于观察到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即一个国家的“首位城市”总要比这个国家的第二位城市(更不用说其他城市)大得异乎寻常。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即首位度,已成为衡量城市规模分布状况的一种常用指标,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就叫首位分布。

首位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城市体系中的城市人口在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但仅仅用这个指标来衡量城镇体系中城市规模的分布状况难免以偏概全。

3.位序-规模法则

位序-规模法则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在实际规划工作中,要结合区域城镇化和城镇体系的发展阶段、发展基础和发展条件来具体分析区域城镇体系的规模等级结构,不能简单地以首位分布或者位序-规模分布模式来指导实践。

历年真题

1.下列省份中,首位度最低的是( )。[2019-49]

A.湖北 B.辽宁 C.江苏 D.河北

【答案】C

【解析】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重,即首位度,已成为衡量城市规模分布状况的一种常用指标。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就叫首位分布。江苏省各市发展较均衡。

2.下列省中,首位度最高的是( )。[2018-52]

A.陕西 B.河北

C.山东 D.广西壮族自治区

【答案】A

【解析】陕西省各市发展不均衡,西安首位度最高。

3.下列省区中,城市首位度最高的是( )。[2017-64]

A.山东 B.浙江 C.湖北 D.江西

【答案】C

【解析】依据首位度的概念,武汉市在湖北一家独大,首位度最高。

4.下列省区中,城市首位度最高的是( )。[2013-62]

A.浙江 B.辽宁 C.江西 D.新疆

【答案】C

【解析】据我国相关统计数据,上述省区中城市首位度最高的是江西。

5.下列关于城市首位度的表述,哪项是正确的?( )[2012-65]

A.首位城市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

B.首位城市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比例

C.首位城市人口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例

D.首位城市人口的年均增长速度

【答案】C

【解析】同[2019-49]解析。

6.某区域有城市人口分别为100万人、50万人、30万人、20万人的4座城市,该区域的城市首位度为( )。[2011-67]

A.0.5 B.1 C.2 D.5

【答案】C

【解析】首位度是指一国或某一区域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在该题目中,城市首位度为100/50=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